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禅学的“三无法门”之解密

2021-12-31 09:28:10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法门心念佛性

李 满

(南昌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西南昌 330032)

《坛经》如此记载:一日“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1](P111)惠能当众郑重宣告无相、无念、无住是自家参禅悟道的根本法门,可见三无法门在惠能禅学思想中的地位。

一、何为无相

惠能道:“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1](P111)意思是说,心性疏离一切现象,心性不为任何外在现象所牵绊,心性不随任何外在现象而动荡,心性不被任何外力所左右,就叫做无相;心性能够疏离现象而独立无羁,则心性本体清净无染,独立自足,自由自在。

惠能这里所谓“法体”指衍生一切现象(万法)的本体。这一本体不是别的,就是惠能所谓的自性。[1](P71)

惠能所谓的自性是什么?

自性,即自身本来具足的性质性能。自性不是某种东西自身本来具足的性质性能,而是一切东西自身本来具足的性质性能。

“本来具足”意味着自性既非从外获得,亦非后天习得,而是天然禀赋、自然就有的性质性能。故而,自性就是自然性。自性不是某种东西的自然性,而是一切东西的自然性。

一切东西本来具有的性质性能只有一个,就是恒常变化而变化恒常性。正如先哲所言:“一切皆变,唯变不变。”这个唯一不变的变化性就叫做恒常变化而变化恒常性。这是一切东西共有的性质性能,也是所有东西唯一共有的性质性能。

自性即自然性,自然性也就是自然大化性。大,意味着自然变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大化,意味着一切东西都在自然变化中融为一体。因而,自然大化性是绝对实体性,自然大化将所有一切融为一体,使得任何东西都不能独立而自存,从而使自然大化自身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绝对实体)。自然大化永恒变化而无有止境,故而,自然大化性就是无限能动性。自然大化变化万千而形式无限,故而,自然大化性就是无限可能性。

无限能动、无限可能、绝对存在的自性,是绝对实体;其他一切东西都是绝对实体所显现的现象。因此,一切现象本来具足自性、自然性、自然大化性、无限能动性、无限可能性。人也是自性这一绝对实体所现之象,因此,人也是本来具足自性、自然性、自然大化性、无限能动性、无限可能性的存在。惠能说:“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也就是说人本来具足自性、自然性、自然大化性、无限能动性、无限可能性。(在惠能的禅学中,自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自性。因为惠能认为佛即自由人,佛性即自由性,即无限能动性、无限可能性、自然大化性。)

但是,人人本来具足的自性却有可能因为人的“我执”和“法执”[2](P102)而迷失。“我执”就是执著于自我中心而偏私固执的意念。“法执”就是执著于外在的境相或现象。“我执”就是执著地将相对有限的意念视为绝对无限实在。“法执”就是执著地将相对有限的现象视为绝对无限实在。

人的心识有两种存在状态:其一,真如本然而一无所执的状态;其二,偏私执著而顽固不化的状态。前一种状态是自性天然本真的状态,后一种状态是“我执”“法执”而自性迷失的状态。真如本然的心识等同于自然大化、无限能动、无限可能的自性。偏私执著的心识是迷失了真如自性而自我中心、人为造作、悖离自然的凡夫之心。

禅学认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3](P323)也就是说,整个世界以及一切现象都是人的心识所现之象。此说实乃至上真理。

凡夫之心所显现的世界景象,是由世俗功利之现实事物构成的人为现象世界。真如本然之心所显现的世界景象,是自然本真、自然鲜活、自然流变、自然而然的现象世界。

真如本然之心显现万象,却一象不执,任其自然变化,自由自在;此所谓“于相离相”,也就是心识自然显现万象而不执著于任何现象。凡夫俗子之心显现万象,却执著于自心所现之象,反被现象所牵绊、所羁役、所主宰;陷入人为物役,心为境迁,患得患失,宠辱皆惊的境地。心灵因此而丧失了本来具足的自性、自然性、自然大化性、自主自由性。

惠能的无相法门源自《金刚经》。

《金刚经》有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1](P10)意思是说:所有现象皆属相对有限现象,而非绝对真实存在;偏执地认为相对有限现象就是绝对真实存在,是虚妄之见。如果能够明白所有现象都属于相对有限存在物,因而不偏执于任何现象,心灵不为任何现象所羁绊、所主宰,就是显现了自己的真如自性。

