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衢
(中共黑龙江省委奋斗杂志社 哈尔滨 150001)
期刊是我国的重要传播媒介,具有悠久历史和较强舆论影响力。在传统大众媒介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变迁与观念的变革,以期刊为代表的纸质平面媒体也遭遇了较大的挑战。随着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的广泛应用,传统纸质媒体从2012年前后便开始出现订阅量和销量的大幅下滑,在互联网媒体和移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纸质期刊市场的运营环境变得愈发艰难,市场份额也在逐年减少,读者群体日渐老化。无论是纸质媒体的市场占有量的下滑,还是期刊传统订户的锐减,都表明纸质期刊必须扬长避短,寻找在融媒体时代自身发展的创新路径。
目前,以期刊为代表的纸质媒体作为传统媒介中流砥柱的作用依然存在,但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广泛应用也切实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浅阅读、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与传统期刊的信息传递方式形成了一定的矛盾。期刊受限于自身的出版周期,不仅传播的时效性差,而且有些内容深度挖掘不够,使得读者群日渐脱离纸质期刊的阅读,加之传统期刊与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融合不够,制约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期刊编辑出版人员必须充分了解纸媒数字化转型的报道特点,并且深入考虑期刊与新媒体的转型融合问题,充分重视纸媒深度报道的必要性,进而找到适合期刊深度报道策划的创新路径,借以提升期刊报道的时效性。
融媒体时代是一个传统媒介渠道与互联网媒介渠道相互融合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强调不同媒介形式之间的互通性,更强调整个行业环境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以便打造更加迅速高效的新闻报道。无论是对党和国家重大政策、重要社会事件的跟踪或系列性报道,还是对日常民众生活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述,通过融媒体形式的系统呈现,都能够使受众更加深入、及时且全面地了解新闻全貌。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新的传媒载体形式与传统传媒载体之间存在较大的鸿沟。就信息的传播而言,数字化平台更加偏重基于应用之上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而传统大众传媒依则旧将电视、广播作为最主要阵地。并且,在新闻报道主题的选择中,新媒体侧重对于热点事件的跟踪报道,与大众媒介的受众生活贴合度较高;但是,以期刊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大部分存在信息传播滞后的现象,多数期刊在选题策划时对重大选题报道没有进行及时精准的深度挖掘,缺乏二次开发的能力,形成不了线上线下同步宣传的合力。以期刊而言,虽然近年来也逐渐侧重重大选题策划,但对选题的内容细化不够,长篇累牍的繁复解读过多,针对性明显不强,很难进入碎片化需求时代的受众视野,此外为了更好地展示报道的主题性,或者为了突出系列报道专业特质,一般对新闻事件的策划还会融入更多的个人倾向性观点。近年来,新闻出版行业资深资源整合不断优化,主题报道策划也处在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节点,如何创新发展方向,明确新闻报道在融媒体时代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已经成为期刊行业必须关注的重要议题。
编辑要主动将选题策划的思路贴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需要。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纸质媒体能发挥的作用受到极大冲击,各种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作为一名传统纸质期刊的编辑人员,必须在数字信息素养上得到提高。融媒体时代,期刊编辑素养主要体现在对信息化技术的理解上,如今的受众每天都要浏览海量的网络信息,并且需要进行自我的主动筛选,所以需要让编辑和受众之间建立起互动。融媒体时代的期刊编辑,除了要摒弃以往守旧的、被动的传统工作方式以外,还要具备热点信息的捕捉意识,探索更多的选题可能性。融媒体时代对期刊编辑的选题策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策划《推动人工智能革命助力龙江振兴发展》选题过程中,作为期刊编辑则更多关注互联网信息中关于人工智能的主要观点,通过细化分析人工智能存在的各种新的机遇与挑战,贴近受众了解人工智能发展的信息获取需求,侧重对机遇与挑战的深刻分析,形成能够影响实践的决策建议,促进知行合一。
传统的期刊编辑,其一项重要工作主要是用更加丰富的版式语言吸引读者,让形式美与文字美实现内在统一。在融媒体时代,编辑和读者之间不只是一种线性传播关系,期刊的各栏目编辑在内容的选题与策划加工的过程中,更要牢牢占据主动地位,如果策划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思想深度则难以引发受众的关注和共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让信息的传播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众的主动性得以增强,对于信息的接受理解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因此,作为期刊的栏目编辑,必须适用这种主动、被动之间的关系转变,以受众为中心配合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策划《提升创新创业水平点燃经济发展引擎》《后疫情时期黑龙江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路径探析》等选题报道的同时,更多通过深入调研的形式,充分了解读者想获取哪些内容、了解哪些信息,不去简单地罗列政策措施,而是要满足个性化的信息获取,因此在这组深度报道中,运用新媒体进行深度采访的同时,进一步形成问题清单,结合对相关职能部门的采访,按照清单向受众进行反馈,以交互性传播逐渐代替线性传播,从而让深度报道能够真正走进受众心中。此外,要利用好数字化平台,与受众构建一个互动性、即时性、讨论性的交流学习过程。这样的工作不仅拉近了两者的关系,还能够促进编辑选题策划能力的提升。
