文化软实力视域下中国对拉美的文化传播现状研究
——访谈中国原驻拉美地区蔡润国大使

2022-02-18 21:13:34丁秋怡颜其松
传媒论坛 2022年12期
关键词:拉美大使孔子

丁秋怡 颜其松

一、访谈对象概况

蔡润国大使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教了约10年的书,后进入到外交部,先后在驻委内瑞拉、秘鲁、美国、古巴、厄瓜多尔等五个使馆工作过。退休后,也经常到一些学术机构及大学跟师生们一起座谈,对中华文化在拉美地区的传播情况及拉美地区的形势与发展,有着持续的关注。

二、中华文化在拉美的传播现状

(一)拉美常见的中国元素

蔡大使谈及,拉美有很多与中国有关的元素。从明代开始, 中国的一些劳工、做贸易的人就开始到墨西哥、秘鲁、巴拿马,他们带去了中国的饮食、茶文化、武术、风水等很多东西。解放后,中国先后和拉美很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文化、经贸交流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从20世纪开始,中国的企业走向海外和拉美,很多公司不仅仅是做贸易,也做工程,搞石油、搞能源,中国在拉美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拉美人对中国的关注度

蔡大使提及,20世纪70年代左右拉美就已经对中国很关注了,但是对中国的了解不多。他们看过一些中国的书,但是大部分是西方人写的,这样对中国的认识就有一些片面性。此外,也有一些中国的商品进入了拉美,但不是太多。等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这个世纪以后,拉美对中国的了解就越来越多。因为世界变得越来越“小”,通讯越来越方便,信息爆炸式增长,所以他们对中国还是相当了解。以前,拉美人都是从西方的电影里来了解中国人,以为100年后的中国还是很落后、还梳着清朝的小辫子。现在,很多拉美人来中国来旅游、经商,这样他们对中国的关注了解就更进一步提高了。

(三)中国的企业在拉美

蔡大使谈到, 中国企业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一直到20世纪末,主要是从事进出口贸易,推销中国商品,真正走出去的不多。到了90年代末,中石油、华为开始走出去,开始在拉美开采一些资源。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央政府也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利用两个资源开辟两个市场,中国的生产能力过剩,也需要在外地开展竞争,需要走出去。最近20年,大量的中国企业走向拉美,有一个井喷式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有2000多家。中国有的企业已经做出了很不错的成绩,当然也有一些是亏损的。大部分还是在创业阶段。有成绩、有困难、也有希望。

(四)拉美人对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兴趣度

蔡大使认为,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企业在拉美的发展,拉美人对于汉语的兴趣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以前,拉美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不太多,中国的《易经》、老子的学说、《孙子兵法》、中国茶、烹饪他们是比较了解的,其他有关中国的情况,他们就了解不全面了,在他们的印象里,中国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比如,十几年前,我们有一家广西修路修桥的企业到拉美承包一个大桥项目工程,当地的监理就看不起中国人,说:“你们这些工程技术人员是踢足球的运动员吧,能造桥吗?”后来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给他们修了很好的大桥,他们才信服,知道我们的造桥技术已经很先进了。

(五)拉美民众关注中国文化的具体情况

1.中国的琴棋书画在拉美传播不广。蔡大使谈道,中国的古琴、象棋、书法、国画在拉美受关注得不多,他们有自己的乐器,象棋对他们来说比较复杂,但中国的麻将就比较盛行。蔡大使在委内瑞拉工作时,当地有个朋友就会玩麻将。中国书法对于不少拉美民众来说比较复杂,用毛笔不太容易掌握。中国的国画拉美人了解得也不是很多。

2.中国茶、中国酒、中国菜、中国服饰、中国功夫、中医等传播得比较广。

拉美人还是很喜欢喝中国茶,他们喝的是中国的花茶,特别是茉莉花茶,绿茶也可以接受。拉美的印第安人也喝茶,但是不一样的味道。阿根廷人喝的是麻袋茶,很多阿根廷人来中国旅游随身都带着麻袋茶。

拉美人一般喝葡萄酒、朗姆酒、威士忌,中国的白酒对他们来说劲头太大,爱喝的人不多。中国的葡萄酒味道一般,比不了当地,比如阿根廷、智利的葡萄酒大量出口中国。但是,中国有一种酒叫桂花陈酿,在古巴很盛行,因为卡斯特罗本人就特别爱喝。

中国菜在世界各地口碑都不错、都比较受欢迎。在秘鲁和巴拿马,有很多的中国菜餐馆。特别在秘鲁,他们将中国餐馆称呼叫QiFan,应该是第一批广东人去了以后,不是开洗衣店就是开餐馆,看见当地人,就赶紧喊QiFan。特别是首都利马的街头遍布了大大小小很多的中餐馆。相反在巴西,当地人爱吃烤肉,中餐比较难和它竞争。

