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在芳
摘要: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本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其中的《火烧云》和《祖父的园子》两篇文章被选入语文教材。在人教版教材中,这两篇都安排为略读课文。在统编版教材中,它们不仅都被保留下来,还均被安排为精读课文,承载不同的教学目标。这种老课文对于教师来说比新入选的课文带来的挑战更大,它需要教师在摆脱固有思维的基础上,再次沉入文本之中,按照新的目标要求进行深入研读,作出新的探索。
关键词:《火烧云》 新定位 《祖父的園子》
一、新定位:精读课文承载落实语文要素的任务
《火烧云》和《祖父的园子》在统编版教材中被列为精读课文,所承担的是相应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任务。要真正理解一篇精读课文在统编教材中的用途,需要走进统编版教材的体系内部细加研读,充分考虑编者的意图。
(一)从《火烧云》中学习清楚地介绍
在人教版教材中,针对略读课文《火烧云》,学习要求主要是运用《观潮》和《鸟的天堂》中学习到的描写方法,在自主学习课文中体会其中生动的描写。这种学习要求是按照状物类文章的特点提出来的,但是“体会生动的描写”在统编教材中已经不属于第二学段的学习目标了。
在统编版教材中,《火烧云》和它前面两篇课文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三篇课文是说明性文章的初步学习,这与人教版教材中的定位区别很大。
在统编版教材中,我们发现,语文要素在课后习题中都有具体的细化,以呈现梯度发展要求。因此,要想把语文要素更好地落到实处,教师在备课时应把课后习题作为最好的切入点。从《我们的奇妙世界》《海底世界》的课后习题来看,其明显就是具体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目标;但在《火烧云》课后练习中,就是了解课文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把火烧云的变化写清楚。在这样的要求中,教学指向不再是生动地描写而是清楚地介绍,转向了说明性表达。同时,这一变化也是“了解从几个方面写”向“清楚地介绍”的提高。这种提高又是与文本自身的表达特点紧密相关的,这可以从课文中一些描写色彩的句子中看出。
不难发现,《火烧云》在介绍天空色彩的种类和变化时非常清楚。
(二)从《祖父的园子》学习具体地写
尽管《祖父的园子》在人教版和统编版两版教材中属于不同类型的课文,但人文主题和语文能力训练方面的要求比较接近:人文主题都与感受童年生活情趣有关,语文能力训练中都有体会作者感情方面的要求。只是在指向表达方面的学习能力要求中,人教版教材提出了要“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真实地表述自己的感受”,有些笼统、贪多求全,而统编教材中相应地要求“把一件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就显得直接明确、便于操作。
从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来看,《祖父的园子》地位特殊。这个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中的另一篇是《古诗三首》。通过《古诗三首》,学生们学会了“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而《祖父的园子》则更侧重于“把一件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之后的两篇略读课文则是让学生把在《祖父的园子》中学习的表达方法在自主学习中加以运用。
基于这样的学习要求,教师在梳理课文内容时需确定重点,然后考虑如何把重点讲具体。《祖父的园子》是一篇节选文章,不像普通文章那样以一个自然段来做开头、结尾,而是根据内容分成了三个板块。第一板块讲园子里的情况:园子里的动物和植物。虽然这些也是从“我”的角度观察的结果,其自由、可爱让人感受深刻,但是没有详细具体到写某一件事情。第二板块讲祖父和“我”在园子里的活动,如栽花、拔草、种菜等。第三板块讲了“我”在园子里的感受:自由、快乐和幸福。这里也没有具体到要写的某一件事情。仔细梳理文章内容后可以看出,在课文描写植物、动物的字里行间,蕴含着“我”对祖父一种深厚的爱和怀念之情;而课文中“我”跟着祖父种地这件事,就落实了“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这一语文要素。后者显然就是《祖父的园子》需要承载的新的教学使命。
二、新落实:在言意得兼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尽管《火烧云》是学习清楚地介绍,《祖父的园子》是学习具体地写,但并不意味着两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是主张指向写作的;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既关注语言内容上的学习,又重视语言形式上的学习,力求做到言意得兼。
(一)《火烧云》中清楚地介绍怎么学习
颜色和形状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教学中组织学生学习颜色的变化情况之后,举一反三,学习形状的变化。
对于学习火烧云颜色的变化,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可先让学生读一读课文中描写颜色的词句,注意其中的变化。再让学生聚焦颜色变化最多的语句,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并根据词语特点进行分类,分出哪些是本文独有的,哪些是常用的。对于常见或常用的颜色词语,自己再写出一些,分析这些颜色是怎么组词或表达出来的;继而分析本课新出现的颜色是如何组词的,表达的方法有什么新特点。如“半灰半百合色”,组合的方式是“半( )半( )”,其中的百合色属于直接用植物表示,与“茄子紫”有区别。通过这样的探究,像“半灰半百合色”这种的独特颜色就是没看到也能够想得清楚。鉴于此,可以开展一次表达颜色的仿写创写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喜好选择仿写或创写“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此外,还需要引导学生重视表示颜色的语句中四个“一会儿”的句式运用,从整体上体现清楚地介绍,而不是孤立地介绍一种颜色。
(二)《祖父的园子》中具体地写怎么学习
学习《祖父的园子》具体地写也需要从课文中找出范例或样本。在“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种地这件事中,有不少情况都是以“祖父……我就……”这样的句式叙述的,最详细的要数铲地。
在写铲地时,先写祖父为“我”铲地制作工具就非常具体,这虽然是在原因介绍中叙述的,但“祖父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那个锄头的‘头’来铲”这一特定的行为动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体现祖父深爱孙女、愿意给孙女一切的呵护。接着写即便如此“我”的铲地也只是在玩中取乐,这从“我”的行动“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中能够看得很明白,其结果“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就更能说明问题。虽然“祖父……我就……”,但“我”和祖父所做的事情是绝对不一样的,祖父是种地,“我”简直是胡闹;在具体的对比中,可明白整个事件中“我”的一贯做法。再后来,祖父发现“我”铲地的结果并试图教“我”区分狗尾草与谷穗,这个过程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完成的,祖父不因为“我”的错误批评“我”,反而不停地发出笑声,这种笑声既是宽容又是欢喜;尽管祖父想给“我”讲明白,但是“我”却一点也不放在心上。以上就是“我”跟在祖父后面种地这件事情中的重点部分“铲地”的具体表达。
这一部分课文内容在具体的环境(祖父的园子)中围绕铲地以“祖父……我就……”这个句式具体化。学生明确写人物怎么说、怎么做,神态上有什么表现,进行有序的描写,就能够慢慢做到写具体了。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