深挖报道选题策划的创新价值。在互联网信息繁杂的当下,需要根据期刊的定位特点和重要性做深入的调研。这种深度调研能够在融媒体环境下探索热点事件发展的趋势,突出新闻的价值。这一办刊定位能够令社会公众对选题内容做出主动性、客观性、差异性的认知和评价,从而实现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效结合的深度报道。借助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还可以对深度报道策划的流程再造进行平台化融合,实现智能化转型,或者可以通过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操作协作发展。好的选题策划同时需要二次加工和编辑,期刊在版面和语言运用上要不拘泥于单一形式。融媒体时代,受众获取信息和传播的渠道不断拓展,因此不仅要加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联系,还要提升媒体自身在受众之间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形成口碑效应。期刊编辑要善于在新媒体平台上对深度报道选题进行多次开发加工,并杜绝同质化的问题。同时,对于期刊而言,题目也应新颖、有影响力,改变呆板机械地陈述性表述。借助新媒体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可以大量使用图片,也可以增加短视频和生活化故事,还可以针对选题选取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音频。通过这些创新做法,将进一步促进深度报告的传播,扩大其影响力。如在策划《发挥消费引擎作用释放国内市场潜力》《“新”字当头树开放标杆》《一键开启“宅经济”》等选题过程中,就同步开启新媒体传播的设计,从标题和内容上考虑新媒体传播的特点,注重深度采写的同时对文章结构进行再加工、再理顺,保持统一性的同时注重内容的相对独立,在配合纸质刊物出版的同时,便于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实现一个选题多点传播,形成内容的联动与多频次推送,让深度报道形成传播声势。
坚持内容为王与用户思维结合。融媒体时代,内容仍然是最为核心的资源。作为传统纸媒,期刊要发挥自身优势,做精细化、专业化的深度报道,提供更多优质服务,将纸媒的优质内容与新的传播特点相结合,从而进一步突破发展瓶颈。新媒体平台虽然有着内容生产迅速、展现手法多样、用户参与程度高等特点,但在内容选题的精准度和报道的深厚度、可信度等方面,依然无法与传统期刊相比,这是传统期刊的优势所在,也是其转型发展之路的基本遵循和底层逻辑。但是,仅仅做好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传统期刊还要学习借鉴新兴媒体的用户思维和别具一格的媒体呈现形式,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实现表与里、内容与形式的相得益彰。如策划《促消费扩投资为发展提供动能支撑》《后疫情时期黑龙江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路径探析》等选题过程中,重大帮扶政策的细致解读和权威报道是深度策划的重点,增加用户思维、增强服务意识是选题实施的落点。
找到深度报道的独特视角。传统纸质媒体在进行深度报道的策划实施时,需要转变传统的深度报道选题思路,摸准社会重大新闻事件的特点,多方位剖析重大政策和新闻事件闪光点,找到能够激起共鸣或者受众生活情绪的视角进行切入,进而提高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让更多受众被期刊等纸质媒体的深度报道所吸引,引导受众主动关注并详细了解新闻事件。同时,纸媒深度报道还应转换思维方式,在追求热点的同时,将深度报道策划的重心放在政策或事件出台、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上,总结规律性的内容。期刊的深度报道选题不同于自媒体的天马行空,更多要重点关注、挖掘重大政策和新闻事件背后的社会价值与关系影响等,以专业独特的视角去报道新闻事件,提高选题报道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从而收获更多受众。如《扭住创新“牛鼻子” 塑造振兴发展新优势》《用好发展变量为黑龙江振兴赋能》等选题在实施的过程中,就立足新发展阶段,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寻找策划亮点,不仅分析新发展阶段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还能够总结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利用社交平台优势进行差异化传播。融媒体环境下,传统期刊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的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即时性、交互性的优势进行转型。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需要紧贴平台特性,实现形式和内容的深度融合。同时,还应注重与受众进行实时的沟通交流,实现即时性互动,进而让期刊的深度报道在信息传播上更加个性化和群体化。另外,期刊编辑在选题上还可以利用大众化的视角、从浅到深的讲述方式、个性诙谐的网络语言、博人眼球的标题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在融合媒体应用时,也需要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走好走稳差异化经营发展之路。如《做好自主创新文章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扭住创新“牛鼻子”塑造振兴发展新优势》等深度选题策划实施的过程中就满足了新媒体用户对最新政策的解读分析需求,赢得了受众的高度肯定。
融媒体时代,期刊等纸媒拓展数字化传播路径,于深度报道的创新策略上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要彻底认清纸媒的优势和不足,灵活运用数字技术,从而对深度报道的内容策划与传播方式进行全盘考量,以此提高期刊的受众黏性,促进纸媒转型的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