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小金沟山歌的艺术特征探析

2022-01-19 10:18:32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酒歌衬词小金

江 影

(四川民族学院,四川 康定 626001)

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东与阿坝州小金县接壤,南和东南与州府康定市交界,西与道孚县毗邻,北和东北与阿坝州金川县相连。县内有五河五沟,至少有四种方言,其中的小金沟地区是一个藏、汉、羌民族的杂居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有独特的民间习俗和歌舞文化,勤劳善良的小金沟人民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民歌文化,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小金沟山歌分为藏山歌和汉山歌,其中藏山歌可分为劳动歌、情歌、赞歌、酒歌等,汉山歌可分为风俗歌、叙事歌和衬词歌三类。不论是藏山歌还是汉山歌,都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山歌中饱含当地的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和审美偏好,是小金沟民风民俗的生动体现。笔者通过多次实地走访,结合当地习俗和文化,对小金沟山歌的艺术特征作了以下归纳总结。

一、小金沟山歌的唱词特征

(一)衬字、衬词的大量运用

无论是藏山歌还是汉山歌,都存在着大量使用衬字、衬词的现象。藏山歌中以藏语发音习惯使用了大量衬字、衬词,如:啊以哟、啊也呀、啊、哟、哎、也……在劳动歌中尤为常见,大多数仅有简单的歌词,有的甚至全为衬词,无实际意义。如《背歌》:

啊以哟,啊啊哟,啊啊啊哟!

过去山区交通不便,运输只能靠人力,人们常常背负着一两百斤的东西爬山涉水,劳动量很大,因而《背歌》的歌词全为衬词。又如《耖地歌》:

啊,对拉啊扎啊哎,啊对拉古间哎,啊啊啊哎!

这首歌中, 仅“对拉扎”和“古间”两词有具体意义,分别为牛儿和攒劲的意思,其他均是虚词。歌词大意为:牛儿啊,你攒劲拉啊!再如《克织扎》:

克织扎也啊克也织扎业也啊,也呀达嘎儿尼扎呀瓦奏拉呀!

麦生布也啊麦也生布业也啊,也呀吉里麦迭呀瓦子玛呀!

这首歌中,“也啊”“业也啊”“也呀”“呀”均为衬词。歌词大意为:

小伙子多英俊,身着金丝绸缎闪光辉。

小姑娘多美丽,佩戴金银首饰闪闪亮。

汉山歌中的衬词、衬字使用更是夸张,大量使用了啊、嘛、啦、耶、哟喂等衬词衬字,甚至将含有特定衬词的山歌独立分类为衬词歌,直接使用该衬词为这类歌曲命名。如:啦啦调、花花歌、妹儿哟、西么拉里、扬州嫂嫂、花线打草鞋、陈四哥等。如《陈四哥》:

唱起来哟唱起来,不唱哟山歌不好哟耍哟喂,陈四哥嘞!

哥也唱哟姐也唱,这阵哟不唱哪阵哟唱哟喂,陈四哥嘞!

既然是衬词,它们可以与其他衬词互换,转而成为其他衬词歌,如:

唱起来哟唱起来,不唱哟山歌不好哟耍哟喂,西么拉里!

哥也唱哟姐也唱,这阵哟不唱哪阵哟唱哟喂,西么拉里!

如此一来,原本的《陈四哥》则变为了《西么拉里》。

(二)注重歌词的格律性

藏山歌的歌词格律与音乐节拍是有一定关系的(劳动歌除外)。歌曲的填词通常按照藏语拼读方式,将一定音节数量的歌词填入相应节拍和长度的旋律中;汉山歌中的衬词歌严格按照四言八句的形式进行编创,注重押韵,歌词丰富有美感,朗朗上口,易记易背,在套入旋律时根据旋律情况添加衬词从而使演唱更为流畅顺溜。如:

郎骑白马上高桥,

风吹马尾乱绕绕。

五色花线配马尾,

五寸腰刀配郎腰。

山歌好唱口难开,

林檎好吃树难栽。

好吃林檎多结个,

好耍姊妹多多来。

这两首歌词均在第一、二、四句押韵。

(三)修辞手法多样化

小金沟汉山歌常采用重章叠句和比兴两种手法对歌词进行修饰。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如:

