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更是学生升华个人思想、展现自己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而阅读是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方式,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打破阅读与习作之间的界限,强化学生的阅读积累,促使学生习作水平得以提高。本文基于笔者教学经验,就小学中高年级习作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提出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习作教学;阅读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30-0192-02
习作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世界和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更是学生借助文字表达自我、与他人交流的过程。阅读与习作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语文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越来越重视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作用。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从阅读教学出发,寻找阅读与习作之间的“关联之处”,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活动积累丰富的素材,以拓宽学生的习作视野与思路,令学生创作出立意新颖、创意十足的作文[1]。
一、立足阅读材料,积累习作材料
最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积累语言材料和习作素材,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多读书多积累,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的应用规则。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习作能力差的原因之一是词汇匮乏,同时不能够利用现有的语言材料建构自己的写作资源库,导致学生呈现出来的文章平淡无常,读之如同嚼蜡。为转变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利用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此阶段是学生“内化”语文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将自己“内化”的语文知识进行“外放”,促使学生在“一吸一放”的过程中感悟语言运用规律,领悟文化内涵,进而创作出独具个性的作品,在文章中展现出自己的风采[2]。
如在教学《丁香结》一课时,这篇是当代作家宗璞的一篇文章,文章运用的语言不仅形象、生动,还带着独特的抒情韵味。如句子:“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装,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总体来讲,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丁香花的样貌,其中的“探出”“窥着”两个词都是用来描写人的动作的,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伸出宅院外墙的丁香花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情态;“银装”则点出了丁香花洁白无瑕的色彩;“星星般”一词将枝头的小花比作星星,更是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点;“缀满”一词说明丁香花数量多,充满旺盛的生命力,令人振奋!语言层层推进,给人以清新、明晰之感。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除此之外,笔者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其同时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描述一些身边常见的植物,如有位学生描写:“窗外的柏树挺着胸膛,像一个个战士一样笔直地站成一排”。由阅读积累到课堂写作小练笔,学生有意识地在阅读中收集各种信息,丰富认知与积累,同时锻炼写作能力。学生谨慎用词,保证创作的文章中的用词更加准确、文雅,情感更为饱满、丰富,句与句之间更具逻辑性。
二、亲近阅读文本,进行文章批注
对阅读文本进行批注是增强学生阅读体会、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可以根据阅读文本进行朗读与思考,并将自己对文中某一句话或某段话的理解记录下来,完成“学而思”的过程。记录的感悟也需要学生遣词造句,因而,教师可以利用批注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学习意识,教师要做的是在阅读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批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其主动将自己的阅读理解批注出来,促使学生的阅读思想有所提高。
如在教学《麻雀》一课时,笔者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活动,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印象最深的语句进行批注。笔者作为引导者,在旁观察学生的批注情况,并做相应的评价与总结。通过观察发现,多数学生对文章中描写老麻雀飞下来保护小麻雀的句子颇有感触,即“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笔者印象最深的是班级中一位学生的批注:“通过阅读这几句话,我看到了老麻雀的毅然决然的身影,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尖叫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它身躯娇小,却也毅然决然地掩护着小麻雀。母爱,这是存在于老麻雀身上令人钦佩的伟大情感,也正是这种‘强大的力量驱使老麻雀不顾危险,铤而走险飞落在凶恶的猎狗面前,誓与猎狗进行殊死的较量,掩护和拯救自己的幼儿。母爱,是多么的无私和伟大啊!”简单的话语,将老麻雀的母爱剖析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自主批注活动,既是对阅读效果的一次检验,也是升华学生阅读情感的过程,这样的读写结合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3]。
三、以阅读为基点,开展扩写练习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仿写能力也有所提升,为让学生的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帮助学生在阅读当中寻找写作契机,培养学生良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阅读为基点,引导学生进行扩写练习。阅读中的扩写活动可以说是一种另类的材料作文,它可以将一段话、一篇较短的文章扩展生成篇幅较长、内容丰满且生动形象的文章。这需要学生运用极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文章内容更加饱满,情节跌宕起伏。值得注意的是,任何的扩写活动都需要忠于原作,保留文章中心之意,对文章情节进行合情合理的扩充,且合乎原文逻辑,其中的人称与主题不变,人物性格也需要做到前后统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借助相应的手段开展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开展扩写活動,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如在教学《猎人海力布》一课时,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海力布舍弃生命拯救乡亲们的感人故事。为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在教学中,笔者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利用朗读与情节演绎的手段激发学生情感,让其充分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故事的结局是海力布将听到的可怕消息告诉乡亲们,乡亲们得救了,而他却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海力布舍己救人的壯举在学生心里形成巨大冲击,以至于学生在文章的结尾处无法自拔。笔者则“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行扩写活动,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写乡亲们眼见海力布变成石头之后发生的心理活动,以此慰藉学生“受伤”的心灵。简单的扩写活动,却激发了学生无限的创作欲,刺激学生主动运用自己的想象力续写接下来的故事,将人们的愧疚之心、愧疚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立足阅读内容,开展课外训练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充分利用45分钟的课堂时间,还需要教师将视野拓展到课堂之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的习作能力、水平和实际的发展需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进行课外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开展写作活动的意识,促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如在教学完《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些阅读文本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了课外写作训练,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笔者要求学生课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写一篇有关亲情的文章,可以是温馨暖情式的文章,也可是严肃中尽透深情的文章,也可以是轻松愉快、幽默十足的文章,令学生细细品味生活中自己与家人之间温暖而又伟大的爱。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强化学生的阅读积累,让学生借助阅读积累丰富的习作材料,为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做足准备。同时,学生思想在习作中也能得到升华,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更上一层楼,助力学生今后可以在语文的世界中自由“漫步”。
【参考文献】
[1]王中会.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作文写作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4).
[2]胡华英.关于小学语文高段习作教学策略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0(1).
[3]蒋爱芳.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提高中段学生作文的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8(8).
【作者简介】
郑超云(1987~),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