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多涵
(长春高新技术发展总公司,吉林 长春 130000)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立于2003 年的“非典”疫情,到2008 年基本上形成了以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纲领、以国家相关部委专项应急预案和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市、县(市、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支撑的应急预案体系。经过十几年的研究探索、实践检验,针对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不断增强,目前处于不断优化阶段。但是,不论是政府层面,还是生产经营单位层面,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全面、客观、准确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本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GB/T 29639—2020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等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通过对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应急救援过程的分析,阐述风险辨识评估在应急预案中的重要性。
国务院事故调查组经过调查,认定了事故直接原因: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运抵区南侧集装箱内的硝化棉由于湿润剂散失出现局部干燥,在高温(天气)等因素的作用下加速分解放热,积热自燃,引起相邻集装箱内的硝化棉和其他危险化学品长时间大面积燃烧,导致堆放于运抵区的硝酸铵等危险化学品发生爆炸。通过分析国务院《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事故调查报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爆炸释放的能量极大,影响范围大。国务院事故调查组组织专家通过试验分析,确定此次火灾爆炸事故中爆炸总能量约为450 tTNT 当量。此次事故发生了两次爆炸:第一次爆炸过程为集装箱内存放的硝化棉局部发生自燃引燃周围的硝化棉,释放出大量气体和热量,集装箱内温度、压力迅速升高产生爆炸,形成大面积燃烧。周围其他集装箱(罐)内的多种危险化学品相继被引燃;第二次爆炸过程为距离第一次爆炸点西北方向大约20 m 处的多个储存氧化剂、易燃固体和腐蚀品的集装箱,受到火焰蔓延的影响以及第一次爆炸冲击波的作用发生第二次爆炸[1]。
2)危险化学品混杂,事故应急救援难度极大。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储存危险品货物包含7 大类、111 种,运抵区是进出口货物的中转库区,以堆垛的方式临时露天集中存放不同的化学品,没有按危险化学品仓库技术标准建设,没有严格的危险化学品分类管理制度[2],未建立危险化学品管理台账,无人了解现场所储存危险化学品种类、数量、位置、保存状态及理化性质等情况,现场的集装箱(罐)没有明显标识或包装,无法迅速掌握危险化学品的存储情况[3],导致无法根据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制定行之有效的救援方案。爆炸发生后,各类危险化学品混杂在一起,甚至有的发生了化学反应,更加难以判断危险化学品的种类、性质,给现场应急救援造成巨大困难[4]。
3)污染物成分极其复杂,爆炸核心区污染严重。由于燃烧爆炸或泄漏扩散的危险化学物质超过129 种(主要为氢氧化钠、硝酸钾、硝酸铵、氰化钠、金属镁和硫化钠,约占总重量的50%),现场残留的危险化学物质和燃烧爆炸所产生的二次污染物成分复杂,种类逾百种[5]。
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应急处置过程中牺牲消防人员104 人(其中5 人失联),占参战消防人员的6%,是国内外生产安全事故救援史上罕见的。分析原因,有事故本身的特殊性、严重性导致的,也有应急处置不当导致的,主要存在以下4 类问题。
1)危险化学品存储情况不明,对救援过程的安全风险认识不清。缺乏对现场情况的了解,尤其是对事故现场存储的危险化学品种类、理化性质、数量、分布等情况不明,缺乏有效的现场处置方案,处置措施缺乏针对性,甚至盲目救援处置。
2)防护意识不强,个体防护装备准备不到位。对危险化学品爆炸所能释放的能量认识不清、估计不足,紧急避险的安全距离不科学,导致部分消防队员及其他人员伤亡。对现场存放化学危险物品爆炸的危害性和对现场扩散的有毒有害物质的危险性估计不足,未做好有效的个人防护,造成部分消防队员及其他人员出现中毒症状。
她觉得他是感受了不同的女人,获得的不同灵感。她没说。但幸福感很快消失,快得她抓都抓不住,后悔得只想撕了自己的嘴。是自己太敏感了么?是自己不够强悍么?为什么她感觉她和那些他感受过的女人们没有任何不同,她不是他的谁,连女朋友都算不上,只是他性伙伴的其中之一。
3)事故单位应急预案缺失,初期应急处置不利。由于瑞海公司未制定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未进行应急演练,应急救援和处置能力薄弱,导致事故初期未得到及时处置,事态扩大、升级[6-7]。
4)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瑞海公司不重视安全教育培训,员工对经营储存的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及发生事故后危害认识不清,导致安全管理严重缺失。
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的特点、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充分暴露了瑞海公司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的突出问题,造成了国内外罕见的生产安全事故后果。通过对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的分析,我们应举一反三,受到深刻教育和启示。
1)建立并严格落实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是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保障。如果瑞海公司建立并严格落实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对安全风险进行全面准确辨识评估,制定并采取积极有效防控措施,及时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就不会发生“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
2)制定科学、使用、可操作的应急预案,是事故开展有效应急处置的保障。如果瑞海公司在全面准确进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基础上编制了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就不会事故初期未得到及时处置,导致事态扩大、升级。
3)全面、准确的事故现场安全风险辨识,是防止次生事故发生的保障。如果瑞海公司建立了管理台账,消防指挥员根据现场所储存危险化学品种类、数量及理化性质等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救援方案,就不会盲目施救,就不会使104 名消防人员牺牲或失联。
4)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是提高安全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措施。如果瑞海公司开展了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意识和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安全责任会得到有效落实,安全风险就会得到有效控制。
瑞海公司暴露出的生产安全事故预防和应急预案编制及应急处置中的突出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别是由于未进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存储的危险化学品情况不明,导致应急处置不力,凸显了安全风险辨识在生产安全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中的重要性[8]。
