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莉,任富荣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磁窑镇畜牧站,山东 泰安 271411)
牛的体温需维持相对恒定的温度值,其生理代谢机能才能正常发挥,体温过低或过高皆会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牛的正常体温参考值:犊牛38.5~39.5 ℃,架子牛38.0~39.5 ℃,成年牛38.0~39.0 ℃。实践中,牛的体温可能因日照(含热辐射)、运动、采食、气候变化等因素而略有变化,但基本维持在正常值水平范围内。因此,犊牛和架子牛体温上限超过39.5 ℃、成年牛体温上限超过39.0 ℃,一旦对正常生理代谢机能造成影响的情形,均可视为“高热综合征”。近代兽医临床一般将牛体温介于39.1~41 ℃的情况视为高热症,体温值超过41℃时视为超高热。牛机体短暂高热并能够快速恢复正常的情况属于自我保护机制,持续高热或稽留热则属于病理变化,意味着机体组织局部或大部产生炎性病变,轻者造成组织器官不同程度损伤,重者直接导致动物死亡。临床上,较为典型的代表症包括:牛蓝舌病、牛病毒性腹泻、牛流行热、牛中暑(热射病)等,可分为病原性和非病原性两类。
最直接的因素是动物感染某些传染性较强的致病原,包括:细菌、病毒、某些寄生虫(引起继发感染)。这些病原微生物很大程度上属于“条件性致病”,即:养殖小环境污染指数偏高,饮食源容易被污染,病原体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受损部位及黏膜等部位侵入而造成感染,进而引起机体组织器官及淋巴等发生炎性病变,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红肿热痛等。
最显著的是中暑和热辐射,牛舍通风散热不良加之空气闷热污浊,极易诱发牛中暑症(热射病),临床上会出现高烧高热症状并具有较大的致死风险。此外,异地引种、长途贩运、气候变化、温差波动、转舍并群、换料(换配方)、滥用药物、疫苗接种、养殖密度过大等不利应激源也可导致牛的生理代谢发生紊乱,进而引发机体内外源性感染,而炎性发热是内外源性感染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发病早期主见兴奋不安或精神沉郁,超高热可引起病牛血液循环障碍及产生内毒素等,由此导致中枢神经抑制、运动失调、类癫痫及昏迷嗜睡等症状。
心跳频率较发病前加快,血管收缩频率有波动,致使心脏负担加重。严重的炎性发热时,病原微生物多量繁衍增殖时产生的内毒素可对心肌等器官造成直接性损害,可引起心力衰竭及毛细血管、动脉管壁内皮细胞等组织的损伤,体表微循环病变表现为散在出血及充血,肉眼可见皮肤色变,譬如:发红、发紫、发绀、局部坏死灶等。
呼吸频数较低,呼吸困难,喘咳或喷嚏、流泪等。居高不下的高热可引起牛出现呼吸频率加快等不良影响;高热亦可引起大叶性或小叶性肺炎。
消化系统症状包括消化液分泌量明显减少,肠蠕动力不强,食欲明显减退,机体对水分吸收出现亢进,便秘或腹泻、腹胀、腹痛,自体酸(碱)中毒,进而可引起发热或体温下降(肢端冰凉)等。
参照牛(犊牛、架子牛、成年牛)的正常体温值,发病当天早晚或上午、下午多次直肠测温,发现体温值均超过正常值上限,且病畜出现食欲下降、精神沉郁、二便异常、呼吸及循环异常等症状,则可判定为高热症。但是高热病具有多种类型,常见的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蓝舌病、牛流行热、牛病毒性腹泻等。
这种疾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虽然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比较高,重症甚至达到90%。牛群一旦染病,体温会上升到40~42 ℃,口鼻等部位会出现水肿,分泌物增多。随着病情继续恶化,病牛的嘴巴、嘴唇和舌头会溃烂直至死亡。
该病多发生于夏季,主要通过血液或呼吸道传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气短,每分钟呼吸50~80次。正常情况下,成年牛呼吸15~35 次/分钟,犊牛呼吸20~50 次/分钟。此外,病牛还会出现持续高烧、运动障碍、流泪、食欲不振等症状,还会出现喘息、便血,肩部和背部气肿。
该病病死率很高。主要表现为高热不下、呕吐、腹泻、鼻、眼分泌大量液体等症状。在发病初期,病牛会不断地流涎,然后发展到吐胃黏液,最后发展到吐血,直至死亡。如果母牛怀孕生病,胎牛可因此流产。
