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伟 ,杨 倩 ,杨红杰 ,任国鑫 ,李焕荣 ,张永红 *,周双海 *
(1.北京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北京 102206;2.北京信得威特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1302)
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一种危害养猪业的重要疫病,PRV-gE基因缺失疫苗接种是其有效预防措施,疫苗免疫虽能阻止临床发病,但难以完全阻止野毒感染。2010年以来,猪的伪狂犬病在国内出现了明显反弹,部分猪场的PRV野毒感染率明显上升,疫苗效价不足可能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现有多种猪伪狂犬病商品疫苗,不同商品疫苗标识的每头份剂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鉴于疫苗免疫效果通常与其免疫剂量或效价相关,因此,比较效价差异明显的伪狂犬病疫苗的临床免疫效果无疑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PRV-gE基因缺失弱毒活疫苗A(高效价)与B(低效价),二者每头份的标识效价分别为不小于105.5TCID50和103.3TCID50。
在一个规模化猪场选取50头断奶空怀母猪,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25头,分别免疫疫苗A与疫苗B,4个月后进行相应疫苗的二次免疫。仔猪在出生后35、75、120 d 分别免疫其母猪所用疫苗1次。每次免疫剂量均为1头份。2个试验组的猪群相对隔离饲养,免疫后全程观察猪群免疫反应与健康状况。猪群其他疫苗免疫与饲养管理参照猪场管理规定执行。
经前腔静脉或颈静脉无菌采集试验猪的非抗凝血液3 mL,分离收集血清。采集母猪血液的时间是断奶空怀期(S0)、妊娠期60 d(S60)与哺乳期15 d(S130);采集仔猪血液的时间是生后15、35、55、75、95、115、135、155 d。每头母猪在产仔后随机固定1头仔猪进行全程采血。用IDEXX公司的阻断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PRV-gB抗 体 与PRV-gE抗 体。用t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母猪、仔猪与生长猪在免疫伪狂犬病疫苗后都未被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两组猪群的发病率低、死亡淘汰率也低,且其间无显著差异。
从图1可见,A组PRV-gB抗体平均S/N值一直低于B组,除在95 d生长猪无显著差异与在75 d生长猪为显著(P<0.05)差异外,其余阶段均为极显著(P<0.01)差异。A组与B组的PRV-gB抗体平均S/N值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在母猪阶段和仔猪阶段都维持相对稳定,在95 d生长猪都出现极显著(P<0.01)升高而形成一个明显峰值,之后迅速极显著(P<0.01)下降并维持相对稳定;但两组之间也有所区别,A组在75 d生长猪时出现一次比较明显上升,而B组在35 d仔猪与135 d生长猪时各出现一次比较明显上升。
图1 PRV-gB抗体S/N值动态变化
PRV-gB抗体阳性率在两组之间存在一些差别(见图2),虽然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A组PRV-gB抗体阳性率仅在95 d生长猪时低至95%,其余阶段均为100%。B组PRV-gB抗体阳性率在大多数阶段高于95%,但在135 d生长猪时为90%,尤其是在95 d生长猪时低至80%。
两组之间的PRV-gE抗体阳性率也存在一些差别(见图2),虽然两组之间差异也不显著。两组PRV-gE抗体阳性率分别介于5%~10%与10%~25%之间,其中A组始终低于B组,随着仔猪日龄增长,二者相差从5个百分点逐渐加大到15个百分点。
图2 PRV-gB抗体与PRV-gE抗体阳性率动态变化
疫苗免疫抗体的含量与阳性率和野毒感染率是评估PRV-gE基因缺失疫苗免疫效果的3个重要参 数,PRV-gB抗 体 与PRV-gE抗体分别反映伪狂犬病的疫苗免疫抗体与野毒感染抗体。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不同伪狂犬病商品疫苗的病毒载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而活疫苗效价与疫苗毒载量高度相关,故动态比较了高效价与低效价的伪狂犬病疫苗免疫后的3个重要评估参数,结果存在明显差异。
两组母猪的伪狂犬病疫苗免疫抗体阳性率都是100%,说明母猪的伪狂犬病疫苗免疫抗体全部合格;但是,A组的疫苗免疫抗体平均含量都一直极显著高于B组,同时其野毒感染率一直低于B组。这些数据表明,提高母猪的伪狂犬病疫苗的效价能够提高其免疫抗体含量,并进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野毒感染。并且,这种优势还通过母源抗体而传递给了其哺乳仔猪。
在 断 奶 仔 猪(35 d与55 d)阶段,A组的伪狂犬病疫苗免疫抗体的平均含量依然极显著高于B组仔猪且保持基本稳定,同时其阳性率仍保持100%且野毒感染率没有增加;而B组仔猪的伪狂犬病疫苗免疫抗体的平均含量在35 d时出现比较明显减少,同时其阳性率已不足100%,且其野毒感染率在55 d时增加了。B组仔猪的伪狂犬病疫苗免疫抗体在35 d出现一定下降后在55 d又出现一定回升,显示出一定免疫效果,说明其在35 d进行伪狂犬病疫苗的首次免疫是比较合适的。A组仔猪在35 d接种伪狂犬病疫苗无明显效果,这可能与其母源抗体水平仍然很高有关,朱玲等报道高水平的母源抗体会干扰仔猪的伪狂犬病疫苗免疫。
在整个生长阶段(75~155 d),两组伪狂犬病疫苗免疫抗体平均含量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但A组一直明显高于B组;同时,A组疫苗免疫抗体阳性率一直维持在95%以上,而B组仅在80%~95%之间,且B组PRV野毒感染率高于A组的幅度从95 d起增加了。这显示A组生长猪的伪狂犬病免疫状况优于B组生长猪,表明高效价伪狂犬病疫苗免疫能够明显提高疫苗免疫抗体含量及其合格率、并能明显减少其野毒感染。两组生长猪的伪狂犬病疫苗免疫抗体含量都在95 d出现非常明显的下降,之后在115 d都迅速上升恢复到较高水平,这很可能与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有关。已知PCV2具有免疫抑制特性,有资料报道PCV2感染会抑制伪狂犬病疫苗的体液免疫反应,而试验猪场断奶仔猪在转群后一个月内恰好是PCV2感染的一个高发阶段。
综合分析显示,A组 的伪狂犬病疫苗免疫抗体数据优于B组,而其野毒感染率低于B组,表明高效价伪狂犬疫苗的临床免疫效果好于其低效价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