太阳落坡四山阴,四山阳雀叫声声,

只只阳雀成双对,只有冤家一个人。[1]

比兴的修饰手法源于《诗经》,“比”是“写物以附意”,“兴”是“触物以起情”,小金沟山歌的歌词常见于前两句起兴,后两句点题。如:

大田栽秧秧靠秧,钥匙靠锁锁靠箱,

人民靠的共产党,永世永辈把家当。

藏山歌注重细节描写,用词华丽,如《赞歌》中形容嘉绒小伙子和姑娘的穿戴:牙骨穿成的头线紧扎发丝……,金丝绣成的头帕和围裙闪光耀眼……。如果是分节歌,一般使用排比的方式分段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描述,如上例中说到的《克织扎》,第一段描写小伙子的穿戴:金丝绸缎闪光辉,第二段描写姑娘的穿戴:金银珠宝闪闪亮。再如《酒歌》,共三段,用三杯酒表达了心中的祝福:第一段敬老人寿比南山,第二段祝姑娘永葆青春,第三段愿家乡美好安康。

(四)绝妙的数字运用

汉山歌中的叙事歌,大多数都是以时间轴为主线来描述事物,如《太平年》:

初一这日上亲戚,媳妇要回嘛娘家去,

霜现露去嘛洒洒稀哟,太平年,

小郎的不好嘛带信来,年太平。

初二这日去看郎,手扶包包嘛糯米汤,

小郎不吃嘛糯米汤哟,太平年,

小郎的要吃嘛竹笋汤,年太平。

初三这日请医生,药夫包包嘛奴背上,

医生哥哥嘛好好医哟,太平年,

头上的金簪嘛卸给你,年太平。

初四这日请短工,牛角丝刀嘛奴背上,

卡进大门嘛丢三卦哟,太平年,

卦卦说的是嘛不留郎哟,年太平。

初五这日去看郎,小郎睡在嘛象牙床,

双手推开嘛红箩罩哟,太平年,

伤伤心心地嘛哭一场,年太平。

初六这日请裁缝,尺子剪刀嘛奴背上,

裁缝哥哥嘛好好缝哟,太平年,

小郎的穿起嘛见阎王,年太平。

……

这首歌以时间轴为主线,描写了一位年轻女子的丈夫从生病到病亡,再到入土、守孝的过程,其间还描述了女子焦急、悲痛和无奈的心情。“太平年”是一句衬词,因此,该歌曲既可看作是衬词歌,也可看作是叙事歌。[2]此外,还有将数字作为修辞手法运用于歌词中的情形,如《看灯歌》:

正月啦去看灯啰呀嚯嘿,看了的什么灯哟喂,

正月去看灯依哟呀嚯嗨,正月哟元宵哟灯哟喂。

二月啦去看灯啰呀嚯嘿,看了的什么灯哟喂,

二月去看灯依哟呀嚯嗨,二龙哟抢宝哟灯哟喂。

三月啦去看灯啰呀嚯嘿,看了的什么灯哟喂,

三月去看灯依哟呀嚯嗨,连顺哟三吉哟灯哟喂。

四月啦去看灯啰呀嚯嘿,看了的什么灯哟喂,

四月去看灯依哟呀嚯嗨,四季哟发财哟灯哟喂。

五月啦去看灯啰呀嚯嘿,看了的什么灯哟喂,

五月去看灯依哟呀嚯嗨,五子哟登科哟灯哟喂。

……

这首歌除了用数字表明时间外,还将一些带数字的民间俗语带入其中,用以描述形形色色的“灯”,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

(五)特色鲜明的地方语言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人口结构的复杂性,丹巴县至少有四种方言。其中,藏语语系最是丰富,关于丹巴县使用的语言,多年来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丹巴的藏语语系多如牛毛,同一个村子,村头和村尾的语言都各不相同。虽然不知其真假,但足以说明丹巴县内语系的多样性。笔者不懂藏语,对于小金沟的藏山歌唱词不敢贸然评价,光是从汉山歌来看,语言的地方特色就非常鲜明。如:

