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天然气净化厂脱硫溶液轻微发泡现象及利用

2021-12-15 02:32:36岳云喆林万洲
四川化工 2021年5期
关键词:泡剂液位计差压

岳云喆 林万洲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川东北作业分公司,四川达州,636164)

甲基二乙醇胺(MDEA)溶液因具有较高的H2S处理负荷、较低腐蚀性等特点,在天然气净化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国内外绝大多数天然气净化厂脱硫装置均采用MDEA溶液法或MDEA混合溶液法。同时脱硫脱碳吸收塔通常采用的是浮阀塔盘,其主要原因是它具有处理能力大、操作弹性大、塔板效率高、压力降小、气体分布均匀和结构简单等优点[1]。

MDEA溶液脱除原料天然气中 CO2和H2S是一个气液传质并发生反应的过程,在传质过程中,会伴有大量气泡产生,但在正常工况下产生的气泡会迅速破裂,液层在塔板上维持适宜的高度,气液两相在每层塔板上呈错流且处于高效的接触状态,不会影响装置正常操作。但在日常生产运行中,因原料天然气携带气井化学剂、脱硫系统腐蚀产物,MDEA溶液自身降解产物等因素存在,导致溶液质量不断下降。当塔内产生致密的气泡且气泡相当稳定而不迅速破裂时,胺液就会趋于发泡[2-4]。

在以往的认知中,溶液发泡是装置运行异常的一个标志。而本文以西南油气田某200×104m3/d高含硫净化厂为例,将对MDEA溶液发泡与产品气质量关系,以及如何利用溶液发泡进行探讨。

1 MDEA溶液轻微发泡对产品气CO2含量的影响

1.1 影响情况

笔者收集了该净化厂正常生产运行期间的有关生产数据及趋势记录,分别见表1和图1。

图1 产品气CO2含量下降趋势图

从表1和图1可知:在气质气量较为稳定、贫液入塔层数一定及溶液循环量不变等情况下,随着装置运行,产品气质量会呈现较为规律的变化,即CO2含量逐渐降低(其中产品气H2S含量略有上涨趋势,但不明显)。

1.2 影响分析

初步分析判断该现象系MDEA溶液发泡所致:由于溶液发泡且持续,泡沫高度增加,进而延长了原料天然气与MDEA溶液的接触反应时间,致使CO2吸收量增加,产品气中CO2含量下降[5]。

1.2.1 分析验证

为验证此现象,采取向系统适量加入阻泡剂。通过对比4次加入阻泡剂后产品气CO2含量变化趋势发现:其中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如在图2至图5中分别罗列2020年4月24日、6月6日、6月23日、7月4日加入阻泡剂后,产品气CO2含量、吸收塔差压等参数的趋势图。

图2 2020年4月24日加入阻泡剂后产品气质量变化趋势图

图3 2020年6月6日加入阻泡剂后产品气质量变化趋势图

图4 2020年6月23日加入阻泡剂后产品气质量变化趋势图

图5 2020年7月4日加入阻泡剂后产品气质量变化趋势图

从图2至图5可以看出:在向系统加入阻泡剂后,产品气质量变化较为明显,特别是CO2含量呈现较为明显的趋势——先快速上涨,再下降;然后再相对缓慢上涨,然后再缓慢下降。

1.2.2 趋势分析

下面以产品气CO2含量变化为基准,对各段变化趋势分析:

(1)产品气CO2含量首次出现上涨

在加入阻泡剂后,由于吸收塔塔盘上溶液泡沫破裂,原料气与溶液接触时间降低,进而引起产品气质量变化,其中CO2含量呈现快速上涨,H2S含量呈现快速下降。

即产品气H2S、CO2含量趋于反比例关系,其原因是:在一定的溶液组成、温度和H2S、CO2分压下,H2S、CO2与溶液之间有一定的酸气平衡溶解度。当吸收H2S多时,CO2吸收量便会减少[4]。

(2)产品气CO2含量首次出现下降

阻泡器内阻泡剂投加完毕后,系统内未掺和阻泡剂的其他溶液进入吸收塔(受阻泡剂消泡的溶液还未完成循环),在塔盘上再次出现发泡,从而导致产品气CO2含量出现下降。

(3)产品气CO2含量再次出现上涨

受阻泡剂消泡的溶液,完成再生、循环,再次进入吸收塔。

(4)产品气CO2含量再次出现下降

受阻泡剂消泡的溶液混合均匀,但在运行过程中,阻泡剂作用逐渐下降或丧失,溶液再次呈现缓慢发泡趋势。

通过分析产品气CO2含量变化趋势时间间隔发现:产品气CO2含量两次上涨时间起点较为接近(约30min),按照溶液系统120m3进行计算(开产时系统加入量),30min内理论上不能完成溶液系统的一个完整循环,但是溶液系统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其在循环过程中,也在进行相互混合,从而缩短了受阻泡剂影响或混有阻泡剂的溶液循环至吸收塔的时间。