中国的服装,比如旗袍唐装,有些拉美人很喜欢,但不是作为日常服装,在一些庆典和喜庆的日子,节假日作为装饰来穿着,显示一下与众不同的风格。拉美人比较随便,正式场合穿西装。做西装中国就做不过西方了。

中国功夫在拉美传播得很广,西方的电影把李小龙塑造得比较神,所以外国人以为中国人都会功夫。在拉美有些地方有功夫馆、武术馆,比如在委内瑞拉、秘鲁都有华人在教武术。在厄瓜多尔也有中国台湾人在那教警察武术。

中医主要是针灸和按摩有市场,几针下去有效果,当地拉美人还是蛮信的。最近这些年,中国也派了医疗队、医疗组到拉美去,在当地传播医学。蔡大使在厄瓜多尔工作时,中国派了军队医疗组在当地三军总医院开了一个诊疗室,效果非常好。据说有的病人是抬着进去,走着出来,手到病除。在中草药方面,蔡大使提到,古巴也引进我们的中草药,还派医生到中国学习。因为古巴长期受美国的封锁,缺医少药,要进口外国的药还没有外汇,怕万一要是打起仗来,没有药只能就地取材,就是草药了,所以他们派人来学习中草药的知识。

此外,中国与拉美在体育、舞蹈、杂技方面的交流也是不少的。中国派的游泳教练、体操教练、篮球教练、排球教练等,在拉美很多国家都有中国的教练。中国的杂技团、魔术团在很多国家都演出过,效果很好,特别是残疾人艺术团还是非常感动当地人。

3.中国的书籍,由西方人翻译的不是很多。蔡大使谈及,林语堂写过一些书翻译成英文流传到了拉美。另外,《易经》《孙子兵法》《唐诗》等中国书籍在拉美有传播。蔡大使特地谈及,在20世纪70年代很多国人还不够关注《易经》的时候,拉美的书店就有了《易经》。拉美人士对我们的《孙子兵法》也很感兴趣。还有一些刊物,《中国建设》《人民中国》《北京周报》等在拉美有一些发行量,这些都是在中国翻译好发出去。中国书籍和英文书籍的数量比起来还是差得远。

4.中国的歌曲,在拉美有知名度不太高。古巴人会唱东方红,劳尔·卡斯特罗本人就会唱,以前蔡大使回中国参加世界青年会议,在火车上和中国的翻译学唱东方红。中国的乐器、广东音乐、轻音乐,他们也喜欢,蔡大使曾送过当地拉美朋友一些录音带、唱盘,他们也很愿意听。

5.中国的电影在拉美。蔡大使工作的使馆的文化处在很多国家都搞过电影周,把中国的一些好电影往外推荐。但是有名气的还是那些在国际上获得过奖的。比如,张艺谋的《红高粱》。还有西方人拍的有关中国的电影,《中国》《末代皇帝》《大班》等在拉美很多人都看过。

6.拉美人关注的中国历史人物和典型事件。拉美人很关注新中国成立、中国的改革开放,他们对毛泽东、邓小平很崇拜和钦佩,认为能把这么大一个国家管理得井井有条,让十几亿中国人不再挨饿,他们觉得中国很了不起。在最近这几年,中国陆续发生了很多事情,拉美的一些媒体也有一些报道,以前拉美的电视和报纸上很少有中国的新闻,现在三天两头就会有“中国的”这几个英文字母出现。因为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拉美来说也不再是遥远的国度。

7.中拉官方和民间的文化交流情况。蔡大使谈及,凡是和中国建交的拉美国家,都有与中国驻拉美的使馆进行交流,使馆主要负责这一块工作。政府方面,使馆文化处和孔子学院是推广中国文化的渠道。此外,双方的演出团体、中医、体育教练等也有一些交流。另外,双方也可以通过使馆文化处联系一两家大学进行教师交流,比如秘鲁和西班牙就有和中国的大学比如北外互派教师和留学生。

总的来说,中国人在拉美形象还是不错的,还是要进一步做工作。毕竟是两种文明、两种社会制度,他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党还是有一种抵制情绪,不太认同。对中国的无神论,也不敢苟同,觉得中国人有点无法无天,不信上帝,有点不可理解,有些隔阂。新冠肺炎让世界的目光关注中国的措施。现在拉美疫情传播得很快,中国政府提供了很多援助,拉美人会记在心里的。

