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慕超
(南京晓庄学院 美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71)
中国当代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劳”五种素质教育,这同时也指向五种不同的教育目标。“美”指的就是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以及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20 世纪90 年代末,中国将美育正式纳入了国家教育方针之中,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教育的高速发展,美育已经成为了中国教育的一大热点。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系列美育文件,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对学校美育工作进行指导,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积极行动,创造性地推进学校美育工作体系不断完善,从中央到地方也不断探索学校美育发展新模式。[1]而然,美育不仅是个教育指向,更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行为之中。
艺术实践工作坊作为美育的新载体,着力于推进美育教学方式的转变与优化,重点集中于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工作坊,是指一种基于专题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特点为实际操作、互动充分、启发思维等,是当前国际惯用的一种小班课教学组织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包豪斯学院。包豪斯学院的创建者格罗皮乌斯倡导“技术与艺术并重”的教学理念,将包豪斯学院的教学模式设计为理论讲授教学和“工作坊”实践教学并行的教学模式,即工作坊教学模式。[2]
艺术实践工作坊,是工作坊教学模式的类型之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重点培养他们发现艺术、理解艺术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掌握相关艺术知识,同时提高艺术创造力。
新时代的美育目标,已经不仅局限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美育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这时一种面对未来的美育目标。
一般意义上的美育教学多采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路,或以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顺序进行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关系是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脱离实践的理论教学必定存在空洞化、教条化的危险。[3]但根据艺术思维发展的基本逻辑来看,学生在缺乏对艺术感性认识时,容易造成艺术知识结构过度书本化、空洞化,无法真正的通过美育教学提高艺术素养、更无法将艺术知识内化为艺术创造力。
艺术实践工作坊从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审美素养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审美素质,在艺术实践工作坊教学活动中,学生从艺术实践出发,由实践体验艺术逐步进入实践创造艺术,整个过程由艺术实践带动艺术素养提高,利用于达成现代美育的目标。
艺术实践工作坊作为美育的载体时,“艺术实践”是其核心所在,也是其与其他美育载体相区别的最大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艺术实践为核心的“艺术实践工作坊”,拓展了美育的载体范围,将艺术实践放在了审美素质培养的重要地位,对提升美育实际教学成效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艺术实践工作坊的美育价值重点在于其实践性,可根据当下社会的热点艺术问题、文化现象或具体的艺术项目等设置具体实践项目,即项目化。通过具体的艺术实践项目训练,使得相对抽象的审美素质养成、艺术创造力培养落在实处,在艺术实践过程中学生针对具体的项目,探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这种基于艺术实践的项目化学习全过程,也就是艺术实践工作坊作为美育载体的价值所在,是一个通过感性艺术实践体验逐步促进审美素质养成的过程,对美育的目标达成具有重要价值。
互动性也是艺术实践工作坊的美育价值点之一,在艺术实践过程中会产生多重互动交流,包括师生间、学生之间、团队之间的交流等。通过多重交流互动,逐渐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共同参与完成实践,形成最终实践成果的同时,充分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的精神与团队意识,促进美育目标的达成。
就目前中国的美育现状来看,艺术创造力、创新性培养有待加强与提高。艺术实践工作坊立足于实践,以学生为主体,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补充传统美育的短板,突出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艺术实践工作坊成员具有跨学科、跨专业、跨学段的特点,专业、学段的多样化打破了常规美育对象的单一性,使得多学科融合式艺术创新思维培养成为可能,对美育的融合性发展具有现实价值。
近年来,国家对美育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与政策,如《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对于推动美育观念变革和深化美育实践起到了实际的推动作用。自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开始,增加了“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项目,各高校也逐渐意识到艺术实践工作坊这一美育载体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再此基础上,南京晓庄学院以艺术实践工作坊的形式,组建了“有度手作”工作坊,以新形式的美育载体,进行校园美育实践,力求积极发挥出艺术实践在美育中的重要功能。
3.2.1 “有度手作”工作坊的组建
艺术实践工作坊,是一项集体性、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的艺术创作实践项目。[4]“有度手作”工作坊从组建开始,就明确了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工作坊成员根据项目实践需要,由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组成,最初包括视觉传达专业、环境艺术专业、服装设计专业、绘画专业等,后期根据实践需要又扩充了组员的专业构成,吸纳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的学生。
工作坊从组建开始,就把美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尝试从各个环节上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思考意识,例如工作坊名称“有度手作”,就是也是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团队进行多轮头脑风暴,反复研讨的结果,其涵义是“有温度、有态度、有尺度”。“有度手作”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坊的名称,也体现出学生对艺术实践的基本态度,明确了工作坊艺术实践的具体方向和宗旨。
3.2.2 “有度手作”工作坊的艺术实践
“有度手作”工作坊,以美育为目标,从艺术实践出发,最早参与的项目是2020 年第六届大学生展演艺术实践工作坊项目,介入的主题是“艺术与生活”。本轮艺术实践根据主题,将“生活美育”贯穿于项目的始终,项目名称为“有度手作”手工皮具工作坊,基本理念为“手工制作与环保再利用”。将人们日常生活中废弃的牛仔裤、牛仔服装面料与手工皮具结合,设计制作全新的包袋、文具等作品,使得那些被人们遗弃的物品有更多再次被使用的可能性,同时也使得传统手工皮具更具层次感与表现力,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设计感与质感。
从确定理念,到草图绘制,再到成品制作,甚至到最终的展区方案设计,工作坊始终以以团队实践的方式展开活动,教师在其中引导学生逐步探索实践,对关键知识点和技术进行启发性讲授,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方式积极探索艺术实践中的相关联的知识与技能。
本轮工作坊项目设计制作出的作品,将牛仔面料的粗犷质感与皮革的细腻质感相结合,部分作品在细节上特意保留了原有服装上的结构,如口袋、腰头、袢等,使作品更具艺术趣味性和层次感。通过本轮工作坊项目实践,学生经过实践体验、团队探索,理解了“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了资源循环再创造的理念,同时掌握了手工皮具设计制作的流程与技术,从美育成效的角度上来看,是一次成功的项目实践。该项目获得江苏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实践工作坊项目二等奖。
目前,“有度手作”正在进行第二轮项目实践,内容结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旗袍,项目名称为“有度手作”古法手工旗袍工作坊。此项目是尝试将非遗传承带入到艺术实践工作坊的实验之一,团队成员通过拜访非遗传承人,参观相关博物馆等方式了解该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审美内涵,而后进行团队手工实践,体验手工之美。此项目相较第一轮项目实践又进行美育思路上的拓展,引入了非遗传承的理念,培养学生欣赏传统服饰之美,引导学生体验传统手工的魅力,同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起到弘扬与传承的作用。该项目入选“江宁大学城创梦工场”青年创客优秀项目。
艺术实践工作坊作为美育的载体之一,其实践性和情境感,能够有助于美育目标的实现。但是,艺术实践工作坊也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需要不断更新理念和思路,拓展新的教学模式,根据办学实际条件和学科发展实际需要,逐步建立工作坊教学模式的资源渠道。[5]教师需要拓展知识结构,对艺术实践工作坊进行有效的项目引导、实践指导等。此外,艺术实践工作坊作为美育的新载体,还缺乏系统化的教学规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其评价体系,逐步将美育目标细化到项目目标中,形成可评价可测量的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