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儒,甘文昌,杨伟胜,江志鹏,周太成,侯泽辉,马宁,陈双
腹股沟疝修补术是目前普通外科常见的手术之一,全球每年新增超过200万例患者[1]。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由于并发症少、恢复快、复发率低、术后疼痛少等优势,在各基层医院应用得越来越广泛[2]。但是,由于腹股沟区解剖较为复杂,腹腔镜经验不足的基层医生在实际操作中容易误伤周围器官,增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因此,为了提高手术的安全性,缩短学习曲线,我们提出简化腔镜腹股沟区解剖的理念,并采用此方法治疗80例腹股沟疝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纳入标准:①年龄为18~80岁的成年人;②原发性腹股沟疝。排除标准:①不能耐受腹腔镜手术患者;②嵌顿疝或绞窄疝需要急诊手术者;③复发疝;④合并妊娠;④既往曾行下腹部手术或前列腺手术患者。
研究回顾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疝和腹壁外科收治的80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9例、女21例,年龄为18~80(53.8±21.5)岁,BMI 17.2~30.5(22.7±4.6)kg/m2,左侧21例、右侧48例、双侧11例。
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手术由经过简化腔镜腹股沟区解剖理念培训的同一医生完成。
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方式。在脐上做长约12 mm弧形切口,置入12 mm Trocar,建立气腹,腹腔压力控制在12 mmHg(1 mmHg=0.133 kPa),置入腹腔镜。于平脐腹直肌外侧缘做5 mm小切口,置入5 mm Trocar,分别置入操作钳和电钩。先观察疝囊及整个肌耻骨孔,辨认腹壁下血管、输精管、生殖血管三者形成的“人”字形结构,作为解剖标志进一步游离三大间隙。在疝环上方2 cm处切开腹膜后,用分离钳钝性游离第一间隙(Retzius间隙)。游离间隙大小内侧应该超过耻骨联合1~2 cm,下界为耻骨支下方1~2 cm。紧接着游离位于腹壁下血管和生殖血管外侧的第二间隙(Bogros间隙)。对于疝囊不大的斜疝,可以切开精索内筋膜,牵拉真正疝囊壁,寻找疝囊顶端,完整剥离。对于较大的阴囊疝、难以剥离的疝囊,可以行“T”型切开横断疝囊。对于直疝疝囊,则完全回纳疝囊,并将假疝囊固定于腹直肌的边缘。处理疝囊后,输精管生殖血管去腹膜化,同时游离输精管与生殖血管组成第三间隙,游离时注意避免损伤下方走行着髂外血管。完成上述操作,即可完整暴露肌耻骨孔,充分展示斜疝三角、直疝三角、股疝三角、危险三角和疼痛三角(见图1、2)。放置10 cm×15 cm的聚丙烯补片,内侧覆盖超过耻骨联合,外侧到达髂前上棘,上界超过弓状下缘2 cm,下界到达耻骨支下缘。补片充分覆盖肌耻骨孔,并展平,补片不常规固定。缝合腹膜,常规关腹。
图1 腹股沟区三大间隙解剖示意图由腹壁下血管、输精管、生殖血管共同组成的“人”字(黄色虚线所示)把肌耻骨孔分成三大间隙,第一间隙为Retzius间隙(浅蓝色),第二间隙为Bogros间隙(浅绿色),第三间隙为输精管与生殖血管组成(浅黄色)
图2 腹股沟区5个三角解剖示意图浅蓝色为斜疝三角,浅红色为直疝三角,浅绿色为股疝三角,浅紫色为危险三角,浅黄色为疼痛三角
患者术后不用抗生素,术区冰敷6 h,次日下床活动。
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年采用门诊复诊、电话、微信等多种随访方式,随访期间观察患者血清肿、慢性疼痛、疝复发等并发症情况。
全部8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术中未发现严重并发症。单侧疝患者手术时间27.8~51.4(43.2±5.6)min、双侧疝患者手术时间55.6~103.3(73.8±10.4)min,术中出血量2~6(3.6±1.1)mL,住院时间2~5(3.1±1.8)d。术后有2例患者发生术后血清肿,予芒硝外敷、卧床休息等保守处理后消失;2例患者出现术后第1天腹股沟区疼痛,予口服NSAID类止痛药处理后可缓解。术后无切口感染。术后7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为2018年9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平均9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慢性腹股沟区疼痛、缺血性睾丸炎等并发症,无一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
腹股沟区解剖是腹股沟疝手术的基础,尤其是在腹腔镜手术中,更是要熟练掌握腹腔镜下腹股沟区的解剖。腹腔镜腹股沟疝的修补是基于肌耻骨孔和补片的修补,但由于腹股沟区又是躯干与下肢的移行区域,是多数腹壁肌肉与下肢肌肉的起止点,加上髋关节的运动以及精索和髂外动静脉的穿出,使得这区域的解剖变得复杂[4]。因此,腔镜腹股沟疝修补学习曲线各中心报道差异也较大,大概在30~100例不等[1,5,6]。尽管随着膜解剖概念的逐渐深入,国内外有学者对腹股沟区膜解剖进行了阐述,从胚胎发育的角度阐述腹股沟区各层次的形成与相互关系,让手术操作更加精细,但是大部分刚开始接触腔镜疝的医生还是难以理解[7,8]。为了缩短学习曲线,Ivakhov通过设计新的TAPP训练模型来提高年轻医生的手术水平[9],Nishihara在术前使用3D打印TAPP模型进行手术前演练也有帮助[10]。但是这些措施由于条件所限,并不能快速向各基层医院普及。
笔者回顾分析近年来腔镜腹股沟疝手术病例资料时发现,整个肌耻骨孔就是由腹壁下血管、输精管、生殖血管三者组成的“人”字进行分割,分割成三个间隙。第一个间隙为Retzius间隙,第二个间隙为Bogros间隙,第三个间隙为髂外动静脉之间的间隙。这三个间隙同时又包含以下五个三角:斜疝三角、直疝三角、股疝三角、危险三角和疼痛三角。因此,原本较为抽象的肌耻骨孔的概念,简化为具体的“三个间隙”和“五个三角”有利于初学者理解腔镜下腹股沟区解剖,缩短学习曲线。
本研究中单侧疝患者手术时间27.8~51.4(43.2±5.6)min,双侧疝患者手术时间55.6~103.3(73.8±10.4)min。术后2例患者出现血清肿,经保守治疗后好转;2例腹股沟区疼痛患者,经口服抗炎药物后也明显好转。平均随访9个月,未发现术后复发患者。简化腹股沟区解剖的提出,有利于初学者对抽象的肌耻骨孔的理解,从而更加容易掌握正确的手术层面以及重要的解剖标志,更加重要的是可以减少团队培养的时间。即使是刚入科的住院医生,经过简化腔镜腹股沟疝解剖概念的培训,在能快速掌握腔镜下腹股沟疝的解剖,理解术者的意图,缩短团队磨合的时间。
因此,虽然腔镜腹股沟疝手术操作不同于开放手术,但是引入简化腔镜腹股沟区解剖概念,可以让团队快速度过TAPP的学习曲线,有利于手术的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