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山丹县羊虎沟北煤炭普查区煤层对比浅析

2022-02-10 07:47:58王玉合
山东煤炭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本区太原泥岩

王玉合

(甘肃煤炭地质勘查院,甘肃 兰州 730000)

1 普查区交通位置与自然地理概况

普查区位于甘肃省山丹县东南方向,直距约56 km,行政区划属甘肃省山丹县老军乡管辖。普查区南依大黄山,北为绣花庙山,为一向北缓倾的冲积平原,海拔2520~2760 m 之间,相对高差240 m。区内除羊虎沟有小溪流外,无其他地表径流,南缘有少量井泉分布,可供饮用。本区地处高原高寒地带,全境属大陆性高原高寒半湿润气候。

2 普查区地层及煤层

依据本区及周边18 个已施工钻孔资料,普查区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上石炭统羊虎沟组(C2y):以灰色、灰白色细-粗砂岩、深灰色钙质泥岩为主,揭露厚度2.57~15.6 m,平均10.09 m。

(2)下二叠统太原组(P1t):灰色-灰黑色泥质粉-细砂岩、泥岩,灰-灰白色中-粗砂岩,为本区煤系地层,夹薄煤6~9 层,经对比编号煤层有7 层,从上至下为煤1上、煤1下、夹连煤、煤2上、煤2下、煤3上、煤3下,厚度0.14~1.29 m,与下伏羊虎沟组地层整合接触。

(3)中二叠统大黄沟组(P2d):紫红色细砂岩、浅灰绿色-灰色中粗粒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并以富含白云母之砾状粗砂岩为与太原组的边界。厚度约19.78~801.75 m,平均262.89 m,与下伏太原组地层整合接触。

(4)上二叠统窑沟组(P3yg):暗紫色、灰绿色-灰白色中粗砂岩、泥质粉砂岩,厚度0 ~254.05 m,平均75.57 m,与下伏中二叠统大黄沟组整合接触。

(5)第四系(Q):上部多为松散粉土、粉质粘土、风积沙及冲洪积砾石层;厚度3.25~53.20 m,平均21.42 m。

本区7 层编号煤层中,4 层可采,分别是煤1下、煤2上、煤2下、煤3下,各煤层见煤情况分述如下:

煤1下层:18 个钻孔中,14 个钻孔见及,见煤点厚度0~1.29 m,平均厚0.38 m;3 孔可采,可采厚度0.81~1.29 m,平均可采厚度1.04 m,为薄煤层,倾角15°~18°。

煤2上层:18 个钻孔全部见及,见煤点厚度0.39~1.84 m,平均厚0.75 m;12 孔可采,可采厚度0.60~1.84 m,平均0.88 m,为薄煤层,倾角16°~20°。

煤2下层:18 个钻孔全部见及,见煤点厚度0.16~0.97 m,平均0.46 m;4 孔可采,可采厚度0.62~0.97 m,平均0.77 m,为薄煤层,倾角16°~21°。

煤3下层:18 个钻孔全部见及,厚度0.17~0.70 m,3 孔可采,可采厚度0.95~1.56 m,平均1.28 m,为薄煤层,平均倾角20°。

3 煤层对比

本次对比方法在参考以往煤层对比方法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标志层对比、测井曲线对比、岩性岩相旋回特征、煤层组合特征对比等方法,以煤2上层顶板为对比基线进行煤层走向与倾向上的对比。

3.1 标志层对比

蜓蝌灰岩是本区煤层的标志层[1]。灰、灰黑色泥岩及中厚层状石灰岩;富含蜓蝌化石,位于太原组中段,一般为煤2 组顶板。厚度稳定,本区及周边18 个孔中有16 孔见及,厚度0.81~4.52 m,代表了海陆交互相沉积,是划分石炭系和二叠系的标准化石,全区普遍存在。该标志层下部为煤2上层,以上为夹连煤及煤1 组,将区内的主要可采煤层煤2上层与夹连煤及以上分开,可作为划分对比下二叠统太原组中上岩组以及区分煤2 组与夹连煤的明显标志(图1)。

图1 标志层——蜓蝌灰岩

3.2 测井曲线对比

区内煤层与围岩物性差异大,各煤层(组)物性组合特征较为明显,在各测井方法曲线上皆表现为高电阻、低密度、低伽玛和自然电位负异常,即在测井曲线上显现为三侧向电阻率高、自然伽玛低、人工伽玛高、高声速,即“三高一低”的物性特征反映明显,在测井曲线上极易辨认,界面反映清晰。同时,太原组内不同的煤层,在三侧向电阻率、自然伽玛、密度、声波曲线上的异常表现形态也不尽相同,如图2~图4,现分述如下:

(1)煤1 组

本煤层位于煤系地层上部,属可采的不稳定型煤层。煤1 组在三侧向电阻率曲线上多呈“山字形”高异常反映;在密度曲线上多呈“箱状或笔架峰”状低异常反映;在自然伽玛曲线上多呈低异常的“单峰或多峰”状显示,组合特征比较明显,如图2。

图2 煤1 组测井曲线特征图

(2)煤2 组

本煤层位于煤系地层中部,沉积较稳定,大部可采,结构较为简单。在三侧向电阻率曲线上多呈“单峰状” 高异常;在密度曲线上呈“宝剑峰状”低异常;在自然伽玛曲线上多表现为低异常的“尖刀状”,声波曲线呈“笋状”高异常。各物性曲线形态特征较为明显,如图3。

