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范围义到程度义

2022-01-31 21:17:44刘敏芝
辞书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天下

刘敏芝

摘 要 文章考察了“天下”等词的语义演变,进一步证明了汉语中存在从范围义到程度义的语义关联。在先秦汉语中,“天下”从语义实在的处所范围词演变为表示“某种性质程度最高”的程度义。这种语义演变与其所处定语位置有密切联系,也与“天下(之)NP”中NP的性质以及整个“天下(之)NP”的语法功能有关。这种语义关联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世界、宇宙”等的词义演变迹象是典型的例子。文章从认知角度分析了这一语义演变背后的动因。

关键词 “天下” 语义演变 范围义 程度义 语义关联

很多汉语研究学者发现,处所范围义与程度义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语义关联。李小军(2018)指出:强调整体性的“全”类总括范围副词与程度副词存在语义适应性,经历了“范围→程度”的演变。文章认为,范围到程度的演变,从结果来看属于隐喻,故而存在整齐的语义对应性:总括——高程度;从过程来看则属于转喻。赵军(2005)探求了“顶”由名词“头顶”义引申为泛指一切具有垂直高度的事物的最上部,最终虚化为一个表最高量的程度副词。王秀玲(2007)讨论了程度副词“分外”的来源及其发展,认为它从表示“本分/职分之外”的范围义词组词汇化并虚化产生了表示程度高的副词用法。此外,“极”也由表示“栋也”(《说文》),即房屋正中最高处的名词演变虚化为表程度高的副詞。前人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汉语中存在“处所范围→程度”的语义演变规律,本文则试图证明,定语位置上的“天下”等处所范围义名词也经历了这一语义演变,演变的途径和动因与上述词有所

不同。

一、 “天下”的语义演变

双音节形式“天下”,从语法结构来看,是“处所名词+方位词”,字面意义即“普天之下”,为偏正结构的处所词,泛指古人所认为的世界范围。《汉语大词典》释义为:“古时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全国。”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天下”成词很早,先秦时期就已经成为常用词。“天下”指华夏与四夷所居之地,即中原及其周边的地区和国家;也可以指天下之人。《老子·五十四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可知“天下”是天子统治的区域,是当时最大的政治区域范围,是人们所知范围内的全部土地。

从语法功能来看,“天下”[1]在句中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如:

(1)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周易·乾》)

(2) 后稷封殖天下,今戎制之,不亦难乎?(《左传·昭公九年》)

(3)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

在主宾语位置上,“天下”的意义较为单纯,就是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但是,在定语位置上,其意义渐渐发生了变化,由处所范围义发展出了程度义。我们先看《孟子》中的几个句子:

(4) (王良)天下之贱工也。……天下之良工也。(《滕文公下》)

(5)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同上)

(6)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离娄上》)

杨伯峻(1960)《孟子译注》对这几个句子的翻译是:

(7) (王良)是个拙劣的驾车人。……(王良)是一个高明的驾车人呀!

(8) 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路。

(9) 伯夷和太公两位老人,是天下最有声望的老人,都归于西伯,这等于天下的父亲归于西伯了。

例(4)中的“天下”一词,杨氏没有翻译;例(5)和例(6),则在“天下”之后加入了程度副词“最”。其实,例(4)也该照此理解:“天下最拙劣的驾车人”“天下最高明的驾

车人”。

这些句子中的“天下+之+NP”格式,“天下”处于表意义限定的定语位置,但其处所范围义限定并不凸显,整个格式凸显的是NP在某方面的程度达到最高等级。这种构式义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发现,一直到《左传》,“天下”一词都以单独做主语、宾语等句子成分为主,很少做定语。到了《论语》《孟子》中,“天下”做定语的句子多了起来,“天下(+之)+NP”强调NP在某方面“最”的程度义。这类例句有以下共同的语义和语法

特点:

①“天下(+之)+NP”的中心语NP为定中结构复合词或短语。

②“天下”指华夏与四夷所居之地的客观处所意义有所虚化,代表人们认知中一个最大的范围。

③“天下之NP”表示单数义。

④“天下之NP”在句中做谓语或宾语,尤以做判断句谓语为主。

我们调查了先秦和秦汉时期的30种文献,发现表最高程度义的“天下(+之)+NP”格式基本上都符合这4个特点。其他例句如:

