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1)12-0194-03
(一)作者生平
乔治·菲利普·泰勒曼(1681—1767),是18世纪中叶最权威的作曲家之一。出生于德国马格德堡,当时普鲁士的一个省级城镇,位于由莱比锡、柏林和汉诺威组成的三角中心。泰勒曼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音乐所吸引,参加了歌唱课,自学了几种乐器,并通过模仿别人的乐谱来学习作曲。他12岁时写了他的第一部歌剧。为了让他能有一份体面而赚钱的工作,母亲禁止他继续学习音乐,并在他13岁的时候把他送到了泽勒菲尔德的一所学校学习法律。1697年,他进入了希尔德斯海姆著名的Andreanum中学,这是一所1225年以前的中学,在这里他开始了对音乐的继续追求。
他以纯熟的作曲技巧把巴洛克传统对位法、意大利的歌剧色彩和优雅的法国管弦乐组合起来,音乐风格优雅而华丽,令人愉悦、独具风采。在这个需要不断创作新作品的时代,成为巴洛克时期最多产、最时尚的作曲家。他的创作手法,为后巴洛克时期音乐和早期古典主义音乐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泰勒曼是巴洛克时期音乐家的杰出代表,因与巴赫、亨德尔同处于世,后又在莫扎特、贝多芬的盛名之下,显得成就比较黯然失色。他的作品直到20世纪才为人所重视,30年代开始重登舞台并且很多作品开始被录音。据统计,泰勒曼平生创作了奏鸣曲、无伴奏幻想曲、序曲、二重奏、三重奏、協奏曲、哈普西科德曲与合唱曲等600首,歌剧、清唱剧各40部,各种礼仪用曲100部以及给婚丧嫁娶用的小曲3000首等许多作品。
(二)创作背景
泰勒曼在1701年秋天出发前往莱比锡途中在黑尔停留。在这里他遇到了亨德尔,并因此结下了终生的友谊。到了莱比锡以后,市长委托泰勒曼为圣托马斯唱诗班创作作品,也是在这里他成立了音乐学院,并担任莱比锡歌剧的音乐总监和新教堂的管风琴手。泰勒曼于1705年春天离开莱比锡,去索罗(今波兰的扎里)担任一个宫廷职位。正是在他短暂担任埃德曼·冯·普罗尼茨伯爵的卡普尔大师期间,在一次旅行中使他接触了波兰民间音乐,在这里他开始创作著名的《a小调组曲》。
在18世纪早期,组曲是最受欢迎的流派。这种创作流派,被认为与真正的法国风格不相容,成为德国对巴洛克音乐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泰勒曼也写了数百首组曲。通常以法国序曲开始,然后是一系列的舞蹈,都是同一个调。在创作中,像巴赫一样,他有时也会加入一种独奏乐器。在他的努力下,产生了这一流派中最常被演奏的两部作品,泰勒曼的a小调组曲和巴赫的b小调第二管弦乐组曲。他将德国的对位与法国、意大利和波兰元素混合在一起。《a小调组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品原本是为竖笛而作,如今的音乐会演奏常以长笛替代竖笛。作品处处飘逸着一股亲切、随意的美妙灵气。
全曲七个乐章,第一乐章华丽的法国序曲(Ouverture)、第二乐章嬉戏意味的舞曲(Les Plaisirs)、第三乐章意大利风格咏叹凋(Air a l’italien)、第四章两首小步舞曲(Menuet)、第五乐章帕斯皮耶舞曲(Passepied)、第六乐章波罗乃兹舞曲(Polonaise)和第七乐章标题为“欢庆”相当于华彩的乐章(R6iouissance)。
第一乐章华丽的法国序曲(Ouverture)。回旋曲式,引子(4/4拍)-主题(6/8拍)-结尾(4/4拍),a小调,慢板(Lento)-快板(Allegro)-慢板(Lento)。第一乐章,引子部分从1-22小节开始,在这个引子部分用了a小调。运用双点节奏的宏伟主音部分开场,唤起了国王进入皇家剧院的形象。引子部分也运用了很多装饰音(tr)。装饰音的清晰、均匀,可以使曲子更为庄严、雄伟。在这首序曲当中常以回归隆重的第一主题结束。从23小节开始进入主题部分,a小调,6/8拍,快板(Allegro)。主题部分由七个主题组成(ab-ab-acd-ae-af),出现多次以第一主题与新主题结合的回旋曲式结构特征。第二主题于第33小节,以断奏十六分音符在一个五度环上开始。41小节第一主题再次以a小调出现,而在59小节第一主题以C大调进行,随之66小节进入第二主题。73小节开始第一主题以d小调出现,到77小节出现第三主题和81小节出现第四主题。97小节再次出现第一主题,以e-d-c小调进行。109小节进入第五主题,113小节又回到第一主题。130小节以八分音符主体的第六主题。144小节主题再现。最后160小节开始引子对应的结尾。第一乐章主要以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相互交替进行。注意应把拍子、音准与指法做得准确清晰,才能使曲子更加庄重、高贵、华丽。
