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娟,张常喜,马燕利,张雄慧,郭 浩
(1.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4;2.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BA,简称哮喘)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细胞组分和炎性细胞一起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常表现为反复喘息、伴或不伴胸闷、咳嗽等症状[1],其病理特点是气流可改变性受限和气道反应增强,常于早晚发作且症状最明显。部分患者症状能够自行缓解或通过治疗可缓解,还有一些患者病程长、疗效差,哮喘反复发作,气道黏膜炎性浸润,气道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导致气道重塑[2]。BA 反复急性发作时,会致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严重降低,同时也增加经济负担,支气管哮喘的防治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医认为[3-5],哮喘属于“哮病”的范畴,临床以冷哮型较多见,故笔者运用升降止咳平喘丸治疗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冷哮型患者,与西药治疗进行疗效对照观察,结果满意,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2019 年11 月—2020 年9 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肺病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80 例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冷哮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2 组,每组40 例。治疗组男11例,女 29 例,年龄 44.68±11.36 岁;病程 3.97±1.87 d。对照组男 13 例,女 27 例;年龄 43.20±13.24 岁;病程3.73±1.83 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的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诊断标准[6]。中医诊断符合《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2)》中发作期冷哮型哮喘诊断标准[7]: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咳痰稀白,面色晦滞,或有恶寒、发热、身痛。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
1.3 排除标准 ①哺乳期、孕期女性;②对试验药物过敏者;③各类精神疾患者;④患有严重肝肾疾病者。
2.1 治疗组 予自拟升降止咳平喘丸(组方:黑附片、细辛、丁香、防风、白芥子、紫苏子、黄芪、黄精、蝉蜕、僵蚕、姜黄、白术、肉苁蓉、续断等),由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制剂室制备,口服,每次6 g,3 次/日,饭后30 min口服。
2.2 对照组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粉雾剂(Ⅱ)(AstraZeneca AB 公司生产,每只 60 吸),早晚各 1 吸,药后清水漱口。
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4 d,治疗期间进行哮喘健康知识宣教。
3.1 观察指标 ①中医症状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对中医症状(喘息、胸闷、咳嗽等)进行分级评分比较,主、次症均以4级评分,主症:6 分为重、4 分为中、2 分为轻、0 分为正常;次症:3分为重,2 分为中,1 分为轻,0 分为正常。②肺功能情况:于治疗前后采用肺功能测试仪(德国耶格Master Screen PFT System)进行肺功能检查,检测并记录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③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采用HFWG-F011 型Exhaled NO检测仪进行FeNO 检测,嘱被检测者端坐,呼气后,用嘴包紧过滤器,鼻子吸气3 s 后,缓慢呼气(50 ml/s)10 s 左右,记录呼气过程不少于3 s,最终结果为恒定不变条件下,取3 次检测平均值。④支气管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6]:于治疗前后采用ACT 评分表进行问卷评分,最高为25 分,控制水平与分数成正比。⑤安全性指标:血常规、肝肾功能、尿常规及心电图等。
3.2 疗效标准[8]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显著改善,70%≤疗效指数<95%;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改善,30%≤疗效指数<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疗效指数=(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100%(尼莫地平法)。
3.3 安全性评价 1 级: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2 级:较安全,出现不用处理的不良反应;3级:有安全问题,如出现不良反应程度中等,治疗后可继续用药;4 级:不良反应而停止试验。