(10) 夫轸,天下之辩士也。(《战国策·秦策一》)

(11) 武王问太公曰:“敌人围我,断我前后,绝我粮道,为之奈何?”太公曰:“此天下之困兵也,暴用之则胜,徐用之则败。”(《六韬·虎韬·疾战》)

(12) 犀首,天下之善将也,梁王之臣也,秦王欲得之与治天下。(《韩非子·外储说

右上》)

(13) 公输般,天下之巧工也,已为攻宋之械矣。(《吕氏春秋·爱类》)

(14) 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战国策·赵

策三》)

以上“天下(之)NP”分别指(天下)“最雄辩的士”“最窘迫的军队”“最好的将”“最巧的工匠”“最贤德的公子”。

从中心语的结构特点来看,除了以上这种典型中心语之外,还有以下两类:

a. 中心语为“者”字短语“VP/AP者”。如:

(15) 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庄子·人间世》)

(16) 造父者,天下之善御者也,无舆马则无所见其能。羿者,天下之善射者也,无弓矢则无所见其巧。(《荀子·儒效》)

(17) 晏子,天下之贤者也;今去齐国,齐必侵矣。(《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天下之VP/AP者”意为(天下)“最VP/AP的人/事”。

b. 中心语为身份名词“杰、将、才、英、士”等。如:

(18) 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荀子·非相》)

(19) 慎行此六术、五权、三至,而处之以恭敬无圹,夫是之谓天下之将,则通于神明矣。(《荀子·议兵》)

(20) 尧舜者,天下之英也;朱象者,天下之嵬,一时之琐也。(《荀子·正论》)

(21) 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2]。(《战国策·赵策三》)

例(18)王先谦《荀子集解》(1988)注:“倍万人曰杰”,“天下之杰”即“才智最超群的人”。例(19)王先谦注:“天下莫及之将”,即“最强的将领”。例(20)王先谦注:“郑康成注《礼记》云:‘英,谓俊选之尤者’”,“天下之英”即“最超群的人”;“天下之嵬”指“最险诈奸邪的人”;“天下之士”指“最杰出的士”。“天下+之+身份名词”意为在某种身份的人中是最强的。

这种“天下之N”多出现于判断句中做谓语,主语多为表人名词。在这种语境中,“天下”作为处所范围义,是冗余意义,因为所有的人和事物都在“天下”的范围内,这是不言而喻的。“天下”是古人已知的最大范围,当用“天下”来修饰名词,而这个名词本身表示“具有某种特征的人或事物”[3]时,就演变出了言外之意:“(在全天下范围内)具有某种特征的人中程度最高的人或事物”。因为中心语名词字面上并没有属性义,所以与中心语为偏正结构的“天下之NP”相比,这类中心语为单音节名词的“天下之N”中的“天下”,其程度义是最明显的,必不可少。

这种程度义可以用“至”这类表示最高程度义的副词来明确显现,“至”后一般是形容词:

(22)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周易·系辞传上》)

(23)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周易·系辞传上》)

(24)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四十三章》)

(25) 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庄子·骈拇》)

(26) 今有马于此,如骥之状者,天下之至良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这种表达显性程度义的短语可以在句中做主语,如例(24)。但如果没有“至”,一般是不能做主语的,如:

(27) 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庄子·胠箧》)

这里的“天下之善人”在句中做主语,其中的“天下”是本义,并无程度义。

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主语位置上的“天下之NP”才可以呈现出程度义:

(28)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孟子·万章下》)

这个句子中的“天下之善士”与“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并列,“天下”从表面看有“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之义;但句中的“一乡、一国、天下”做定语,其实并非从处所范围角度来修饰中心语。杨伯峻《孟子譯注》的译文是:

一个乡村的优秀人才便和那一乡村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全国性的优秀人物便和全国性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性的优秀人物便和天下性的优秀人物交朋友。

在这个语境中,均隐含了程度义,“一个乡村最优秀的人才、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全天下最优秀的人才”。下文的“一家/乡/国之人”在判断句中做谓语,也均隐含程度义,体现了处所范围词向程度义演变的典型语境:

