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苏 云 刘 俊
早在小班时,幼儿就喜欢在角色区大胆表演。升入中班之后,他们的表演欲更强了,表演机会变多了,表演能力也得到提升。本文以《小马过河》故事表演为例,见证幼儿在自主游戏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
在一次排练前,教师带着幼儿一起找场地准备练习,可找了几个地方都没找到。教师之前排练的地方被其他幼儿捷足先登了。于是,幼儿七嘴八舌地讨论:“没有表演场地怎么办?表演给谁看呀?”
一年又一年的排练中,场地短缺情况一直存在。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教师带着幼儿的疑问,一起制作了调查表,让幼儿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思考:排练中遇到问题后,教师并没有“包办”做主,而是将问题丢给幼儿,让幼儿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是他们“发现—讨论—表征—整理”的学习过程。幼儿的探究比较多变,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我并没有急于干预,而是继续观察,看到幼儿能进行到什么程度,接下来会怎么办。
教师和幼儿一起整理调查问卷的时候,子乔提出:“上次爸爸妈妈、哥哥带我去看电影的,能不能像放电影一样,到每个班上表演?这样,不就有场地了?”幼儿纷纷表示赞同,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大多说:“我们从哪一个班开始表演呢?”
洋洋说:“我们可以到别的班商量一下吗?”
景妍说:“我们可以抓阄,抽到哪个班就去哪个班表演。”
大琪说:“老师去跟其他班上的小朋友们商量一下,看他们愿意不愿意。”
幼儿开始分工,分别去其他班级征求意见,最终全票通过。接着,幼儿开始想办法设计演出票。子乔对景妍说:“教师先要画上一只小马,再画一条小河,幼儿就知道是《小马过河》的故事表演了。”于是,景妍边画边说:“要写上时间,2021年5月18日。”说完,两人同时写下日期。此时,易洋说:“可以给我一张电影票吗?”景妍说:“等一等,画好了给你。”
子乔提出:“老师,到演出的时候,观众需要遵守观看规则。上次,爸爸妈妈带我去大剧院看演出的时候,大厅里的广播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说:“那观看表演的小观众应该遵守什么规则呢?怎么让小观众能知道怎么做呢?”瑞瑞说:“我们来制定一个规则吧。”“好主意,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说完,我便和幼儿忙碌起来。
教师思考: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只要有一个场地,他们就会自由自在地表演起来。因此,他们愿意去找场地,并且有了新思路:走进每个班级去表演。这应该是一次挑战。我思考:“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幼儿的表演、排练是否能继续下去?该怎么继续下去呢?我是不是该介入呢?”我想,应该充分给予幼儿机会与时间,相信他们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到了进班演出那天,幼儿兴致勃勃地演出了《小马过河》,获得了阵阵掌声。结束之后,幼儿共享成功的喜悦。
小演员们还在现场跟与观众小朋友互动起来,一些小观众还提出了一些建议。在父母的帮助下,幼儿商议着进行调整完善,完成了“导演、场务、编剧、演员”等表演工作分工。
教师思考:演出后的交流是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激发思考、深入游戏的过程。为了推进游戏有效进行,我在充分尊重幼儿意愿的前提下,鼓励幼儿不断完善节目内容,使幼儿的表演愈加生动且丰满,新一轮表演计划开始萌发。
子乔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是小马,我的面粉送给妈妈了,我还想和梓烨(老牛扮演者)一起玩呢!”
我看到其他幼儿都在点头,就问他们:“你们还想玩什么呢?你们想一想,老马妈妈一开始是怎么说的?小马可能还会做些什么事情啊?”他们的思路被拓宽,开始创编《新小马过河》。
教师思考:子乔在游戏中提出“我还想跟谁谁玩”的需求时,幼儿纷纷参与进来。幼儿的游戏持续进行,他们的奇思妙想和果断行动,使得游戏有了更多互动、更加有趣的情节,也让我对后续的游戏产生了更多期待。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渐渐获得了更多关于表演的新经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游戏实现了充分融合,他们的生活经验滋养和丰富着他们的游戏,而他们的游戏又给他们的生活经验以练习、验证、反馈。
从以上四个阶段中,教师看到了幼儿的发展历程:排练时遇到困惑—走进班级表演—学会表演分工—创编新故事。幼儿在每个阶段的表现都体现了他们在游戏中的学习和发展。
这是一个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儿自主游戏的案例。经过近两年的自主游戏实践,幼儿的自主游戏水平与能力有了提升,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与表达,展现了表演的魅力。
在本案例前期,幼儿发现场地无法满足排练需要,并没有因此放弃排练,相反,兴趣推动他们探索解决之道,而且越演越有深度。可见,只要建立在幼儿的兴趣点上,一群幼儿就会“拧成一股绳”,整个表演团队就会形成强大的内驱力,主动利用身边的资源获得解决之道,走向成功。
从解决表演游戏问题的过程来看,幼儿都能积极开动脑筋,遇到问题一一解决,将游戏进行到底。
当发现没有场地排练时,幼儿将问题表征在调查表上,然后多方收集解决之道,运用语言交流、调查收集等策略进行游戏。无论是从语言还是从行为上看,幼儿是天生的“小专家”。
幼儿提出“像看电影那样按场次,进班级表演”的点子后,幼儿通过讨论,将场地预约、道具准备、演员候场、观众席位等一系列问题都考虑周全,可谓准备全面、表演得心应手。
面对现场观众的评价,在家长的帮助下,表演的分工逐渐露出水面,幼儿的深度学习让游戏提升到一个新层面,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语言表达、社会交往、自我表现等能力,还有游戏带来的快乐与丰富的经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4~5岁的幼儿经常唱唱跳跳,愿意参加歌唱、律动、舞蹈、表演等活动;5~6岁的幼儿能用律动或简单的舞蹈或给熟悉的歌曲编词来表达心情,能自编自演故事,并为表演搭配服饰、道具和布景。”虽然幼儿正处于中班阶段,但即将踏入大班的他们已初步实现了以上目标,表演时不仅能发现问题,表演后还能与观众有效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