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建杰,潘思谕
(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4)
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产业工人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培育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职工文化。可见,新时代职工文化建设是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有力抓手。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需通过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从而更好地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目标。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不同的职业,职业素质是不同的,主要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专业素质等内涵。提升职业素质,根本在于培养扎实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
劳动精神是每一位劳动者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在劳动过程秉持的劳动态度、劳动理念及其展现出的劳动精神风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和劳动精神的系列重要讲话是我们正确理解劳动精神的重要依据,也是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的重要参考。“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提倡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工匠精神是每一位不甘于平庸的劳动者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并不断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始终追求做更好的自己时所表现出的工作态度、工作境界、工作习惯以及整体工作精神面貌。笔者认为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坚守执着、精益求精、专业专注、追求极致、一丝不苟、自律自省。从工匠精神的角度看,坚守执着是一个人的本分,精益求精是一个人的追求,专业专注是一个人的作风,追求极致是一个人的使命,一丝不苟是一个人的境界,自律自省是一个人的修为。
工科学生在职业教育阶段,在培养专业技能的过程中,要坚持有效提升职业素质,培育优秀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才能为企业输送优质人才。本文中六面体应用的实践,是很好的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案例,值得积极广泛推广应用。
六面体的设计是基于单项技能的训练需要。单项技能实训,是学员在进入工位之前,通过专业化的重复练习,掌握工具使用基本技巧,避免贵重的实训产品与工具在学习过程中因使用不当或不熟练而遭到磨损。
单项实训平台集成了工科类学生日常作业所涉及的几类典型操作技能,涵盖了基础手动工具、扭力操作、电动工具操作,梅花扳手与开口扳手配合操作、不同型号螺栓螺母适配操作、不同角度操作等技能。六面体产品如图1所示。
图1 六面体产品
以打螺母、螺栓为例,设计多种尺寸规格、不同角度的独立模型,提供学生进行反复训练,使其能全面而熟练地掌握该项基础技能。实训平台操作单元如图2所示。
图2 操作工位单元
从系统课程训练的角度设计为一个实训平台,该实训平台核心模块设计包括三大块:训练工位、班组园地、仓库。实训过程中对三者组合使用,开设工作过程化课程应用,如图3所示。各模块功能见表1。
图3 六面体实训平台规划图
表1 实训平台各模块功能
上述实训平台课程的实施,只有引入更有效的行动导向教学方式,才能更好达到教学目标,经过实践证明教练技术的引入成效显著。
培养现代职业学校学生的劳动精神,需要用有效的方法改变其原有安于享乐、排斥吃苦的惯常心态,转变成肯吃苦、能吃苦的作风,通过枯燥的不断重复训练,掌握扎实的操作技能。
教练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挖掘潜能、崔人奋进的方法,教练通过一系列有方向性、有策略性的过程,洞察被教练者的心智模式,向内挖掘潜能,向外发现可能性,令被教练者有效达到目标[1]。
教练的四个基本能力:聆听、区分、发问、回应。教练通过这四项能力的融汇应用,让学生理清学习目标、自我心态、行动方法、执行意志,能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正确的方法,投入到技术训练及心态磨砺中。
在教学组织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在贯穿于过程的互动中,采用教练技术,激发潜能,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应于六面体实训平台的应用课程开发,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及在行动导向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改进工位作业方法及管理方式。
基于理实一体化开展课程教学,方式灵活多样[2]。详见表2。
表2 课程开展形式
基于完整的课程过程体验,在成熟的训练实施后,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详见表3。
表3 教学设计与课时安排
图4 标准工位管理要素
(1)课程准备。与工科其他实训课程一样,本课程的实施前期需要做好物料和设备的准备工作,同时本课程强调学生小组团队学习及自主学习,在准备阶段对学生人员情况做基本了解,为分组和训练指导做好准备工作。
(2)课程实施步骤。课程实施整体按照表3的设计展开。在单点技能训练阶段,根据操作的熟练度情况,灵活安排重复训练时间,并在过程中找到优秀典型进行激励,带动整体团队的训练,提升熟练度和操作技巧。
(3)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分过程评价和最终考核两部分,权重各占50%。过程评价围绕学生的精力投入度和团队协作表现,由小组进行自我评价;最终考核分为内涵讲解和拆装熟练度打分,由评价小组公开考核。最终成绩是两个部分的组合。
强调过程的组织性,行动导向的课程对过程的组织性要求较高,良好的组织过程能引导学员积极参与,进入角色,从而领会到角色实践过程的意义;注重企业基本作业管理的灵活应用。职业学生的职业特性应该在实训过程中不断得到训练,企业如何管理,在作业实践中工位如何管理,材料如何管理等,都是实践的核心内容。
重复的技能训练需要教练型教师的引导。教练型教师有善于观察、找准学生存在问题的特质,并作出更能激发学生行动的回应,在贯穿整个工作任务实践的过程中,赋予工作过程以各层面的意义,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成长:技术熟练度提高及思想认识的提升,以及心性的磨砺[3]。
通过在六面体实训平台的实训课程,培养学生岗位作业能力及工位管理能力,培育健康的劳动精神。
工位作业:科学管理的核心是科学分工,即工位化作业,即对生产过程做到细胞化的分工:工具熟练应用——进行螺栓、螺母及零部件装配与拆分。
管理能力:学生在进入工位后,即时转变角色,成为工位员工并对自己的工位管理全面把握:安全管理、标准化作业、设备自主保养、工位5S及目视化管理等。
劳动精神:在固定岗位上连续作业,不断重复,将简单的工作做到熟练、做到本能反应,做到极致的状态。
在学校及企业中,技能的熟练度训练得到非常广泛应用,有效地保证了生产线节拍生产及产品质量,图5是训练场景。
图5 学生及企业员工的训练
职业教育工科类学生的培养,只有通过扎实的基本功训练,赋予他们更强的动手实干能力,才能在毕业后进入企业中稳定投入岗位工作,做到兢兢业业工作,稳步提升自身技术和业务能力,在长远的职业发展生涯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本文对六面体实训平台的研究,是职业教育重复训练法的延伸应用。重复训练法是职业教育技能培养的基本训练方法,在技能培养过程中,使受训者通过大量的重复练习,达到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提高操作水平的效果。
在现有实训课程中,需要积极引入新的实训载体,以及更具创新的课程组织形式,培养教练型师资,才能培养出更全面、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