针对病原性高热症,应按照防控传染病“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的基本要求加以控制。关键措施:落实好牛场(舍)环境卫生治理及消毒灭源工作,饲养过程中应保持牛舍内小环境干净、干燥、空气流通良好、阳光照射良好、温湿度良好;防止饮食源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合理控制饲养密度,养殖全程禁止随意将外购牛与本场健康牛并群饲养,新进牛必须严格执行检疫检验及防疫隔离观察制度管理;注重消杀“四害”、体内外寄生虫等中间传播媒介;及时隔离治疗群内个别早期发病牛,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水平传播);落实好强制免疫病种及某些地方病种的疫苗接种,譬如“牛口蹄疫、牛传染性胃肠炎、牛流行性腹泻、牛肺疫”等。加强日常管理,炎热夏季主动抓好圈舍通风、散热、排湿工作,积极防范牛中暑(热射病);保障水、草、精料等充足供应,常年保持良好的膘情和健康度;农村地区养牛四季保健预防(治未病)可投喂“板蓝根、金银花(全株)、大青叶、薄荷、车前草”等,复方中草药可用“金银花散、穿心莲散、鱼腥草散、建曲、胃肠活(兽药典)、山楂开胃散”等内服。
5.2.1 牛流行热
病牛应饲喂优质干草,精饲料投食量应做好减量,以减轻消化器官的负担。增加病牛垫料的厚度,尽量每2~3 h翻一次身,严防褥疮产生。如患病牛已感染褥疮,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抗生素,避免化脓性细菌继发感染,并配合强心药。治疗过程中,若病牛出现高烧、呼吸加快等症状,在对其治疗时应根据病情确定适量的解热镇静药剂。预防该病暴发的重要措施是对牛群进行接种,接种牛流行热病毒亚单位疫苗为首选,其免疫预防效果良好,安全系数较高。
5.2.2 牛病毒性腹泻
对患病牛应做好隔离治疗工作,病情严重无治疗意义的应做紧急屠宰,对健康牛如有受疫情威胁应做紧急接种,疫苗可选择灭活疫苗或减毒疫苗作为接种产品。患病牛在治疗时应根据病情对症施加药物进行治疗,加强饲养管理与护理工作,为有效缓解病情,通常对病牛使用收敛剂和补液等治疗方法,可大大缩短治疗时间。此外,使用抗生素对病牛及时进行预防性治疗也是有效减少该病造成重大损失的重要措施,可有效避免条件性致病菌发病。在引种时应对引种牛群做好检疫工作,严防牛群带病引入。
5.2.3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对该病尚无特殊灵验的治疗方法,只要出现该病,就应对患病牛场进行封锁,限制动物出入,并对其隔离和扑杀,同时进行消毒等措施。对于经常感染该病的患病区,应及时对患病牛群进行隔离,并对受污染的内外环境进行彻底消毒,病牛及时应用广谱类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避免继发细菌感染。同时根据牛群患病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促进早日康复。要防止该病的暴发,加强饲养管理十分重要,还有对冷冻精液等可以垂直传播的媒介也要严格检疫。
在诊断过程中,可将体温变化特点作为诊断感染高热症状疾病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对牛应及时测量体温,一天可进行两次测量,通常是每天早上8 点到9 点和下午4 点到5点。正常情况下,青年牛和犊牛的体温如经过长时间的日晒、剧烈的活动、大量饮水后都有较大的变化,应需要休息30 min才能测量体温。另外,牛体温在昼夜不同时间内也存在不同差异,因此,在每次对牛群测量体温时,需要将测量用的体温计的温度降到35 ℃以下,并在表里涂抹一定量的润滑剂以方便插入肛门,方便测量温度。
传统治疗方案常采用“安乃近注射液+柴胡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青霉素类”混合肌注,1~2 剂/天、连注2~3 d,该方案能够快速退热,但针对绝食较久、无法站立的重症病例效果不算理想。笔者结合近年兽医临床实践总结,推荐当前实用治疗方案:氟尼辛葡甲胺注射液+头孢岸边注射液(套装),混合肌注;首次注射可另侧颈部同时肌注15~30 ml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成年牛用量,促进胃肠蠕动、排空宿便、恢复食欲)。同时,配合内服中草药散“跛行镇痛散(含当归、红花、桃仁、丹参、桂枝等)”2~3剂,则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