(29) 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有闻道而好为家者,一家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乡者,一乡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国者,一国之人也。(《管子·形势》)

“一家之人”,是一个家里最优秀的人才;“一乡之人”,是一个乡里最优秀的人才;“一国之人”,是一个国家最优秀的人才。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不仅是“天下”一词,表示处所范围的名词“家、乡、国”处在定语位置时也有产生程度义的潜力。但因为“家、乡”用于这种语境的频率很低,所以没有演变出程度义。而“国”出现频率高,后来也发生了和“天下”类似的语义演变,详见

下文。

从汉代以来的古注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已经意识到定语位置上的“天下”蕴含有程度义,以上《荀子》《庄子》之注释均有所体现。又如《老子·二十九章》:

(30)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帛书《老子》甲

乙本)

“天下神器”为判断句,“天下”是判断句的主语。

(31)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王弼本)河上公注:“欲为天下主也,欲以有为治民,我见其不得天道人心已明矣。天道恶烦浊,人心恶多欲。器,物也。人乃天下之神物也,神物好安静,不可以有为治。”(《老子·无为》)

高明(2004)《帛书老子校注》认为:“《老子》所谓‘器’指万物言,……人为万物之灵,故谓‘神器’。”因为“天下神器”后无“也”字,河上公把它理解为偏正结构,认为其义为人。所谓“天下之神物”“万物之灵”,都指“最有灵性的东西”。

在一众表示处所范围义的名词中,“天下”所表示的范围是最大的,用于定语位置的出现频率是最高的。表程度义的“天下”构成的“天下(之)NP”在句中主要做谓语。我们对《战国策》中的“天下(之)NP”(“天下”表示“最”)的句法功能进行了穷尽性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程度义“天下”组成的定中短语在句中主要做判断句谓语,偶尔做宾语,全部出自《燕策》,如:

(32) 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燕策三》)

(33)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燕策三》)

“天下之勇士”指天下最勇敢的勇士。从后文就可以看出来,燕太子丹要找的是一个人,而非很多人。“天下之利匕首”指“天下最锋利的匕首”。从后文也可以看出,太子最终找到了,就是“徐夫人之匕首”。“天下”做定语的两个名词性短语都是表示单数而非

复数。

以上主要考察的是先秦文献中“天下”一词的词义演变情况。其程度义在汉代以后继续使用,如:

(34)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史记·刺客列传》)

(35) 臣之子,皆下材也,可告以良马,而不可告以天下之马[7]。(《淮南子·道应》)

(36) 建天下之鸣钟[8],而撞之以挺,岂能发其声乎哉?(《说苑·善说》)

(37) 申胥,先王之忠臣,天下之健士也,胥殆不然乎哉!(《越绝书·越绝请籴内传》)

(38) 我自是天下男子,厌何预卿事而见唤邪?(《世说新语·假谲》)

(39) 天下要物,正有《战国策》。(《世说新语·谗险》)[9]

(40)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劳劳亭》)

(41) 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壮游》)

这一意义主要在书面语中使用,在宋代以后的口语文献中不常见,而是常在“天下”后用“第一”等显性词语来表现最高程度义。如:

(42) 演公天下第一等宗师,何故舍而事远游?(《五灯会元》卷十九)

(43) 天下最高手你还要饶他先哩!(《二刻拍案惊奇》卷二)

(44) 那柳二爷竟别提起,真是天下头一件奇事。(《红楼梦》第六十七回)

我们认为,因为“天下”的程度义受到句法位置、搭配词语的形式、语义等的制约,是不自由的,而且其程度义所修饰的属性有时还需要听者、读者根据上下文添加(如“天下男子”),不符合省力原则,因此,“天下”的程度义逐渐衰落,而代之以显性表达。

综上所述,“天下”一词之所以从处所范围义演变为程度最高义,与它处于定语的语法位置紧密相关,同时还有两个语法条件:它所修饰的中心语一般是定中短语;“天下之NP”一般在句中做判断句谓语。在这种句法环境中,“天下”演变为表示程度最高的,语义指向定中结构中心语中的定语。以上过程说明,定语这一语法位置在词义演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 同类处所范围词的语义考察