另外,按照溶液系统120m3保有量,在每次的循环量情况下,完成一个循环分别需要47min30s、51min48s、49min12s、54min24s,这与产品气CO2含量首次上涨至再次上涨至最高值的时间间隔较为接近。

虽然上述四次加入阻泡剂后,产品气CO2含量呈现相近趋势,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产品气CO2含量变化趋势时间间隔见表2。

表2 产品气CO2含量变化趋势时间间隔表

由表2可知:

(1)2020年4月24日,在产品气CO2含量第二次上涨至最高值后,立即呈现下降趋势,其原因是产品气CO2含量超高,为快速降低该值,对贫液入塔层数进行了倒换,由18层提高至22层。

(2)产品气CO2含量首次上涨至最高值时间不一致,这跟阻泡剂注入系统的量以及溶液循环量存在一定关系。

(3)4次加入阻泡剂,产品气CO2含量趋势总体较为接近,但在其中存在细微不一致,其原因可能是溶液在塔盘上反应存在差异(化学反应存在偶然性)。

分析认为:通过向系统加入阻泡剂现象,可基本认定造成产品气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溶液发泡。

2 MDEA溶液轻微发泡现象利用

2.1 节能降耗

在原料气气质气量、循环量不变情况下,MDEA溶液发泡,可使溶液更多地吸收原料天然气中CO2,那么我们是否可利用此现象呢?

笔者通过数据发现:在溶液发泡、产品气CO2含量降低后,通过调整溶液循环量,一方面可提升产品气中CO2含量,保障外输产品气量,降低装置系统脱损;另一方面也能降低循环泵功率、重沸器蒸汽耗量、贫液空冷器及水冷器负荷,达到节能降耗之目的。

表3 溶液发泡时调整参数后主要能耗对比表

但受制于溶液酸气负荷的影响,降低循环量后,酸气负荷呈现上涨,因此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后续需采取调整贫液入塔层数方式,来维持酸气负荷在可接受范围内,一般为小于0.6mol/mol[6]。

2.2 溶液发泡程度依据

因溶液发泡引起系统拦液是胺法脱硫装置发生频次较高、影响较大的工艺难题,若处理不及时或不合理则易造成产品气不合格、胺液损失、装置被迫停产等问题。根据以往经验,可通过分析吸收塔差压、闪蒸塔差压、闪蒸气流量、产品气中H2S含量等现象来分析判断发泡程度[5,7]。

但在实际过程中,笔者发现通过监测产品气CO2含量、吸收塔液位变化趋势,更能提前、准确分析判断溶液发泡程度。

该净化厂脱硫单元吸收塔液位监控设置有浮筒液位计和差压液位计,一般情况下采取以浮筒液位计为准对液位进行控制(吸收塔浮筒液位计相较于差压液位计控制范围更小,其主要目的是为达到精确控制)。通过历次溶液发泡情况分析发现:当溶液出现发泡时,差压液位计显示液位会逐渐下降;当降低至65%后(正常情况下,差压液位计显示值为75%),发泡现象便逐渐恶化,若不加入阻泡剂,吸收塔液位调节阀开度将出现较大波动,进而引起液位波动,造成进入后续再生塔的富液流量出现不稳定,酸气流量波动,导致硫磺回收单元配风困难,尾气SO2排放量增大[5]。

3 结语

通过该净化厂净化装置运行情况收集发现:MDEA溶液在实际生产运行过程中,其周期性发泡是不可避免的,但可研究在产品气质量以及溶液酸气负荷可控情况下,如何高效利用该现象,从而达到净化装置节能降耗的目的。与此同时,通过收集分析装置运行参数,使溶液系统发泡现象一直处于可控状态,从而确保装置正常运行,更显得尤为关键。

对此笔者建议在后续天然气净化厂建设中,可统筹考虑设计贫液及富液过滤系统,同时将活性炭过滤系统由体积庞大的活性炭过滤器优化为滤芯式,以便工厂可较为主动地控制溶液系统中的杂质量,从而使溶液系统发泡处于可控状态,最终达到高效利用发泡现象之目的。

猜你喜欢
泡剂液位计差压
基于双差压的脉动流测量方法仿真研究
计测技术(2021年2期)2021-07-22 09:17:28
中药袋泡剂的浸泡效果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浅谈差压变送器的校验在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01-08 23:16:18
气液分离罐液位计接管泄漏分析
电容式蓄电池液位计设计
雷达液位计在伊拉克南部油田的应用实践
基于计算机自动控制及PLC技术的差压铸造过程自动化控制设计
电子测试(2018年11期)2018-06-26 05:56:28
中药袋泡剂浸泡效果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食管疾病(2015年1期)2015-04-02 20:39:31
伸筋草袋泡剂的制备方法研究
清咽Ⅰ号袋泡剂联合西药雾化吸入治疗慢性咽炎100例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