应急管理作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是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重要性手段和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事故应急救援应急预案的制定、事故应急救援应急预案培训和事故应急救援应急预案演练以及事故应急救援队伍、相应应急物资的准备保障等。而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应急队伍、应急救援物资准备,都是建立在生产经营单位对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辨识与评估的基础上。可以说,风险辨识与辨识工作是生产经营单位应急救援预案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为处置突发事件的计划或方案,要保证应急预案的实用、有效、可操作,必须要以风险辨识评估为基础,这是由风险辨识评估与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的[9]。
每一个生产经营单位都存在安全风险,生产经营单位所处的行业、类型不同,存在的安全风险不同;同一行业、同一类型的生产经营单位,由于内外部环境等其他因素不同,存在的安全风险也不尽相同,既具有同一性,也具有特殊性。存在的安全风险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及程度,只有通过风险辨识才能清楚。只有明确了安全风险的种类,才能确定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的种类,才能防止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的缺失或多余,使应急预案体系更加科学、完善,满足事故(事件)应急处置的需要,同时也为明确针对各种安全风险的管控责任、应急处置责任,提供了技术依据,防止责任出现“真空”[10]。生产经营单位既要注重应急预案体系的完整性、规范性,更要重视现场处置方案的针对性、有效性。
以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装备和应急救援物资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应急资源,是实现有效救援的保证,应急资源的准备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救援效果。应急资源的准备应在风险辨识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存在的安全风险及可能引发的事故(事件)的种类、程度,进行针对性的备战,防止应该备战的应急资源备战不足或没备战、不该备战的应急资源备战多余,切实做到准备充足、备战有力[11]。
1)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建立专兼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具备相关事故的应急救援能力,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储存等一些事故救援专业性强、救援难度大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或与专业救援队伍签订救援协议。加强专业救援知识和能力的培训,使员工和救援队员具有较高的救援能力,满足事故初期处置的需要[12]。
2)生产经营单位应按照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的最严重后果以及现场处置方案的规定和要求,配备应急救援装备,储存相关的救援物资,并定期维护,保证装备、物资的有效性。应急救援装备既包括救援设备,还应包括个体防护装备,保证救护队员的人生安全,防止次生灾害发生[13]。
任何一类安全事故(事件)的应急处置,都对应着特定的救援基本方法。虽然风险种类相同,但由于现场环境、条件不同,在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中明确的救援方法,也应随之不同。救援方法是在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基础上,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事件)种类、程度、周边环境等因素确定的,既要考虑普遍性,更要考虑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14]。
1)只用通过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全面辨识和掌握影响安全的各种风险因素,才能有的放矢制定风险防控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没有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支撑的应急预案是无本之木。
2)只有通过全面准确的风险辨识评估,才能实现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全面准确的风险辨识评估是保证应急预案实用性的必要条件。
3)建立在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基础上的应急预案,从传统基于事故的应急管理变为现代基于风险的应急管理,是应急管理理念的升华和工作实践的进步[15]。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质量直接决定于风险辨识评估的质量,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应满足应急预案编制的需要。按照GB/T 29639—2020《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的要求,风险辨识评估应坚持以下原则: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应根据应急预案的层次、种类,确定安全风险评估的范围。编制突发事件综合应急预案应对本单位在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方面的风险进行全面辨识与评估。风险辨识评估应充分考虑空间、时间、设备和设施、工艺、材料、环境、人员、管理等因素,确保应急预案针对各种风险应急处置措施的全面性[16]。
在全面辨识评估安全风险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别的安全风险,采用相应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进行分级,为准确分析判断发生各类事故(事件)的可能性、严重性和应急救援队伍、装备、物资准备,提供科学依据。
风险辨识评估应构建点、线、面有机结合和无缝对接的评价体系,充分考虑风险的叠加性、耦合性,实现各层面、各方面、各种风险因素及耦合的整体风险评估,制定包括应对次生、衍生事故(事件)的应急处置的具体措施。
任何一个安全风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它将随着设备设施自身的变化、工艺、材料、场所、人员和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的变化,决定着应急预案的变化,应急预案也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应满足于安全风险控制的需要[17]。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是制定应急预案的基本条件,全面、准确、客观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是应急预案的实用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的保证。任何一个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都离不开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的支撑,要把安全风险辨识评估贯穿应急预案制定、修订、演练、救援的全过程,真正实现应急预案科学、有用,应急处置有力,最大程度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