图3 煤2 组测井曲线特征图

(3)煤3 组

煤3 组位于煤系地层下部,沉积不稳定,大部分不可采,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变化较大。在三侧向电阻率曲线上呈锯齿形变化的“尖刀状”高异常;在密度、自然伽玛曲线上表现为“单峰状或多峰状”低异常;声波曲线呈“箱状”高异常。煤层物性特征十分明显,反映界面清晰,如图4。

3.3 岩性岩相旋回对比

本区煤系地层属湖海陆交互沉积环境下的泻湖-潮坪相的沉积,整个煤系以粘土物质、碳酸盐及有机岩类沉积为主。根据粒度变化、沉积相的交替及海平面的变迁等,把太原组划分三个沉积旋回,如图5。

图5 太原组沉积旋回划分示意图

第一旋回位于太原组下部,厚12.44~19.81 m,以太原组底部的中粗石英砂岩或者含砾砂岩为起点,向上岩性为厚层泥岩、碳质泥岩夹煤层;部分钻孔如601、603、801 在中粗砂岩上沉积1 层细砂岩或粉砂岩,再过渡至泥岩、碳质泥岩夹煤层。本旋回向上至粉砂岩或细砂岩的层底结束,岩性由粗到细,旋回内发育的煤层为煤3 组(煤3下及煤3上),仅有1 层煤时,则定为为煤3下层,煤3上层沉积缺失。

第二旋回位于太原组中下部,厚7.18~13.31 m,以煤2 组底部的细砂岩或粉砂岩为起点,向上延伸至K2 标志层蜓蝌灰岩上部的砂岩(主要为细砂岩)层底结束。该旋回内主要岩性为泥岩、粉砂质泥岩、煤层及灰岩,从下到上,岩性由粗到细,旋回内发育的煤层为煤2 组(煤2下及煤2上)。煤层对比时,由于煤2上层用K2 标志层确定,剩下的1 层煤相应定为煤2下层。

第三旋回位于太原组中上部,厚29.91~53.15 m,以K2 标志层蜓蝌灰岩上部的砂岩层为起点,向上延伸大黄沟组底界,沉积的地层主要为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煤层,夹少量中粗砂岩。旋回内发育煤层为煤1 组(煤1下及煤1上)、夹连煤,煤层层数在3 层及以上时,则认为各煤层沉积连续,无缺失;煤层层数少于3层时,则结合层位及层间距,确定为夹连煤或者煤1上层缺失。

通过旋回对比,确定了煤组编号,再与标志层、煤层组合特征结合确定具体的煤层编号。

3.4 煤层组合特征对比

煤层组合特征包括煤层间距和厚度。煤2 组的层位确定后,煤1 组、煤3 组、夹连煤的层位通过与煤2 组之间的间距确定:煤1 组距离夹连煤平均17.56 m,距离最大;夹连煤距离煤2 组平均15.11 m;煤3 组距离煤2 组上平均5.71 m,距离最小。同一煤组内的煤分层间距较小,煤2下层距离煤2上层平均1.47 m,煤3下层距离煤3上层平均3.74 m,煤1下层距离煤1上层平均2.83 m。因此,煤层间距也是确定煤层编号的重要依据。

从各煤层见煤情况来看,18 个钻孔中,煤1上0.14~0.34 m,仅3 孔见及,大部分钻孔内沉积缺失;夹连煤厚度0.14~0.81 m,煤3上0.09~0.61 m,大多数钻孔厚度0.60 m 以下,不可采。因此,煤1上、夹连煤、煤3上的钻孔见煤厚度与可采情况也为确定煤层编号提供了一定参考。

4 煤层对比的意义

(1)通过煤层对比确定见煤钻孔中各煤层编号,进而圈定出各可采煤层资源的平面分布范围、可采范围及无煤区,掌握垂向上的煤层埋深、顶底板岩性变化情况,为下一步勘查阶段工程量的合理布置、开采阶段巷道布置以及井下支护工程提供直接依据。

(2)本区煤层厚度较小,不超过1 m,呈碎末状,在钻探过程中极易造成采取率偏低甚至打丢。对煤层标志层、煤层间距等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提前预判煤层层位及见煤深度,从而准确控制钻探参数,如钻压、泥浆稠度、回次进尺,保证煤芯采取质量,提高煤层深度、厚度等原始资料的准确可靠程度,为资源量估算提供真实依据。

(3)煤层对比可以发现宏观范围内煤层的变化趋势,如本区煤层埋深总体呈北西向倾斜的单斜,即西北深,东南浅。煤层的沉积与分布具有区域性和连续性,标志层也随之稳定连续。因此,相邻矿区的煤层变化趋势及标志层也往往相同或类似。本区的煤层对比对相邻矿区的勘查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本区太原泥岩
太原清廉地图
支部建设(2021年18期)2021-08-20 10:10:30
除夜太原寒甚
风化泥岩地质断层水疏排工艺探讨
柴达木盆地及其毗邻山地植物区系研究
开原市小甸子区多金属矿成矿期及分带性研究
高孔低渗泥岩渗流-损伤耦合模型与数值模拟
陕西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基于模型正演的深层砂泥岩薄互层地震分辨率研究
断块油气田(2014年5期)2014-03-11 15:33:43
新场地区须二段泥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断块油气田(2013年2期)2013-03-11 15: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