隔河望见花一弯,有叫的花虫害了甸,

哪个会扯闹虫药,闹到花虫花新鲜。

这首歌词的方言味很重,不懂当地方言就无法理解歌词意思。“花一弯”是花丛的意思,“有叫的花虫”指的是一种尾部长刺的害虫,“叫”是典型的当地方言,就是“刺”的意思。“害了甸”的“甸”是新芽或者花蕾的意思。“扯”——弄得到、制作,“闹虫药”——杀虫剂、农药,这段歌词的大致意思是:隔河有一片花丛,但是被一种尾部长刺的虫吃掉了新芽(或花蕾),哪个弄得到杀虫剂(农药),杀死害虫花儿会开得更鲜更艳!当地艺人高天贵老师解释道:这首歌用花虫比喻一些心术不正、满嘴甜言蜜语的感情骗子。他们脚踏几条船,玩弄年轻姑娘的感情,谁能教训这些可恶的花花公子,让姑娘们不再受骗,重拾对爱情的信心?

(六)部分汉山歌的歌词具有即兴性,而藏山歌歌词较为固定

汉山歌中的风俗歌和叙事歌是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歌词固定,不可随意添加改变。衬词歌则可根据四言八句的规则,在不同的情景和场合下进行即兴编创。而现在所唱的藏山歌,由于藏语的发音原因,基本都是流传下来的经典山歌,歌词固定,只需在相应的场合唱对应的山歌,即兴编创的现象很少见。

二、小金沟山歌的旋律特征

丹巴小金沟山歌中藏山歌和汉山歌在旋律特上是有明显不同的,藏山歌粗犷豪放,节奏自由,嘹亮高亢;汉山歌细腻悠扬,节奏工整,表现手段灵活。不论是藏山歌还是汉山歌,在人们长期的演唱过程中不断地加工修饰,使得乐汇乐句衔接流畅自然,层次丰富,在尊重旋律走向的同时,充分考虑了语言和音调的关系,使得小金沟山歌演唱起来朗朗上口。

(一)节奏节拍特征

1.藏山歌

藏山歌的旋律因受歌曲功能影响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劳动歌,均为强弱对比鲜明的四二拍子。劳动歌又可再分为两类:勒说和其他劳动歌。勒说可看作是一声口令,类似于汉语的“预备-起”,主要用于打粮食这一类集体劳动,用以统一节奏,这类歌曲的共同处在于音乐节奏规整、强弱分明、节奏感强;其他劳动歌如《背歌》《耖地歌》一类个体劳动的,旋律起伏较大,音调高亢悠长,节奏相对勒说要自由些。

第二类是酒歌。酒歌因有时会配合简单的肢体动作,旋律简洁,节奏规整明快,四二、四三拍子的都有。

第三类是除劳动歌和酒歌外的其他山歌,因为不受劳动或肢体动作的限制,旋律节奏较为自由,村民们在演唱时因环境、心情等随意拉长时值的现象比较常见,因此这类藏山歌谱例严格说应该用散板来标记,常在田间山头演唱,空间大,因而速度较慢,音调较为高亢,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较大。

2.汉山歌

相比藏山歌,汉山歌的音乐节奏规整性较好,以四二拍最为多见,此外还有三拍子,五拍子。汉山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节奏较自由的,如《妹儿哟》(见谱例1)。

谱例1:《妹儿哟》

这一类汉山歌音调高亢悠长,节奏较为自由,长声吆吆。该类汉山歌在某些高音或重音处会有自由延长,但总体来说节奏规整。另一类是完全规整的,如《啦啦调》(见谱例2)。

谱例2:《啦啦调》

这首八三拍的《啦啦调》,具有舞曲特征,节奏规整,强弱规律明显,不可随意发挥。

(二)旋律特征

1.藏山歌

藏山歌中的劳动歌曲音调较为平缓,以二度和三度的级进为常见,偶有四度跳进,全曲音域不超过八度。其他山歌的旋律虽也平缓,但音调较高,舒展悠长,几乎都在高声区吟唱,对于处于高山峡谷地带的小金沟来说,高亢的歌声更易于在山谷中回荡,造成余音绕梁的美感。