第二乐章嬉戏意味的舞曲(Les Plaisirs)。三部曲式,a-b-a,2/2拍,a小调,快板(Allegro)。该组曲的第一支舞曲。法国作曲家通常会给音乐加上描述性的标题,以暗示情感,即音乐特有的情感。本乐章以a小调开始,钢琴部分先进入第7小节插入长笛部分。13小节开始以C大调进入钢琴部分开始第二主题,21小节开始插入长笛部分。随后25小节在回到以a小调的第一主题,主要以四分音符进行。从31小节则是长笛独奏,在这里泰勒曼引入了不同的织体。把第一主题以八分音符的变奏形式展开进行,为长笛和钢琴创作成二重奏。结束二重奏后,曲目反复到开头,最后在结束部结束。
第三乐章意大利风格咏叹凋(Air a l’italien)。复三部曲式,A-B-A,4/4拍,a小调,散板(Largo)-中板(Moderato)-散板(Largo)。这首咏叹调是除序曲之外唯一没有像舞曲的乐章。相反,它的情绪和形式让人联想到在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中非常流行的咏叹调。因此,正是这一乐章和序曲中的回旋曲结构,构成了意大利元素的混合口味。本乐章以a小调开始由钢琴先进入第一主题A段第一部分,6小节开始插入长笛部分。15小节开始进入到第二部分,主要以十六分音符进行。23小节开始重复第一部分,回到a小调。27小节进入第二主题B段,G大调,4/4拍,中板(Moderato)。A段的线条又长又弯曲,相比之下,活泼的B段,显然是为一位器乐大师而设计的。在从C大调到G大调,然后回到C大调,再到E小调之后,接着是对B段开始部分的重复。这段主要用十六分音符跳音与琶音演奏手法到结束B段。应注意每个音的清晰、均匀,体现出曲目的华丽性与技巧性。结束B段后反复到第一部分A段,最后在结束部结束。
第四章两首小步舞曲(Menuet)。三部曲式,a-b-a,3/4拍,a小调,快板(Allegro)。小步舞曲意味着“适度的欢乐”和“一种过时的、轻率、不安和摇摆不定的精神”。本乐章由两首小步舞曲构成。第一首舞曲从1-24小节,主要以主旋律性更强的四分音符进行。这个部分添加装饰音(tr)演奏技巧,使得巴洛克时期炫丽的技巧表现出来。第二首舞曲从25-40小节,主要以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进行,运用对应写作手法。41小节到48小节用不同的节奏形式谱写,连接再现部。49小节到第二首主题再现后,反复到本乐章开头部分,一直到结束部结束。
第五樂章帕斯皮耶舞曲(Passepied)。三部曲式,3/8拍,A调,快板(Allegro)。本乐章由a小调与A大调构成,主要以八分音符进行。以a小调长笛开始演奏主题。9-16小节钢琴演奏主题,17小节再回到长笛演奏主题。25小节开始调式转到A大调进行,用节奏、调式来区分与小调部分。本乐章48小节后反复到开头部分,再次转到a小调进行到结束部。
第六乐章波罗乃兹舞曲(Polonaise)。三部曲式,3/4拍,a小调,中板(Moderato)。波罗乃兹也称波兰舞曲,一般以庄严的民族舞蹈与温和的三拍子为特色,也可以有女性韵律的特色。本乐章由两个部分组成,主题与变奏。开始到8小节由钢琴单独演奏主题。从9小节开始加入长笛部分进入第二主题。第一部分使用了八分附点、三连音。21小节开始长笛部分进行演奏,其中用十六分音符变奏形式区分第一部分。演奏到40小节反复到开始部分,然后在20小节结束本乐章。
第七乐章标题为“欢庆”相当于华彩的乐章(Rejouissance)。三部曲式,a-b-c-d-a,4/4拍,a小调,极板(Presto)。本乐章由钢琴部分首先进入演奏主题,第3小节长笛部分进入。第5小节开始以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运用了两连两吐的演奏技巧。第13小节以C大调进入第二主题。第21小节出现新的主题还是运用了C大调,这个调式也影响到了下一个主题当中。第25小节进入到第四主题。在这主题出现了莫扎特作品当中常见的谱写手法。33小节开始再次出现第一主题一直到结束。
泰勒曼为巴洛克时期以及18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创作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同时他的创作也是为后巴洛克时期与早古典时期音乐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对之后长笛乐曲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a小调长笛组曲》对于长笛演奏者技巧与作品理解有很高要求。为之后演奏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作品有着很好的理解,对提高技术与了解音乐也有着帮助。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以及熟练地演奏技巧与准确地结构分析,才能更好地演绎作品。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