与“天下”同义或类义的还有“四方、海内、宇内、国、天”等。

1. 四方

“四方”在先秦文献中经常单独做主语、宾语,也可以做定语。做定语时,表示“天下、各处”的处所义较强,意义比较实在,如:

(45) 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尚书·商书·金滕》)

(46) 受福无疆,四方之纲。(《诗经·大雅·假乐》)

(47) 若夏盟于鄫衍,秋而背之,成求而不违,四方诸侯其何以事君?(《左传·哀公七年》)

(48)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论语·尧曰》)

“四方”本义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义引申泛化指“天下;各处”。由方向到处所,其语义特征中处所义始终较强,是一个名词。也可以做定语,做定语时,其所修饰的中心语以表人名词为主,“四方之N”一般是表示复数。与“天下”不同,“四方”做定语时所修饰的中心语一般是光杆名词而非定中短语,它始终没有发展出程度义。

2. 海内

“海内”指四海之内,即国境之内,全国,与“天下”同义。我们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古代汉语语料库(以下简称“CCL语料库”)中检索,先秦文献中处于定语位置上的“海内”数量很少,大约有12个,有“海内之地、海内之政、海内玉币、海内之情、海内之人、海内之民、海内之士、海内之国、海内之王、海内之智”等。中心语以表人名词为主,“海内之N”定中短语一般是复数名词,“海内”就是指“全国”,意义很实在。不过,我们也发现了其虚化的迹象:

(49) 韩子庐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戰国策·齐策三》)

“海内”做定语,修饰的中心语也是定中结构的名词性成分,“海内之狡兔”与“天下之疾犬”相对,后者指“(跑得)最快的狗”,前者显然指“最狡猾的兔子”。这样的意义是在这个特定语境中显现出来的,我们只发现了这一例。因为使用频率过低,“海内”始终没有像“天下”那样发展出程度义。

3. 宇内

“宇内”与“天下”同义,指全国,也可以指全国之人。考查CCL语料库,“宇内”共计435例,其中做定语的只有34例(先秦至汉代只有4例)。中心语有“物、众、士、干戈、推心、瑰奇、兵力、万物、异味、林泉”(以上定语中心语中间有“之”),“生灵、形骸、群生、大州、文臣、男色、法书、人才、公卿之府、缠足之俗、五大洲诸国、名胜、操觚之士”(以上定语中心语中间无“之”)。中心语可以是表人名词,也可以是表事物的。“宇内之N”定中短语一般是复数名词,“宇内”就是指“全国”,意义很实在。但我们也发现,明清以后,当“宇内”后的中心语为定中结构时,产生了程度义或者说等级义的苗头。如:

(50) 徐州吕梁,为宇内险道。(《万历野获编》卷十二)

(51) 若如湖州方伯之曾孙也者,则宇内罕闻之事,尚不必远虑至此。(《烟屿楼笔记》)

“宇内NP”指“国内最……的N”或者是“国家级的N”。但这种用法出现频率很低,没有形成固定的义位。

4. 国

“国”本义指国家,先秦时期指各个诸侯国。在定语位置上,“国”使用频率较高,产生了“国中最好的或最美的”的程度义[见《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汉大》)“国”第11个义项],并且在这个意义上形成了“国士、国手、国色、国香”等双音词。

“国色”《汉大》释义为:“旧指姿容极美的女子。赞其容貌冠绝一国,故云。”准确地点出了其程度义和语源。例句如:

(52) 骊姬者,国色也。汉何休注:“其颜色一国之选。”( 《公羊传·僖公十年》)

(53) 初,兵部尚书任瑰敕赐宫女二人,皆国色。(《野朝佥载》卷三)

“国色”一词最初也是用于判断句谓语位置上时“国”产生的程度义。

“国士”《汉大》收两个义项:①一国中才能最优秀的人物。②一国中最勇敢、有力量的人。“国”均含有程度义。如:

(54) 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55) 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也,势不可也。(《荀子·子道》)

前一例为①义,后一例为②义。

“国手”指一国中某项技艺最为出众的人。如:

