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主动脉弓部病变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诊治分析

2022-01-12 04:22:20陈义初祁海杰汪力王涛龚立皮名安
临床外科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降部主动脉弓补片

陈义初 祁海杰 汪力 王涛 龚立 皮名安

先天性主动脉弓病变包括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aorta,CoA)、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和主动脉弓离断(interrupted aortic arch,IAA),常合并心内畸形,患儿左室后负荷明显增加,部分新生儿期就出现严重肺动脉高压和心力衰竭,诊断明确后应尽早手术[1]。随着手术技术和监护水平的提高,婴幼儿主动脉弓病变的外科治疗效果不断改善,但婴幼儿手术操作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患儿死亡[2]。我们回顾分析主动脉弓部重建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术后早期结果。现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心胸外科接受主动脉弓部重建手术的病人86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35例,新生儿38例,手术时年龄为2天~13岁,中位年龄25天,平均体重(3.7±1.2)kg。单纯主动脉缩窄18例,主动脉弓发育不良53例,主动脉弓离断15例。合并复杂心脏畸形病人27例(31.39%),包括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Taussig-Bing畸形、二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等。术前呼吸机治疗10例,前列腺素E1维持动脉导管开放者41例。术前存在不同程度气道狭窄16例。本研究中涉及的临床资料均取得病人监护人知情同意。

二、方法

1.手术方法:术中常规监测上、下肢有创动脉血压,IAA病人多穿刺右侧桡动脉。正中切口径路时切除胸腺。充分游离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动脉导管和主动脉峡部,并游离左、右肺动脉至分叉处。开始体外循环前,缝扎切断未闭动脉导管。IAA行主、肺动脉双插管,转流开始时立即阻断左、右肺动脉,避免发生灌注肺。常规使用HTK冷心肌保护液,首次灌注量30 ml/kg,再次灌注量20 ml/kg,每间隔1小时重复灌注。体外循环降温过程中先修补心内畸形,后在深低温停循环下处理主动脉弓病变。术中先阻断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充分切除缩窄段,再行扩大的端-侧吻合法完成主动脉弓部重建,吻合口扩大至主动脉弓起始部,后壁连续缝合,前壁自体心包补片或牛心包补片加宽。

2.随访: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定期至门诊复查,以后按需复查。随访资料为心脏彩超或心脏CTA,主动脉弓降部收缩期峰值流速≥2.5 m/s,压力阶差≥25 mmHg,提示存在主动脉弓部狭窄。

结果

术后死亡3例(3.48%),2例术后严重低心排综合征,凝血功能紊乱,床边抢救无效死亡,1例严重肺部感染,反复气管插管,呼吸衰竭死亡。12例单纯主动脉缩窄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余74例在深低温停循环下完成,停循环时间(18±3.2)分钟。存活病人术后均顺利脱离气管插管,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3.8±1.6)天,ICU停留时间(6.1±2.4)天。术后严重低心排行腹膜透析6例,2例行血液透析。延迟关胸13例,ICU内床边开胸探查止血5例。术后左支气管受压,左肺不张8例。1例新生儿主动脉离断(图1),术前左主支气管狭窄,术后当天胸片检查提示左肺不张,经呼吸机辅助正压通气、纤维支气管镜冲洗、抗感染等处理后,顺利脱呼吸机。4例术后脱呼吸机困难,床边超声检查提示左侧膈肌活动度差,膈肌随呼吸呈矛盾运动,胸片提示左侧膈肌抬高,行膈肌折叠手术后顺利脱呼吸机。存活患儿恢复良好出院,心功能Ⅰ~Ⅱ级。

A.术前心脏CTA示主动脉弓离断,合并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B.术前胸部CT提示左下支气管受压狭窄;C.术后当天床边胸片提示左肺不张,左下肺明显;经纤维支气管镜冲洗等治疗后顺利脱呼吸机辅助;D.术后12月复查心脏CTA,主动脉弓重建处形态良好

随访6个月~3年,失访2例,远期猝死1例。复发主动脉弓部梗阻5例,其中1例梗阻程度逐渐加重,主动脉弓降部流速达3.3 m/s,压差43 mmHg,已接受2次手术。3例轻度梗阻者继续观察中;16例病人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气管狭窄,术后均缓解。

讨论

先天性主动脉弓部病变常合并多种心内畸形,新生儿期即可出现严重肺动脉高压和心力衰竭,丧失手术机会。近年来多主张Ⅰ期矫治,特别是在新生儿期手术,可减少侧支血管和狭窄后扩张的形成[3]。目前主流的主动脉弓部重建方法是扩大的端侧吻合技术,与传统的端端吻合、旁路血管成形术相比,更有利于血管生长,降低远期再狭窄风险[4]。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围手术期大出血,左支气管受压致左肺不张,主动脉弓部残存梗阻,严重低心排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可导致患儿死亡。术中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术后积极处理,可减少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效果[5]。

