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劳动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强调劳动观的教育。通过梳理和归纳近5年CSCCI和中文核心期刊上关于高校劳动观教育的文献,为正确认识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和深刻理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劳动观教育,研究
围绕学者对“为什么要在高校进行劳动观教育?”、“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什么问题?”、“要教育什么?”这两个问题进行文献分析。
一、为什么高校要进行劳动观教育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使青年自觉成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劳动群众中的一员,是高校劳动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1]。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基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前提,这需要全国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在岗位上不懈奋斗才能实现。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决定着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2]。高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劳动人才的平台,需要提高劳动教育的地位,把劳动教育与国家和人民联系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中华民族复兴培养高素质的劳动人才。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促进学生在劳动中丰富知识、练就过硬技能、开阔人生格局,培养学生用劳动肩负民族大任的责任心[3]。如果没有正确的劳动观指引,大学生将无法正确理解劳动的意义,更无法把劳动热情用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上[4]。
2.高校立德树人的必要途径
劳动观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青少年劳动观教育,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是社会主义大学劳动教育的核心理念[5]。高校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塑造一支在价值观念上适应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打牢思想基础,并以此为依托用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塑造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6]。高校加强劳动教育,从劳动对道德提升、智力增长、体格加强、审美深化和研究创新的作用角度来理解劳动教育的目的[7],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从认识劳动提升为尊重劳动,进而将劳动的价值和对劳动的热情内化于心,最终外化为行动和习惯。
3.大学生完善自我之需
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在思想道德方面,劳动观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的观念;在心理素质方面,劳动观教育能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在实际生活中,劳动观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8]。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大学生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意志和个中艰难,从而珍惜前辈奋斗所得的劳动成果,并砥砺前行,肩负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时代重任。劳动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立志成才的动力[9]。劳动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手段。为什么而劳动、应该做什么样的劳动是怎样做好劳动是劳动观教育要帮大学生解决的问题。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通过自身劳动获得的东西才能体会劳动的艰辛和获得的满足感。通过劳动铺就连接梦想的道路,在一次次前进中感受到追梦的充实和快乐。通过劳动教育,理解劳动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从而深刻体会劳动带来幸福感。
二、劳动观教育要教育什么
在开展劳动观教育之前,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劳动观教育?要达到的教育目的是什么?”。但目前学者对高校劳动教育内涵的研究比较少,可以归纳为从知情意行各层面理解的劳动观教育内涵。
1.认知层面
对劳动的认知包括对劳动基本知识的掌握、对劳动本质、历史地位、目的和意义的认识。这也是劳动观形成的基础。劳动是人类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需要的实践活动,劳动赋予了自然人社会属性,创造了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个体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大学生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在社会中认识自我,发现自己在与社会相融上存在的问题。健康的劳动教育还应帮助学生鼓励受教育者追求劳动本质,享受劳动过程,避免因劳动异化导致的拜物教,成为劳动的奴役[10]。
2.情感、意志层面
劳动观教育的目标有很多,但是始终如一地把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核心目标才是具有内在生命力的劳动教育。培养正确的劳动观,要引导学生树立为社会需要而劳动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塑造学生担当社会责任锐意创新的劳动精神。培养诚实劳动、尊重一切劳动者、把个人劳动融入到家国建设中去的优良劳动品德是劳动观教育的关键。
3.行为层面
健康的劳动教育除了强调劳动价值观以外,还要秉持现代教育观,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引导学生投身劳动实践,帮助学生获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满足生活与生产需要,培育内外全面发展的人。
综上,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仍不足。劳动贯穿整个人类历史,劳动教育在每个时代除了培养生产建设人才的目的,还有文化和精神的傳承意蕴。劳动偏重物质产出,教育偏重育人和文化传播,应该把劳动的生产功能和教育的精神传播功能融合起来,探讨劳动教育对文化精神的传承意蕴,加深劳动教育的人文深度,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稍显不足。
本文系中南大学研究生自主探索创新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当代中国价值观认同研(1053320190649)。
参考文献:
[1]郭长义.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7(04):161-169.
[2]李珂,蔡元帅.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9(01):107-110.
[3][6]申文昊.高校青年学生群体劳动精神教育的时代价值与现实路径[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5(05):133-141.
[4][5]张玲,廖钰.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确立正确劳动观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9):83-87.
[7]裴文波,岳海洋,潘聪聪.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多维透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4):87-89.
[8]杨素云.关于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5):31-32.
[9]孟国忠.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实现的机理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7):85-87
[10]李珂.1949年以来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历史演变与省思[J].教育学报,2018(10):63-72
(作者简介:吴园,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中南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姜秀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