(56)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57) 趁着春衫游上苑,要求国手教新音。(《循守临行出小鬟复用前韵》)

“国香”《汉大》释义为:“极言其香。谓其香甲于一国,故云。亦用以赞誉人的风采、

品行。”

(58) 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左传·宣公三年》)

(59) 都下名妓楚莲者,国香无及,每出,则蜂蝶相随慕其香。(《云仙杂记·蜂蝶慕香》)

这些“国×”因为是双音节形式,很容易凝固成词。在凝固成词之后,句中位置比较自由,不限于判断句谓语,这一点与“天下”不同。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第7版“国”义项③为“在一国内最好的”,例词为“国手、国色”,都非常准确。现代汉语中的“国×”双音词很丰富,据《现汉》,这类词的释义中明确使用了程度表述的,有“国剧、国球、国色、国手”。“国剧、国球”的释义中虽然没有用“最”这样的字眼,但从举例中可以看出,它们一般是单数义,所指是单一事物。与“国手”语义相对应的“国脚”,《现汉》第7版的释义为“指入选国家足球队的运动员”。这一释义并没有对应于“国手”中“……在国内数第一流的人”这类表述,说明其意义所指范围较窄。“国手”一词产生很早,至迟唐代就已使用[如例(56)],表示“精通某种技能(如医道、棋艺等)在国内数第一流的人”,并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国脚”一词产生较晚,《现汉》第7版释义为“指入选国家足球队的运动员”。表面看来并不含程度义,但实际上,“入选国家队”就已经隐含了“在国内数第一流”这样的程度等级

意义。

释义中没有明确使用程度表述,但词义中包含程度义的“国×”类词语,如:

国宝 ①国家的宝物:传世~。②比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这些老艺术家都是我们的~。

国花 国家把本国人民喜爱的花作为国家的象征,这种花叫作国花。

国色天香 原是赞美牡丹的话,后常用来称赞美女。也说天香国色。

“国宝”表示人,强调的不仅是其贡献的特殊性,也包括突出性、重大性这一程度义。

本国人民喜爱的花可能有很多种,但能作为国家象征的“国花”一般只能有一种。至于到底是哪一种,可能有争议,但是就词义来说,应该是表示单数义的。所以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

国家把本国人民最喜爱的花作为国家的象征,这种花叫作国花。

“国色天香”的原意指牡丹,也是单数义。“用来称赞美女”的表述过于宽泛,因为并不是所有美女都可以用“国色天香”一词来指称。只有顶级美女,才称得上“国色天香”。类似的“天姿国色”的释义,则明确标明了程度义:

天姿国色 形容女子容貌非常美丽,也指容貌非常美丽的女子。

两相对比,显然这一释义更为准确。

5. 天

《现汉》“天”义项①为“天空”,是极大极高的处所范围义,由此可表抽象的等级或地位极高义,如“天价、天后、天团”等。《现汉》收了前两个词,释义分别为:

天价 指极高的价格(跟“地价”相对)。

天后 称在文艺、体育等某个领域中水平最高、最有影响的女性。

“天团”一词出现较晚,没有收入《现汉》。現在它的使用频率并不低,如“外交天团、主持人天团、医疗天团、偶像天团、女子天团、主播天团、配音天团”,甚至“爸爸天团”都多次见诸报端。

另外,现代汉语中,“世界、宇宙”也产生了相应的从处所范围义到程度/等级义的语义演变,可以用于命名世界上某种性质、特征程度最高的人或事物,如“世界之最”是指在全世界范围内最突出的某一人、事、物等,又如“世界知名企业、世界大师、宇宙直男、宇宙天团、宇宙房企”等。另外,表示处所范围义的“校、班、系”等词做定语,也可以用于命名:“校花/班花/系花”等,表示某一范围内最漂亮的女生。