《金刚经》又言:“一切诸相,即是非相。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1](P26)意思是说:一切现象都非绝对真实存在;关于我的现象、他人的现象、众生的现象、长生不老者的现象,都属相对有限现象,而非绝对真实存在。不偏执地认为相对有限的现象是绝对真实存在,从而不为现象所羁役和主宰,才是大觉者、自由人。

《金刚经》又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1](P52)意思是说:敞开无上公正平等觉悟之心的人,对一切现象都是这样认知、识见、信奉和解读的——不偏执于任何现象,一视同仁地看待所有现象。无上公正平等觉悟之心即自性、自然性、自然大化性,即对于任何现象都了无执著挂碍之心。

惠能完全秉承了《金刚经》的精神实质,正式而郑重地提出“我此法门以无相为体”。惠能的无相法门是用来对治人的自我中心而偏私执著的毛病的法门,就是用来去除我执和法执的法门。

二、何为无念

关于无念,惠能在《坛经》中有多重解说。

其一,“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1](P111)意思是说,对世间一切现象一视同仁,心中不存善恶好丑、冤家亲友之二元对立的分别念头;对于人际之间的言语争辩、冒犯和欺诈行为,一概视若无物,不生报复祸害之心。这就是无念。

凡夫之心则与此相反:凡事皆分为善恶好丑,凡人皆分为远近亲疏;但有争辩、冒犯和欺诈,必耿耿于怀而思反击报复。由此可见,无念乃对治凡夫病患之法门。

其二,“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1](P111)意思是说,每个心念的产生都不由先前的境遇引发,而是让心念自然而然地发自本心。如果每个心念都是由先前的境遇引发,则先前的心念引发当今的心念,当今的心念又引发后来的心念,念念相缠而纠结不已,心心念念皆耿耿于怀,这叫做自系自缚,悖离本心,使得心灵完全为执念所羁而丧失自由。

无念法门也是用来对治凡夫之心的。凡夫之心总是如此:无论好念头还是坏念头,念念相续而相互勾连,越缠越紧而无法释怀,越绕越乱而丧失本心,叠床架屋而悖离本体。恰如一则笑话所讲的那样:一对夫妻夜里睡在床上听见孤雁哀鸣,妻子便道:“掉下来摔死就好,捡回来饱餐一顿。”丈夫便道:“红烧着吃。”妻子却说:“清炖着吃。”于是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大打出手,鼻青脸肿;后来两人终于讲妥一半红绕,一半清炖。大雁却早已飞得不知去向。

其三,“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1](P111)意思是说:对于各种境遇都一视同仁,心灵不为任何境遇所影响、所主宰、所困扰、所污染,就叫做“无念”。立足于自性本心,脱离各种境遇的牵绊,不执著于境遇而生发心念,而是任由心念自然而然、自由自在地发生;如果一心断思绝念,弄得形同槁木而心如死灰,便是大错特错,这根本不是“无念”。如果不识佛法真意,自己错误倒也罢了,以此误导他人更加糟糕;自己迷失本性,且又误解佛经真义。

凡夫之心总是如此:或者心灵为各种境遇所牵绊,弄得自己迷失本心而丧失自然性情;或者刻意冥思绝念,坠入僵化死寂心境,弄得自己完全背离自然而丧失灵性。无念法门是用来对治凡夫之心的,是用来使得人心重归自然而然、自由自在之境的。

其四,“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1](P111)意思是说,为什么要立“无念”为宗旨?只是因为那些口里说自己已然明心见性的执迷之人,总是在种种境遇上生起念头,在这种念头上所生起的必属谬误见解。所有的俗人徒劳的妄想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

其五,“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1](P111)意思是说,自性即自然性,自然变化而变化自然;自性真空绝无,所以变化无穷;如果人心执著于自己的既成见解,妄说祸福之理,都属于俗世徒劳无益的谬误虚妄见解。所以我的门下要树立“无念”作为宗旨。无念,就是任由心思自然而然地变化流转,一念不执于心,一意不存于心。