三、拉美的国际汉语教育情况

(一)拉美的孔子学院及其他汉语言机构

蔡大使谈及,孔子学院和其他的汉语培训机构在拉美已经不少了,有几十所。有的地方办得相当不错。孔子学院在整个美洲,美国、加拿大,还是有不少,美加两国比较多。其他的拉美、加勒比国家与中国所有建交的国家都有孔子学院。其实在孔子学院之前,拉美就已经有了很多汉语学校。 因为当地的华侨和当地人想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特别是华侨觉得自己的根在中国,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连汉字都不认识,一吵架都是西班牙语。所以,在孔子学院成立前就已经有汉语学校了。这些学校有的还是办得不错的,有的因为经费、师资办不下去。孔子学院成立后就推动了汉语教学和汉语培训。

(二)孔子学院的生源

华裔和本国人是生源的基本构成,非洲人基本没有。拉美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民族。非洲人实际上在一两百年前就到拉美了,比如在古巴的甘蔗园里干活的都是非洲人。纯种的非洲人已经很少了,所以,孔子学院华裔本国人占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情况,各个阶层都有。既有有钱人的家庭、也有一般人的家庭把孩子送到孔子学院去学习。

(三)学员到孔子学院学习汉语的动机

他们学习汉语的动机有两个方面:第一,找工作。很多人觉得在中国企业、中国使馆谋个饭碗还是不错的,要想站住脚、有不错的报酬,还是要学习汉语、学习沟通。第二,学习中国文化。比如在厄瓜多尔,那里的孔子学院的前身是圣弗朗西斯大学的汉语教学中心。这个校长对亚洲文化非常痴迷,对中国文化有一种近乎崇拜的心理。这是一家私人高校,校长从古巴找了一个在中国学习过的、汉语不错的古巴人负责该中心的运转。成立了孔子学院后,我们的石油大学又给他们派去了师资,这样进一步壮大了它的师资队伍。孔子学院学习结束后,只要是想用汉语,还是用得上。

(四)学员学习中文的难点

学习中文的难点有两个方面:第一,语调。外国人没有语调一说,外国人只有疑问句、祈使句、陈述句这种变化,他们觉得四声特别难掌握,语调掌握不好,说的就不地道。第二,书写。学了几十个字母,会说、就会写,即使是文盲,只要学习了字母,也能慢慢写出文章来。中文,几千个汉字,要一个一个背、一个一个记,这对拉美人来说很痛苦,这两关对他们来说很难。

(五)孔子学院教师和志愿者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一般来说汉语教师和志愿者能说一些西班牙语。在国内中国年轻人生活比较舒服,很多志愿者不是为了挣钱,就是为了出来见识见识,所以他们在生活条件上有一些要求。他们跟当地人交流不成问题,拉美人比较开放包容,没有种族歧视,对中国人比较友好。在教学上可能有些问题,有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了一年就不学了,让教师很苦恼,学生流失情况比较严重。学习结束也不和老师联系,毕业几年后老师们都不知道学生在哪,教学成就感会相较于国内要小些。

(六)所在地官方对孔子学院的态度

所在地的官方对孔子学院的看法方面,个别地方政府对孔子学院不是太友好,因为孔子学院当地校长本人和政府官员关系就不好。比如刚才提及的厄瓜多尔弗朗西斯大学的校长与当地总统关系比较差,换了总统,关系会好转。一般来说,当地政府对孔子学院不会有什么成见,因为不带意识形态色彩的传播文化,不会花他们什么钱,给他们带去的都是有用的东西。所以,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孔子学院看法还是正面的。

(七)对孔子学院的建议

蔡大使谈及对孔子学院的建议,第一,不要介入政治。不要对当地的政治表态,只传播文化,否则会有一些麻烦。第二,不要和当地已有的汉语教学机构形成竞争,尽量合作好。此外,建议与法国、韩国、美国等文化机构进行交流,看他们在推广本国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和教训。比如,目前在中国较活跃的塞万提斯学院(西班牙),从2006年起这十几年间,承办了很多展览讲座、表演、研讨会。学院有很大的图书馆。教学班比较少,凑够6个人就一个班,一个班不超过15人,10人左右, 保证学生在口语上有更多的练习,教师都是西班牙人,连中文都不会。不会当地语言反倒让学生在语感和口语上更容易掌握, 收费不菲,60个课时1700元,包括教材。

(八)跨文化交流的注意点

拉美人比较敏感,很长的时间里,他们受欺负,民族自尊心强。中国不能摆出文化沙文主义的姿态,不能摆出我的文化比你强的姿态和他们打交道,要谦虚、谨慎、平等交流的姿态进行交流。说话也要注意,不要自高自大,一点小事一疏忽容易伤了他们的自尊心。

猜你喜欢
拉美大使孔子
孔子的一生
我是菱大使
孔子的一生
微笑大使
环保大使
小狗大使
拉美,热情奔放的神奇之地
学生天地(2017年11期)2017-05-17 05:50:57
走进拉美
学生天地(2017年11期)2017-05-17 05:50:57
孔子在哪儿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聪明语文(2013年4期)2013-05-20 05:3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