三、 从处所范围义到程度义的语义演变

处所名词处于定语位置上,容易发生意义的引申。例如“天下”,当处于定语位置时,如果它所修饰的中心语包含某种性质(显性或隐性),就可能从处所范围义发展出程度义/等级义。因为“天下”在古人心目中是最大的范围,所以它表示程度或等级是最高的。这种意义固化之后,在直接修饰普通名词中心语时,慢慢产生了“某种性质特征程度最高的”的意义。这种用法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与“天下”同义或类义的“四方、海内、宇内、国、天”,以及“世界、宇宙”,在定语位置上都已经产生或者有产生程度/等级义的迹象。我们认为,这种意义和用法的演变与其所处的定语位置密切相关。

“天下”一词的语义演变条件为:(1) “天下”做定语构成“天下(之)NP”;(2) 中心语NP具有某种显性特征;(3) “天下(之)NP”在句中做判断句谓语。判断句的主语一般是单数名词(或说话人看作一个整体的名词),这时“天下(之)NP”不能理解为复数意义,只能理解为单数。其隐含意义“某种范围内具有某种特征的程度最高”可以在高频率使用过程中析出,成为这个词的固定義位。“四方、海内、宇内”三个词与“天下”一样,都是双音词,在定语位置上,符合以上特征时,都具有产生程度义的潜在可能性。但是因为它们使用频率低,所以尽管在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萌芽,但最终并没有产生这一

义项。

不是所有处所范围词都可以在定语位置上产生程度义。一般来说,处于处所范围等级序列中的处所词,尤其是表示较大范围的处所词比较容易产生程度义。因为这些词在人的认知中处于空间范围的顶层或上层,凸显度高,这一范围内具有最高等级或程度的人或事物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出现频率高,意义才能固定下来。如“国、天”都是表示极大范围的词,由它们构成的大量定中式双音词,意义中都含有“极、最”等程度义。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较密切的“校、系、班”等,在某些特定组合上表示等级义,也与它们在一定范围内凸显度、关注度和使用频率高有关,组成的双音节形式符合汉语词汇特征,容易用来命名,因而成词并呈现程度等级义的。

附 注

[1] 研究方便起见,本文不讨论“天下之人”这一意义。

[2] “天下士”因使用频率高,后来凝固成词。《汉大》收为词条,释义为“才德非凡之士”,程度义成为其重要的语义特征。

[3] 这种特征义可以由定中结构复合词或短语中的“定语”部分显示出来(如“辩士/困兵/盛君/贤人”),也可以由“VP/AP者”中的“VP/AP”显示出来(如“难者/善御者/善射者/贤者”),也可以由义素中含有明确的、古人很熟悉的特征义显示出来(如“英/才/杰/将”)。

[4] “功能”指整个“天下(之)NP”短语在小句中的语法功能。

[5] 其中,18例是在“……(者),……也”判断句中做谓语,7例是在用“为”的判断句中位于“为”之后。

[6] 其中一例是用于“所谓”之后,是直接引语:子之所谓天下之明主者,何如者也?(《燕策一》)

[7] “天下之马”的中心语是普通光杆名词,说明表程度义的“天下”做定语时其中心语的种类有泛化的趋势。“天下之马”义为“天下最好的马”。

[8] “天下之鸣钟”义为“天下声音最响的钟”。挺,通“莛”,草茎。

[9] 张万起、刘尚慈(1998)《世说新语译注》将例(38)、例(39)分别译为“我本是天下一个男子汉”“天下最重要的书”,似不妥。“天下男子”用作判断句谓语,表单数;“天下”也表程度义,指最好的男子。我们调查了历代文献中的“天下男子”一语,绝大多数用作宾语(尤其是“赐”的宾语),少数用作主语,都是复数,指所有的男子。只有此例做判断句谓语,表示单数。

猜你喜欢
天下
自然与人文之间
人文杂志(2017年9期)2018-03-10 18:48:24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天下》古诗英译叙事研究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与《天下体系》中的现代与传统
一条河与渡船的隐喻:再读《项羽之死》
从“天下”到“万国”
学周刊(2017年21期)2017-07-01 07:47:54
论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责任观的构建
商情(2017年17期)2017-06-10 12:40:47
《天下》篇 “道术与方术之辨”误读和正解
文教资料(2017年2期)2017-04-20 01:03:08
论先秦诸子学发声到两汉经学的形成
汽车分时租赁 能否赢得“天下”
从“天下”到“民族国家”:中国国家观念的古今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