其六,“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1](P111)意思是说:无念之“无”,是没有二元对立的见解,是没有各种世俗徒劳无功的心思;无念之“念”,是一心立足于真实本然的性情(即自性)。自性是心念的本体,心念是自性的起用。自性生起心念,并非眼耳鼻舌等五官能生起心念。如果没有真空绝无而无限能动的自性在起作用,五官功能立即就坏死无用了。自性本体生起心念,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虽然有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只要人心不执著于任何现象(色声香味触法)而生起念头,则自性如其本然,真空绝无而纯净无染,自然变化而变化自然,得大自由得大自在。所以《维摩诘经》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也就是说,自性真空绝无,不随境迁,不染外尘,则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便善于真实地分辨外界各种各样的现象;反之,若人为物役,心为境迁,患得患失,宠辱皆惊,则自性被遮蔽,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便不能真实地分辨外界各种各样的现象。

无相与无念是互为内外表里的关系。于外则不执著于境相,是为无相。于内则不执著于心念,是为无念。于内执著于心念,则于外必执著于境相;于外执著于境相,必是因为于内执著于心念。

惠能的无念法门是用来对治人的自我中心而偏私执著的毛病的法门,就是用来去除我执和法执的法门。

三、何为无住

关于无住法门,惠能也有多重解说。

其一,“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1](P111)意思是说,任由所有的现象自然流变,心念一刹那都不停留其上;这样心灵便不会被现象缠缚捆绑住;这就叫做“以无住为根本的修行宗旨”。

其二,“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1](P166)意思是说,止息心念来观想虚空寂静,是邪道而非禅道;久坐不动,拘束身心,对于彻悟真理来说没有丝毫用处。惠能又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意思是说,真理是由心来领悟的,岂能通过静坐不动来悟得?佛经有言:“如果说如来佛是坐而得道或卧而得道的,这是走入了谬误。”为什么这样说呢?心性本体(自性),不是从某处得来,亦不会失落到哪里去,自性绝对存在,无生无灭,自然流转,恒常变化,这就是如来佛的修行之道;任由一切现象自然流变而自然来去,心灵一丝不挂,一相不执,这就是如来佛的修行之道。

其三,惠能对隍禅师道:“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1](P160)意思是说,你只管让心了无牵挂而自由自在,不止息于虚无死寂的心境,自然而然地应对一切事务,做事与无事时都无偏私执著和功利欲求,世俗欲求与成圣的欲求一概置之度外,目的手段和过程结果都融为一体,自性与现象自然而然圆融无碍,这样修行就与天同运而与道同化了,这样修行就没有不合道之时了。

其四,惠能道:“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1](P110)意思是说,只管让心自然而然地平常应用,对一切现象境遇都别偏私执著;执迷不悟的人偏执于佛法的名相概念,执迷不悟地理解所谓“一行三昧”,总说静坐不动而止息心念就是真正的参禅之道。这样理解“一行三昧”的人,等同于无情的木头石头,这正是他们不得悟道的缘由。有智慧的人啊,参禅之道必须通而不滞,自然流转;心灵不执著于任何现象,禅道便自然流转,通而无滞。心灵如果执著在现象上,就叫做自缚自困自蔽自障。

其五,惠能道:“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1](P167)意思是说,必须明白一切法门都是通过人的自性而发生作用的,所有法门皆非外在于人心的僵死规矩,真正的守戒、禅定、成慧的方法都是通过人心领悟的活法。……自性豁然显现而悟得禅道之人,持守法则也行,突破法则也行,于各种法则之间来去自由;应境自如,应机自动,应时而至,应运而生,应答如流,应变无穷,自性本体化身万千,自由自在出入自如,这就叫做明心见性,得道成佛。……自性自然变化流转,不生人为是非纠结,不痴迷于妄想妄见,不迷惑于利害得失,时时智慧透视万象,不为外物所困所缚,纵横来去无不得道,得大自由得大自在。

总而言之,所谓无住,即心灵显现自性、自然性、自然大化性、无限能动性、无限可能性,一丝不挂,了无滞碍,自由自在。

如前所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3](P323)整个世界以及一切现象都是人的心识所现之象。也就是说心识是绝对实体,现象是相对存在。然而,凡人总是偏私执著而功利迷心,将现象视为绝对真实存在,导致人为境迁、心为相迷、画地为牢、作茧自缚。这也就是自蔽自障、自困自缚、自羁自役,导致心灵的僵化固执,丧失了本来具足的自然大化性、无限能动性、无限可能性。无住法门就是要解脱人的自蔽自障、自困自缚、自羁自役,恢复人本来具足的自然大化性、无限能动性、无限可能性。蒙蔽除尽,则明心见性,得大自在,得大自由。