2.汉山歌

相比起藏山歌,汉山歌旋律起伏更大。比如谱例《妹儿哟》,曲中出现了好几次五度、六度的大跳,全曲音域达到了十度。谱例《啦啦调》,虽然不像《妹儿哟》的旋律那样陡峭,属渐进型上下,但总体音域达到了十一度。

(三)曲式结构

1.藏山歌

曲式结构上常见于两个乐句构成的单段体,但引子+乐句,以及乐句+补充的结构也较常见,如《耖地歌》(见谱例3)。

谱例3:《耖地歌》

这首《耖地歌》(1)谱例中右上角标注“收集整理:高天贵”的曲谱均由民间艺人高天贵供谱。的前三小节为引子部分,4-9小节为第一乐句,10-14小节为第二乐句。

如《酒歌(一)》(见谱例4)。

谱例4:《酒歌(一)》

这首《酒歌》的第1-5小节为第一乐句,第6-9小节为第二乐句,第10-13小节为补充结束。

而《收割歌》(见谱例5)则为一句式的山歌。

谱例5:《收割歌》

2.汉山歌

旋律悠扬细腻,受演唱环境的影响,音调悠远高亢,典雅中透露着些许野性。结构以二句式最为常见,此外还有一句式、三句式、四句式。二句式以a+b结构为常见,如前面例举到的《啦啦调》,有a+a’结构的,如《扬州嫂嫂》(见谱例6)。

谱例6:《扬州嫂嫂》

《情深深》(见谱例7)为一句式结构。

谱例7:《情深深》

此外,汉山歌中还有a+b+补充句结构。如《情郎干妹》,三句式如《十二杯子酒》,四句式如《花线打草鞋》。

(四)调式调性

1.藏山歌

在收集到的藏山歌中,调式调性上仍以五声调式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六声、七声调式。如《克织扎(一)》(见谱例8)、《克织扎(二)》(见谱例9)、《酒歌(一)》(见谱例4)为加清角、变宫的七声调式,《耖地歌》为加变宫的六声调式……

谱例8:《克织扎(一)》

谱例9:《克织扎(二)》

2.汉山歌

在收集到的汉山歌中,《狮灯歌》中的《出灯歌》为加变宫的六声调式,《十月怀胎歌》《花花歌》为含清角的六声调式,其他均为五声调式。

从收集到的小金沟山歌来看,藏山歌的六声、七声调式比例要高于汉山歌,且汉山歌中《狮灯歌》被分在汉山歌一类有些牵强,因为该套曲中含偏音的《出灯歌》是使用藏语演唱,而在该套曲中其他由汉语演唱的歌曲中却未见偏音。由此看出,藏族人民对偏音有更多的偏爱。

(五)小金沟山歌中藏汉山歌旋律的相同之处

小金沟山歌中的藏山歌和汉山歌,虽然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也有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旋律的有限即兴性

无论是藏山歌还是汉山歌,其旋律可进行一定程度的即兴发挥,其手段主要是对某些音进行替换,以缓解同一旋律反复吟唱的枯燥感,以前面提到的《啦啦调》为例,如谱例10所示。

谱例10

此处旋律在第2段常唱成如谱例11所示。

谱例11

2.旋律的简洁性

相比丹巴县其他地区的山歌,小金沟山歌不论是藏山歌还是汉山歌,对于装饰音的使用远没其他地区的人们那么衷爱,可以说几乎不用,无论哪种类型的山歌,旋律都简洁精炼,唯一的偏好就是喜欢将每段的最后一个音唱成下滑音。

三、小金沟山歌的唱腔唱调

丹巴小金沟地区处于河谷地带,山高林密,交通不便,遇到雨天道路时常塌方。因此,居住于此的小金沟人民同外界的交流很少,这使得小金沟山歌在演唱风格上具有鲜明的原生态特色。由于山歌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情由心生,演唱情真意切、自然流畅,质朴无华,是源自心灵的歌唱。在歌唱方法上也是满满的原生态感,由于长期的藏、汉、羌杂居,即使是汉山歌,都具有一定藏腔特色,特别是部分音调高亢的汉山歌,里面融入了嗽音、改变母音等藏歌技巧。这些从小受到当地民风民俗滋养、在歌舞海洋中漫游的演唱者,用从祖辈处传承的歌唱方法及自己的演唱习惯展示着小金沟山歌的独特魅力。