3.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P<0.05作为判断显著性差异的标准,采用双侧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进行描述,样本分布若符合或者近似正态,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否则用秩和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值若符合正态性,则用配对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3.5 结 果
3.5.1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过程中无脱失病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87.5%,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优(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3.5.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ACT 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ACT 评分较治疗前提高,且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中医症状及支气管哮喘控制能力改善均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ACT评分比较 (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ACT评分比较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 别治疗组对照组n 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20.18±3.83 20.13±4.09 ACT评分40 40治疗后4.35±1.66①②8.30±1.83①治疗前11.76±1.73 10.08±1.74治疗后22.42±1.85①②21.45±2.08①
3.5.3 两组治疗前后FEV1%pred、FeNO 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FEV1%pred、FeNO均较治疗前改善,且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EV1%pred、FeNO水平比较 ()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EV1%pred、FeNO水平比较 ()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 别治疗组对照组n FEV1%pred治疗前74.35±2.16 73.61±2.38治疗后83.82±1.62①②82.99±1.74①40 40 FeNO(ppb)治疗前52.88±17.83 52.55±17.28治疗后12.97±6.40①②14.06±6.33①
3.5.4 两组安全性指标分析 两组治疗前后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尿常规及心电图等检测均未发现异常,治疗期间未发生与干预措施相关的不良反应,表明升降止咳平喘丸在临床应用中安全性较好。
历代中医医家认为哮病的病因外感与内因并见,外感即感六淫邪气,内因包括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情志所伤、饮食不节等。“痰”的作用在哮病病程中被着重强调,认为哮病发病以“伏痰”为主,《临证指南医案·哮》提到:“宿哮……内合肺系,宿邪阻气阻痰”[9-10]。《丹溪心法》中朱震亨谓“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外感邪气引动伏痰,痰气在气道相搏,肺气失于宣肃,气促而喘,喉中或胸中痰鸣如吼,发为哮病。哮病感受外界邪气而发,急性发作期以邪实为主,但哮病之根本仍为虚,或先天禀赋不盛,或后天濡养不足,又或反复发病五脏俱损,本虚则津液内停无以运化,聚久化生为痰,肺为痰之储器,伏痰积于内,肺为一身华盖,邪气侵袭首犯于肺,肺宣肃失常,痰气于气道交阻;脾虚则运化无权,肾阳虚则水液蒸腾无力,脾肾阳虚则水液聚集伏痰内生;肾主纳气,肾虚无法摄纳肺气则胸闷喘促;肝主升发,肝升肺降则气机调和,肝郁气结,气郁化火,木火刑金,肺为之所伤,肺气上逆,气道通利失畅,则拘急挛缩;肺肾两脏皆虚,则容易被外邪反复侵入所伤,循环往复,则反复发病。故认为气机升降失调,脾肾阳虚是发作的根本源头。发作期除攻邪外,条畅气机升降外,同时辅以补肾健脾疏肝药,以达标本同治之功。
本研究所用升降止咳平喘丸从哮病的病机“寒、痰、郁、虚”着手,根据“治痰必先理气”的治则,继承发扬首都名老中医武维屏教授的调肝理肺法治疗支气管哮喘学术经验,从调理气机升降治疗哮病,急性发作期当以祛邪化痰、调气机升降为主,兼以补肾健脾疏肝。笔者根据升降散化裁创制升降止咳平喘丸,取其“升降”之意,升发肝气肃降肺气,气机条畅,则哮平。方中以黑附片、细辛温脾肾,化寒痰;僵蚕味辛苦、蝉蜕味咸辛平,两药并用,祛风止痉升阳,化痰平喘;姜黄气味辛苦,归肝脾二经,行气通经降阴;白芥子、紫苏子辛温,归肺经,具有理气止咳化痰之功;黄芪、白术甘温,益气健脾固表;防风辛、性温,为治风通药,内外风皆可治,可祛风散寒,条畅气机;三药共用,可倍增益气固表之力;肉苁蓉、丁香、续断补肾助阳,黄精润肺补脾,可和中调药。升降止咳平喘丸组方严谨,配伍得当,以温肺化痰、降气止咳、平喘纳肾为治法,使哮自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升降止咳平喘丸治疗支气管哮喘安全有效,对缓解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冷哮型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有显著效果,可提高哮喘患者肺功能FEV1%pred,改善气流受限严重程度,通过改善FeNO 水平减轻气道炎症反应,对改善哮喘患者ACT 评分优势显著,且副作用小,方便易携带,患者易于接受,可进一步推广应用。但是,由于本试验主要通过中医症状积分、ACT 评分等主观性指标评价治疗效果,升降止咳平喘丸的具体药理学作用靶点、机制、半衰期尚未明确,故仍需要通过药理学实验研究进一步明确相关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