四、三无法门之辩证逻辑

惠能的三无法门具有自身的辩证逻辑。无念法门的完整表达是:无念而无不念,无不念而无念。无相法门的完整表达是:无相而无不相,无不相而无相。无住法门的完整表达是:无住而无不住,无不住而无住。

“无念而无不念,无不念而无念”的意思是:意念从心中层出不穷,而心灵却一念不执;因为一念不执著于心,所以心中真空绝无;因为心中真空绝无,所以意念从中层出不穷。此真空绝无而意念层出不穷的心即涅槃妙心。[4](P2)

涅槃妙心就是自然变化所环绕的中心或轴心。自然存在的一切皆在变化流转之中。自然变化必然环绕中心或轴心而运行,大至宏观宇宙,小至微观粒子,概莫能外。变化在哪里发生,变化所环绕的轴心便在哪里存在。变化在一切地方发生,变化所环绕的轴心便无所不在。变化在人身上发生,此轴心自然也在人身上存在。所以说“涅槃妙心众生皆有,人人本来具足”。

《坛经》中记载着这么一件事:“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1](P163)惠能一语中的地指出卧轮禅师未达明心见性境界。因为卧轮断绝思想活动而坠入枯空死寂之境,完全丧失了人本来具足的自性、自然性、自然大化性、无限能动性、无限可能性。而惠能偈则显示他任由意念从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同时心灵却不执著于任何一个意念。这就叫做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于念而离念,于空而离空”。[1](P118)也就是心灵既不执著于任何意念,也不执著于断念绝想;既不执著于有境,也不执著于空境;而是任心灵自然变化、自如流转、自由自在。这就叫做无念而无不念,无不念而无念。

“无相而无不相,无不相而无相”的意思是:现象从心中层出不穷,而心灵却一象不执;因为一象不执著于心,所以心中真空绝无;因为心中真空绝无,所以现象从中层出不穷。此真空绝无而现象层出不穷的心即涅槃妙心。[4](P2)

《坛经》中记载这么一件事:“祖(弘忍)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弘忍)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惠能)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1](P71)

《金刚经》中释迦牟尼完整的表达是这样的:“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1](P19)意思是说,彻悟真谛的人其心性是这样的:不为色声香味触法等任何现象所动而生起意欲心念,而是任由心性自然地显现出色声香味触法等现象,心性却不为任何现象所羁役、所牵绊、所执碍,只是自然变化而变化自然。这就叫做无相而无不相,无不相而无相。正是因为悟到此意,惠能才言下大悟的。惠能说:“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1](P137)“于相离相,于空离空”[1](P137)就是心性在现象的肯定与现象的否定之间自然流转,就是无相而无不相,无不相而无相的意思。

“无住而无不住,无不住而无住”的意思是:心性恒常变化,是谓无住;心性变化恒常,是谓恒住;心性因为恒常变化所以变化恒常,心性因为变化恒常所以恒常变化。此恒常变化而变化恒常之心即涅槃妙心。[4](P2)

《坛经》记载着这么一件事:“(行昌对惠能说)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师(惠能)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行昌)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师(惠能)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行昌)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之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师(惠能)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行昌)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师(惠能)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行昌忽然大悟,说偈曰:‘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师曰:‘汝今彻也。’”[1](P172)

“常”是恒常不变的意思。“无常”是变化不已的意思。禅学认为“恒常变化而变化恒常,一切皆变而唯变不变;故而,不变即变,变即不变;常即无常,无常即常。”行昌却认为常与无常是对立相反的(凡夫都是如此)。行昌之所以认定人的佛性是恒常不变的,而心念现象是变化不已的;是因为释迦牟尼说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2](P99)释迦牟尼的意思是:一切现象都变化不已、不由自主,所以人如果执著于现象,则纯属徒劳,是自寻烦恼;唯有人的佛性是涅槃寂静而恒常不变的,所以人应该执守于恒常不变的佛性。惠能却对行昌说:“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这明显与佛语相左,所以行昌惊愕不已,迷惑不解。惠能告诉行昌,佛祖之所以说佛性有常而心念无常,是为了对治凡夫执著于心念的病患;而惠能自己之所以说佛性无常而心念有常,是为了对治行昌执著于佛性的病患。经惠能的点化,行昌终于明白“佛性非常非无常”,[1](P78)自性无常而无不常的至上真理。因此惠能说:“你如今彻悟了。”

