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素质培养是学习者进行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容。学习者唯有形成了良好的核心素质,才可以更快、更好地满足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近年来,各大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多次提出了对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要求,并做出了突出的成果。而随着红色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将红色教育资源与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相结合,为学生的三观建设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因此,本文将针对地方红色教育资源与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进行简单的讨论,希望能为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作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地方红色教育资源,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实践研究
众所周知,中国的红色文化资源类型传统丰厚而多彩,在高校教育中有很大影响。它不但可以充实高校教育资源,同时能够提升教师素养,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三观”。但是,目前由于高校教学中在红色文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使得不少红色文化教学资源都无法真正的发挥作用。所以,深入研究与探索地方红色教育的实践对于高中学生核心素质的培育,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红色资源概述
所谓红色资源,不但具备特定的历史教育价值,而且属于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专指党领导了我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斗争的全部胜利,完成了中华民族的完全自独,人民的全面解放和我国的全部恢复与富强,以及人民在这个漫长艰苦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资源和物质资源的统称。它是党和人民不懈努力的结果,更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从狭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红色资源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特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期间。
二、红色教育资源在培育中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的意义
1.丰富教学资源
红色教育资源所蕴涵的精神内容多姿多彩,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人民抗战精神等等,又有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以及新时期诞生的抗震救灾精神,中国女排精神与载人航天精神。今天,在红色教育资源中不但蕴藏了丰富多彩的精神资源,还包含着分布广阔的物质资源。我国各地都有不少的红色文物,如红色纪念碑和博物馆。是中小学生了解革命历史、学习革命传统、培育爱国精神的主要场所。当然,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年代所创造的红色文学经典作品,如红歌、革命诗篇等,也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素材。所以,如果把这种宝贵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运用于中学教育中,就能够极大地充实高中教育资源。
2.提升教师素养
中学教师在利用红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过一个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教师开发与使用教育资源能力的过程。另外,从课堂运用中,我们看到了在红色教育资源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也就在课外进行了深刻反省,并找出了解决办法。在从课前知识准备至课后反思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系统地了解整个知识体系。这将有助于教师完善学科知识架构和体系,进而提升教师教学品质与水平。当然,红色教育资源也可以增加教师的道德修养。红色文化资源中蕴涵的时代精神也极其丰富,蕴藏了艰苦奋斗、坚定信念的“井冈山精神”、善于团结、甘于吃苦的“长征精神”等等。这些精神力量,实际上激励着在第一线辛勤工作的广大中学教师。把红色的文化资源运用于中学教育中,就能够全面提高老师的教学素质。
3.树立科学的“三观”
随着全球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多样性的进一步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对抗更加频繁,社会思想也越来越活跃。历史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这些错误思想都利用了它。此外,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节日,影视文化渗入中国,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了高中生的成长,不利于三观的建立。因此,将红色教育资源运用到中学教育中,可以使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理解和认同包括红色教育资源在内的中国优秀文化,提高其文明意识与文化自信。
三、地方红色教育资源与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
1.转变教学观念
对于教师来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需要太多的技能,而是简单的“灌输式”活动。在课堂上,老师只是盲目、枯燥地背诵,简单地解释要解释的内容,而学生则跟着其他人,根据课本记住内容和要点。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一门枯燥、枯燥、死板的课程。久而久之,在学生的心目中,课堂只是记录重点和毫无价值的应试学习,这不仅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而且严重背离了课程的真正目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时代的教育迎来了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需要我们与所有的教育者一起重新检视当前的教学方法,并重新规划每一门课程的实际效果。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激活教育活动,以发挥各学科的基本功能。要做好这一点,老师应该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素养,掌握精湛的教学方法,才可以灵活抓住并掌握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热门话题;从理论和实际教学相结合的角度,通过选择最佳的教育手段,把一些较难把握的教育哲学原理和理论知识整合在实际课堂教学方案和案例中,并通过对中小学生日常爱好话题的理论剖析与引导,让学生体验到深刻的真理,学习正确的行为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课程的真正有效性,从僵化的教学模式中重新获得新的生命。
2.改变传统认知
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高中课程仍停留在传统的认知状态。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下,学生们往往只看到了未来继续教育的机会,却远远忽略了各学科在培养个人的综合素养方面的意义。在学生眼里,一堂思想政治课是学生考试成绩的主要工具,但他们不在乎是否塑造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修养,这使得这门学科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远不如其他学科。可见,思想政治课已经变成了一个工具,学生彻底地被思想政治分数蒙蔽了眼睛。不过,要改善这一困境,就需要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颓废意识,以便重新建立重视它本身意义的正确价值观。如此,传统思想政治课就得以重获了生机,并进而彻底改变了学生对于传统思想政治课的漠视心态,从而重新认识这门课程。
3.革新评价机制
对教师而言,培养全面的个人是最终目的,必须进行科学的情感交流,其中对人格素质的训练最是重要。它的人文氣息,是物质与金钱所无法取代的。思想政治课是一个人文学科,它对于重塑个人人格魅力、促进社会的良好道德氛围等各方面都起到了重要影响。利用国家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对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作出重新评估,也就应当提上了净化我国人的思想灵魂的议事日程。对于当今社会,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当然也不能忽视了在丰富的物质条件之下,一些人思想上所产生的素质扭曲、道德滑坡等现象。所以,人们要创造新时代的道德评判机制,并提供更优秀的评判标准,使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结语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中学教育应着眼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质,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从学校教学自身的特点入手,努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课程目标和学生个人实际,是为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达到我国立德育人才根本任务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推进教育领域全方位改革发展的紧迫要求。 PR
参考文献:
[1]汪勇:《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77-81页。
[2]周秀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路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
[3]廖嘉滨,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培育核心素养之花,《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上
[4]林何弟,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教育探索,2018
(作者简介:李建忠,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历史教学)
(责任编辑: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