四、小金沟山歌的演唱形式

小金沟山歌演唱形式非常丰富:独唱、齐唱、对唱、一领众合都有,但无论哪种山歌,它的演唱形式都和当时的歌唱场景密切相关。藏山歌中的劳动歌曲常见齐唱、对唱、一领众合,如《耖地歌》通常为独唱或齐唱,打麦子属于集体劳动且男女都可参加,因而常见于齐唱和对唱;情歌常见于独唱和对唱形式。其中,对唱常见于各种聚会中,姑娘小伙们你一句我一句,互相逗趣,针锋相对,有时甚至会引得一群男女对唱,演变成一场激烈的赛歌大战;酒歌和赞歌常见独唱、齐唱。汉山歌的风俗歌独唱、齐唱形式都有;叙事歌多为独唱;衬词歌独唱、齐唱、对唱的形式都很常见。

五、小金沟山歌的文化价值

(一)是小金沟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真实体现

小金沟山歌中的劳动歌曲真实地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产劳动方式。其中以描写田间劳动的居多,充分说明了小金沟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地区。当地人用犏牛耖地、排成一排打土巴,男女面对面打粮食……一系列劳动歌曲《耖地歌》《割麦歌》《打粮食歌》等等,栩栩如生地呈现了小金沟人民劳作时的热闹场景。《背歌》则表现了苦难岁月时,当地人民的运输方式——人背。旧时,小金沟地区由于山高路险,骡马通行困难,生活物资的运输都只能靠人力。许多社会底层的人出于生计,不得不从事繁重的背运工作,这些人被称为背夫,是当时恶劣环境下诞生出的一种特殊职业。

小金沟人们的劳动总是伴随着歌声,每到劳动时节,田间地头歌声随处可闻,收割、锄草、放羊、砍柴等等劳动歌应有尽有,只要听到歌声就知道人们在做什么,劳动歌是当地人力量的源泉,被称为看不见而听得见的劳动工具。(2)此段根据民间艺人高天贵口述整理。

(二)是小金沟地区民风民俗的真实体现

小金沟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口结构,民风民俗呈现多元化形态,如《狮灯歌》,该曲是一首套曲歌,由《出灯歌》《看灯歌》《拜灯歌》《散灯歌》四首歌曲构成。小金沟人民在春节期间有耍狮灯、演灯戏的习俗,狮灯表演前要进行隆重的出灯仪式,道师念经、村里的长老给狮灯挂彩带、敬哈达,打鼓手为狮灯烧三炷香、鸣枪九响,唱《出灯歌》,隆重地请出狮灯[3];随后一路敲敲打,走到点天灯(3)春节期间,小金沟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立一根长竹竿,上面挂上灯笼,称为天灯。天灯可保家庭来年平安吉祥,五谷丰登。的人家就唱《拜灯歌》:

一重额子一重门勒啊一重门勒,一重拉的额子弯呀一盏灯勒。

就这样从正月初二到十五,一个村一个村、挨家挨户地表演;灯会活动结束后,狮灯就会被烧掉,来年再扎一个新的,寓意辞旧迎新,这时会唱《散灯歌》:

正月里来是新年,狮子啊又转啊来,

二年狮子送那灯的台样样儿生,送那灯的台样样儿生(4)地脚话,主干词是:正月里来是新年,狮子又转来,二年狮子灯样样生。意思是明年会再扎一个新的狮灯。。

《看灯歌》不属于狮灯活动的程序曲目,是狮灯活动期间看灯的群众有感而发地演唱。《狮灯歌》形象地展现了小金沟人民过春节时,家家户户贴对联,点天灯、耍狮灯、看灯戏的热闹场景。