吻合口出血是主动脉弓重建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持续性出血可致循环障碍,凝血功能紊乱,甚至死亡。吻合口张力过高、使用人工补片、缝合技巧等均与术后出血相关,而缝合止血也是术后再狭窄原因之一[6-7]。我们的经验是术中充分游离吻合口上下端,对细小分支动脉应充分止血,必要时结扎后离断,防止断端回缩后止血困难彻底切除导管组织,通过扩大端-侧吻合技术将降主动脉远端直接吻合于主动脉弓起始部的下缘侧壁。建议采用6-0 Prolene线进行连续缝合,使张力均匀分布。充分游离、吻合口无张力是降低术后早期出血风险的关键[8]。新生儿体外循环耐受差,术后促凝血能力降低,在肝素中和后,视情况使用人纤维蛋白原、凝血Ⅷ因子、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等促凝血物质。延迟关胸是预防出血导致心包填塞的有效方法,如出血量大,需及时开胸止血。

围手术期往往合并左支气管受压,导致左肺不张、肺气肿、肺部感染等。术后左肺不张与主动脉弓部狭窄段偏长、吻合口张力过大、左主支气管受压有关[9]。术中充分游离可减轻对气管形成的压迫,降低术后发生支气管受压狭窄,呼吸机撤除困难的风险。术中主动脉弓重建完成后,嘱麻醉师膨肺,如果双肺活动良好,间接说明支气管无明显受压。呼吸机辅助通气时可定期行纤维支气管镜冲洗、吸痰。本组中有8例主动脉弓离断距离偏远,>2.5 cm,采用补片扩大端侧吻合法重建主动脉弓,术后第1天胸片检查提示左肺不张,予以呼吸机正压通气,激素减轻水肿,纤维支气管镜冲洗等治疗后,恢复顺利。若术后左主支气管受压明显,脱机困难,可行主动脉弓悬吊手术减轻压迫。

术后监测主动脉弓降血流情况,若主动脉弓降部收缩期峰值流速≥2.5 m/s,压力阶差≥25 mmHg,提示残存主动脉弓部梗阻[10]。研究表明,残存主动脉弓梗阻与吻合口的张力过大,缩窄段切除不彻底,吻合口连续缝合等有关[11]。充分游离吻合口上下端,尽量减少吻合口张力,彻底切除缩窄段,避免导管组织残留,是降低术后再狭窄的关键,扩大的端侧吻合口可进一步降低远期吻合口再狭窄风险。尽量不使用人工材料也有助于避免远期再狭窄[12]。我中心的经验是:充分切除狭窄段,后壁连续缝合,前壁自体心包补片或牛心包片加宽,避免吻合口张力过高、避免人工材料补片等。对于术后再梗阻,注意监测主动脉弓降部的压差变化和左室大小、左室功能等,必要时可选择介入球囊扩张或再次手术矫治。本组有5例术后复查主动脉弓部流速>2.5 m/s,压力阶差>25 mmHg,1例梗阻程度逐渐加重,主动脉弓降部流速达3.3 m/s,在第1次手术后14个月再次手术解除梗阻,后患儿恢复好。

婴幼儿未成熟心肌的手术耐受性差,手术时间较长,术后严重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较高[13]。有研究表明,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选择合适呼吸机模式辅助、防治肺动脉高压危象(充分镇静镇痛)、密切监测和评估脏器功能,严格控制液体量等综合治疗,效果明显[14]。本组患儿返回ICU后常规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通气,治疗过程中如出现肺出血,加用呼气末正压(PEEP6~10 cmH2O)。术后少尿或无尿,及时行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效果明显。术后应用超声监测膈肌活动度和膈肌电位,如提示单侧或双侧膈肌活动度差,呈矛盾运动,应及时行膈肌折叠手术,有助于脱呼吸机辅助。

综上,对婴幼儿主动脉弓部病变合并心内畸形,主张诊断明确后尽早手术。补片扩大的端-侧吻合法重建主动脉弓效果满意。术中充分游离,确保吻合口无张力是预防术后出血和残余梗阻等并发症的关键。

猜你喜欢
降部主动脉弓补片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十二指肠降部病变的临床效果
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补片的选择与固定
多层螺旋CT在十二指肠降部憩室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与胆管疾患的相关性
一体单分支支架治疗主动脉弓部复杂病变
400例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主动脉弓解剖分析
自固定补片与普通聚丙烯补片在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的对比研究
应用超声三血管气管切面诊断胎儿主动脉弓异常
主动脉弓及弓降部先天性发育异常的影像学诊断
胎儿主动脉弓异常的超声诊断和畸形特征分析
改良Kugel补片修补腹股沟复发疝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