如前所述,自性(佛性)是自然性、自然大化性、无限能动性、无限可能性。一旦陷于人为造作、执著挂碍,人心便必然丧失本来具足的自性、自然性、自然大化性、无限能动性、无限可能性。故禅语曰:“有执皆妄。”让心保持恒常变化而变化恒常,也就是人心处于无常而无不常、非常而非无常的自然本来状态。这也就是心性无住而无不住,无不住而无住的状态。这也就是明心见性而得道成佛的境界。明心见性之“明心”就是人心彻底解脱执念和执相造成的自性自蔽;明心见性之“见性”就是执念执相彻底解脱之后,自性就敞然无蔽而全然显现了。自性敞然无蔽而全然显现,则自然大化、无限能动、无限可能、自由自在;是所谓得道成佛,成为大觉者,成为自由人。

五、三无法门的终极秘密所在

三无法门是相互关联圆融一体的:于外则不执著于相对有限性相,于内则不执著于相对有限意念,于中则心性恒常变化而变化恒常,流转不居而永无止息;正是因为心性恒常变化而变化恒常,所以于外则不执著于相对有限性相,于内则不执著于相对有限意念。

如惠能所言:“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1](P111)意思是说,无相,即于外则自然显现万相而一相不执,无念,即于内则自然显现万念而一念不执,无住,即心性本体恒常变化而变化恒常,永动不居。

自性是自然无为、自在、自由、自动之物。人心是自我中心、偏私固执、主动之物。外物乃人心所生之物、人心所现之象。因为现象是人心所现之象,所以是被动之物。

之所以说人心是自我中心、偏私固执、主动之物,是因为人心生出自我中心意念,生出自我偏爱目标,并且固执于自心所生之意念和标的。(这也就是执念或我执。)人固执地以为自我偏私的意念所标定之物、所显现的现象是绝对实在。(这也就是执相或法执。)

人因为固执地将相对有限现实性意念(有现实指向、现实诉求的意念)视为绝对无限能动之自性,人因为固执地将相对有限现实性现象(有现实内容的现象)视为绝对无限可能性存在,人因为我执而法执、执念而执相,导致人本来具足的自性、自然性、自然大化性、无限能动性、无限可能性、绝对实体性的丧失。唯有返璞归真而回归自然,达到内则念而无念,无念而无不念;外则相而无相,无相而无不相;中则常而无常,无常而无不常;才能明心见性,显现自性本来具足的自然无为、自在、自由、自动之性质,显现自性无住而无不住,无不住而无住的本来性能。

这就是三无法门的终极秘密所在。

惠能的三无法门就是用来对治人的自我中心而偏私执著的毛病的法门,就是用来去除我执而法执、执念而执相的法门。去除了我执而法执、执念而执相,心体便恢复了本来具足的自然大化性、无限能动性、无限可能性、绝对实体性。去除了我执和法执对自性的遮蔽,自性便敞然无蔽而豁然全显。这就叫做明心见性而得道成佛。明心见性而得道成佛也就是成就了人生的大自在大自由。

猜你喜欢
法门心念佛性
金城寺
文史杂志(2023年2期)2023-05-30 14:21:32
探究应用经济信息优化宏观经济管理的“法门”
中国商界(2022年8期)2022-10-27 19:56:13
意聊
意林彩版(2022年4期)2022-05-03 00:07:57
身体可随心念改变
奥秘(2020年8期)2020-10-12 14:41:18
清凉一下
智族GQ(2020年8期)2020-09-06 14:01:45
小学语文与其他课程整合的三道“法门”
我有
佛性青年不拂性
度过法门
饮食保健(2016年24期)2017-01-05 07:58:57
客体虚构:卡夫卡的中国意象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