(三)是当地民族文化融合的体现

虽然我们将小金沟山歌分为藏山歌和汉山歌,实际上某些山歌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无法明确地将其分类,比如:《狮灯歌》的歌词中出现了藏语汉语夹杂使用的情况:第一首《出灯歌》使用藏语演唱,歌词为拉勒西么(5)拉勒西么是当地人对音符唱名的藏语称呼,用于定调。,体现了藏族人们的歌唱习俗;第二首《看灯歌》使用汉语演唱,歌词内容和填词手法都同汉族习俗一致;但第三首《拜灯歌》则是典型的藏汉结合,藏语、汉语都夹杂在歌词里。

一重额子一重门勒啊一重门勒,一拉重的额子弯呀一盏灯勒。

“额子”是藏语,是“对联”的意思,语序也是遵从藏语的习惯,使用的当地“倒倒话”语序。这句歌词的大致意思是:一道门上贴一副对联,贴一副对联支一盏灯。(6)歌词里的“灯”指的是“天灯”,春节点天灯是小金沟的习俗,家家户户在门口支一根长长的杆子,上面挂一盏灯笼,天灯会给这家人带来光明、安康和丰衣足食。再如劳动歌曲中《放羊歌》:

啊也啊,拉鲁啊也,啊也啊,羊儿乖乖,啊啊也啊!

虚词用的是藏语的使用习惯,关键词用的汉语“羊儿乖乖”。

不仅仅是山歌,小金沟的不少藏族锅庄舞曲里都有汉族文化的影子,如《申经嘎如蒙》中唱到:

正月大家都来耍狮灯,我们有很多灯笼要亮起来,

狮子要舞起来,欢天喜地庆祝佳节。

耍狮灯、挂灯笼都是汉族传统,而锅庄是土生土长地藏族民间艺术,两个民族的民间习俗被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再一次印证了小金沟地区的文化交融现象。

(四)对其他地区的山歌产生了一定影响

小金沟山歌中的汉山歌《十二杯子酒》《太平年》《扬州嫂嫂》等在康定、泸定地区都有所传唱,一是因为这些地区有较大比例的汉族居民,二是因为这三个地方本身距离较近,人员往来、工作通婚的情况较普遍,使得汉山歌有了较大范围的传唱。此外,笔者于2015年在炉霍采风时收集到的一首《酒歌》(如谱例12)同丹巴的《敬酒歌》旋律非常相似,也曾同两地的艺人探讨过这首酒歌的发源地,艺人们都说自己的家乡才是真正的发源地,笔者通过对两个地区音乐的考察研究,更偏向于这首酒歌发源于丹巴,因为我们所收集到的炉霍民歌,五声调式占绝对比重,达到95%以上,而丹巴的音乐由于受阿坝四土锅庄影响,六声、七声调式非常常见,占30%以上。

谱例12 《酒歌》

歌词大意:

1.第一杯酒献给佛法三宝,这是最好的酒,带给我们吉祥如意。

2.第二杯酒献给父母,这是最好的酒,带给我们吉祥如意。

3.第三杯酒献给大家,这是最好的酒,带给我们吉祥如意。

六、结语

小金沟山歌是丹巴民族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每年的农历六月六、九月九,当地人都会举行山歌会,这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山歌会上,大家大展歌喉,对歌赛歌,很多歌词都是临时编创。那些思维敏捷,出口成章的人往往能得到大家的青睐,而那些被对得哑口无言的人,虽然急得团团转却不能生气,时常惹得人群哄堂大笑。人们在歌声中加强了交流,锻炼了思维,放松了身心,增进了感情。一曲曲山歌如同一幅幅画卷,将小金沟的民俗习惯、人文风情栩栩如生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小金沟山歌是小金沟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川西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猜你喜欢
酒歌衬词小金
乡酒歌
黄河之声(2022年14期)2022-11-16 10:58:48
酒歌
黄河之声(2022年13期)2022-09-28 07:05:26
小金橘树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彝族传统酒歌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艺术品鉴(2021年6期)2021-04-26 10:10:02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黄河之声(2019年14期)2019-12-17 22:36:57
赣西客家山歌衬词的表现形式及审美价值
心声歌刊(2019年2期)2019-05-09 03:06:24
爱“喧哗”的我
我爱小金龙
小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