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珊
摘要:本文主要从浅析高校实施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及优化路径研究进行阐述说明。社会在不断发展中,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再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已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垃圾分类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垃圾总量呈现了全面增长的趋势,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已经成为了当前保护环境资源的主要课题。结合当前高校学生的现状进行研究,掌握学生垃圾分类的态度,研究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从而提出合理的措施与建议,使高校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对资源进行更好的回收与利用,保护环境发展。
关键词:高校,垃圾分类,重要性,对策研究
引言: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一大阻碍。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既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也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必然之举。高校是开展垃圾分类教育的重要场所,推动垃圾分类进高校十分关键,目前校园垃圾分类工作在有序不紊的开展,但深入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课题将在深入调研高校垃圾分类工作的具体开展,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促使垃圾分类工作在高校中顺利推进。
一、垃圾分类的主要研究思路
作为国内生活垃圾分类的先行者,宁波早在2013年就由市政府出台《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工作实施方案五年行动计划》。2019年初,宁波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标志着宁波将正式进入生活垃圾全民强制分类时代。在2019年8月1日举行的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上,省委副书记、省长郑栅洁强调,要坚持全民动员、全域覆盖、全面推进,以钉钉子精神抓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动形成人人参与的生动局面。课题主要立足宁波某高校推进实施垃圾分类的实际情况,明确高校是开展垃圾分类教育的重要场所。当前,相比于中小学、幼儿园,宁波的一些高校在实行垃圾分类方面相对薄弱。一方面,要调研梳理分析大学生垃圾分类投放意识薄弱的主客观原因,提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对策,使高校大学生能做好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并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二、高校实施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
1.垃圾分类的意识并不够强烈
当前高校的学生虽然具备相关的垃圾分类的意识,但是在当前垃圾分类意识不够强烈以及相关认知缺乏的情况下,部分学生并不会自觉的将丢在垃圾桶的垃圾进行分类,而是简单的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垃圾。由此就说明责任意识模糊,还有的学生认为垃圾分类应当是各部门的责任,与自己无关,并不会自己动手进行垃圾分类。
2.宣传工作落实不到位
高校对垃圾分类的教育工作并没有积极宣传,并且部分的教师也没有完全掌握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对垃圾所属的类型并不完全理解,不能精准的区分哪些属于可回收垃圾,哪些属于不可回收垃圾,哪些又属于有害垃圾等等。还存在部分教师不愿意配合进行开展垃圾分类的工作,出现无法将垃圾分类的窘境,由此就会严重影响垃圾分类的践行。
3.基础设施创建的不够完善
理解分类存在垃圾分布位置、容量大小以及是否设置标识的问题。部分地区还存在垃圾桶分布不合理的情况,区域总数量的分类上严重不合理,不同类别的垃圾桶也分布的并不合理。虽然有的地方是进行了垃圾分类,但是因为垃圾堆积过多从而导致垃圾桶不够投放,致使垃圾投放在其它垃圾桶当中,对分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难题。还有的高校并没有垃圾分类的标志,导致对分类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严重的困扰。
4.垃圾分类内部管理不足
高校在开始的初期、投放的后期分类运输、分类处理都缺少健全的规章制度。部分的高校在进行后期运输的过程中,不管是对于垃圾桶的垃圾有没有进行分类,都会直接倒进垃圾车内进行混合运输,由此就会导致在后期的运输中出现混合,前面的垃圾分类并没有实际的意义,还会严重打击学生以及教师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三、高校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1.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我国的垃圾分类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垃圾填埋,其次就是垃圾堆放,但是这两种方式都是对国土资源的一种占有,对于国家自身的发展来说十分的不利。并且国土的资源十分的有限,如果将土地转变成为垃圾处理地,那么就相当于慢性自杀,同时垃圾当中还涵盖着很多的化学物质细菌,部分的细菌会增加发病的频率,最终会影响到垃圾填埋、堆放附近居民的生命健康。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阶段,人们在不断的消耗资源、大规模的生产废弃物,生活垃圾在每年的总量都在不断的提升,从而使得垃圾分类的工作十分的紧迫。因此在垃圾分类处理的前期,应当进行全面的分类处理、回收利用,变废为宝,从而降低对土地资源的侵害,以及环境的污染,保护人们的身心健康已经成为了当前发展的主要趋势。
2.实施垃圾分类对个人产生的影响
在实施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应当改变传统随地乱丢垃圾、各种垃圾混合到一起,不做垃圾处理的情况,从而使高校的师生养成良好的分类投放垃圾的习惯;随着当前生活方式的不断转变,人们对环境资源、垃圾的制造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而促进消费者面向绿色消费观念的发展。同时生活习惯、消费习惯的转变也意味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一种追求,对生活引起了格外关注。依照当前个人自身的行为发展情况出发,对垃圾进行自觉分类、爱护环境、節约能源,全面提升自身的个人素养修养。
3.垃圾分类的落实促进高校发展
高校实施垃圾分类,应当保证师生对垃圾分类进行合理投放,对资源进行回收利用,从而促进师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提升,提升师生对垃圾分类的重视,尝试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转变,减少对外卖的购买,减少对垃圾的制造等等。在实际施行的过程中,环境会变得更加的干净与舒适,并且干净的环境还可以有利于人们身心的发展。高校拥有整洁的校园环境可以成为其发展的财富,促进学校自身的知名度得到提升,吸引更多的学子。
4.践行垃圾分类对社会与国家的影响
实施垃圾分类可以促进资源的回收,更好的节约成本,并且保证可以对垃圾进行全面的处理,保护环境。实施垃圾分类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影响了社会的经济发展,厂商还可以对更多的可回收资源进行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得到消费者的喜爱,并且社会也会高度重视对资源的回收利用,促进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回收利用。社会的环境得到保护与重视可以更好满足人们的居住条件,改变在社会当中的发展形象。
四、高校垃圾分类开展的几点建议
梳理当前垃圾分类进高校的探索实践,督促高校大学生养成垃圾分类行为习慣,攻克垃圾分类难题,助力文明城市创建。可以具体从以下两方面出发:(1)创建美丽校园,落实制度先行。随着当前垃圾分类制定的出台,高校应当全面依照自身发展的情况对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垃圾分类指导。垃圾分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可以制定三年或者五年的实施方案,循序渐进。(2)强化监督管理,让信息透明化。制定的目标关键就在于执行与落实。良好的项目制度如果不去执行,不更好的落实其中,就如虚影,难以彰显出其中的价值。高校应当承担良好的社会责任,争取做好表率工作,保证垃圾分类可以作为重点工作开展,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管理。可以在大门口或者红外线覆盖的地方安装垃圾桶,并且对没能正确进行垃圾分类的教师进行公布。除此之外,大部分的师生手机都安装了摄像头,可以对发现的不正当行为进行通报批评,进行数据信息的公开透明处理。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人类不仅是垃圾的制造者,并且也是垃圾的受害者,垃圾的出现造成了资源的吞噬以及环境的污染。同时我们还应当成为垃圾的统治者。对于高校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应当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循序渐进,促进师生之间良好的保护意识,使垃圾去到该去的地方,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PR
参考文献:
[1]张瑞杰,孙艳吉.垃圾分类视角下高校垃圾分类产品设计初探[J].工业设计,2021(01):118-119.
[2]李燕萍.高校在生活垃圾分类中的生态责任及实现路径[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5(01):65-68.
[3]孙福胜.高校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人学思考[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33(04):34-38+57.
[4]陈冬梅,王宏宇.浅谈高校开展垃圾分类的重要性[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5(11):76-81.
(责任编辑: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