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大管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韦伯《F大调大管协奏曲》作品结构与演奏

2021-12-14 03:02:00
黄河之声 2021年16期
关键词:呈示部吐音谱例

杨 玲

引 言

卡尔、马里亚、冯、韦伯是德国杰出的作曲家,浪漫乐派的创始人,在他的作品中歌剧序曲与剧情的关系、主导动机的应用、标题音乐的写作等方面的创新,对后来作曲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F大调大管协奏曲》是韦伯为当时慕尼黑宫廷管弦乐团一位优秀的大管演奏家所作。作品创作于1811年11月14日,完稿于1811年11月27日,并于1812年2月28日慕尼黑霍夫剧院首演,取得巨大成功。在这首大管协奏曲中,同样延续了他的创作手法,具有鲜明的音乐性格与戏剧性色彩。笔者选择了韦伯的《F大调大管协奏曲》为例,对作品的结构曲式及演奏技巧进行分析,并对如何运用大管的演奏技巧来诠释音乐中不同的音乐性格进行阐释。

一、作品结构

第一乐章为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F大调。第一呈示部(1-38小节):由乐队简要呈示各个部分的主题。第二呈示部(39-139小节):由独奏巴松声部进一步对各个主题进行呈示,与第一呈示部相比,第二呈示部在内容上扩充了许多。第二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题(39-62小节)由独奏巴松声部演奏,由之前的平行二句体乐段扩充为二重复乐段。第二呈示部副部(87-118小节)由两个主题构成,第一副部主题(87-103小节)是由第一呈示部的副部主题扩充而来,与主部主题的情况一样,从原来的对比二句体乐段扩大为二重复乐段。第二副部主题(103-118小节)主要是进一步展示独奏巴松的演奏技术。第二呈示部与第一呈示部相比增加了结束部(119-139小节)。

展开部(140-179小节):展开部由传统的“引入-发展-再现前准备”三个部分组成。独奏巴松声部在第二个部分演奏三连音节奏的华彩性乐句,更加充分地展示巴松的演奏技术。第三个部分(170-179)是一个新的主题,具有插部的性质。再现部(180-257小节):与第二呈示部比较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缩减的再现部。主部主题的再现、再现部连接部(196-206)与第二呈示部相比有着较大的变动,副部的再现(207-257小节)与第二呈示部的副部完全一致,在最后的终止式上有些许扩充,增强终止感,这样就代替的结束部的功能。

第二乐章为慢板乐章,降B大调,结构为带再现的自由曲式,一共有四段,并且具有引子与尾声。音乐缓慢而庄重,具有萨拉班德风格,其中的附点节奏是本乐章的重要音乐材料。在最后的部分还插入了大管独奏声部的华彩段,这使得整个乐章在结构上更加具有一种“散化”的自由。

第三乐章为回旋曲式,F大调。叠部I(1-36小节)为单三部曲式,音乐具有诙谐幽默的性格。在进入第一个插部之前,有一个乐队的连接(37-44小节),将调性转入属调C大调,之后的插部I由C大调开始。插部I(45-132小节)的结构比较庞大,由三个段落构成。叠部II(125-160小节)与叠部I不同的是它并不是一个单三部曲式,而是缩减为一个二重复乐段。插部II(161-236小节)为大型的二重复乐段。反复的大跳音程使得主题具有谐谑风格。叠部III(237-274小节)与叠部II同样为二重复乐段结构。

二、演奏分析

(一)音色处理

1、哨片的选择

哨片是每个巴松演奏者演奏作品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作品的创作时期,风格的特质以及作品中所涉及的技术难点的多样性,都对哨片的选择有不同的需求。哨片的选择,对于作品演奏的最终呈现会有着很大的影响,关乎着演奏者的技巧、音色、气息等多方面的展现。这首《F大调大管协奏曲》是浪漫主义时期大管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涵盖了许多大管的演奏技巧,如大跨度音域的连接,长线条旋律乐句的歌唱性,以及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吐音演奏等等,因此准确的哨片选择就尤为重要了。在演奏这首作品时,哨片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这些音乐表现的特征,既要有灵敏的吐音反应,但哨片的厚度又不能过薄、声音过亮,要兼顾声音的古典性与歌唱性。

2、声音的色彩变化

声音的色彩变化是每个演奏者演奏每首作品都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其往往对作品风格、人物的刻画具有极大的影响。以《F大调大管协奏曲》为例,作品中延续了作曲家典型丰富的歌剧戏剧性、人物形象性。作品中时而展现神气雄壮、铿锵的男性之美,高唱着宏伟的进行曲,时而舒展柔美、温婉典雅的女性之美,旋律迂回曲折。在作品的第三乐章中更是充满了强烈的戏剧色彩,幽默诙谐,灵动俏皮。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充分把握好不同乐段的音乐特点,给予对应的音色表达。乐曲第一乐章中,最开始片段的附点节奏演奏时(谱例1),演奏者需要给予宽广有力的声音来展现男性人物特点。演奏者在演奏时充分的呼吸及腹部很好的支撑,嘴唇放松,口腔适度打开,使大量的气息可以顺畅的通过。演奏出的音色应厚实饱满,带有一定的明亮性和穿透力。然而在第88小节(谱例2),旋律温婉典雅,流畅优美加之俏丽的装饰音修饰,充分展示了不同于之前的女性特质,在演奏该乐段时,更适合运用柔美含蓄的音色表达。演奏者需要有好的呼吸与腹部支撑,不过需要对气息加以控制,风速不能过快,乐句发音很重要,音头演奏时吐舌不能太重,舌头动作不能太大,与气息配合稍稍碰到哨片下方一点即可,装饰音演奏时手指按键动作不能过大,否则会影响音色的连贯性,需要轻盈灵巧。

谱例1:第一乐章 第41-45小节

谱例2:第一乐章 第88小节

3、腹颤音的运用

“腹颤音”是利用腹肌扩张与收缩的联合运动(即腹部的弹力),造成气流的疏密交替(强弱交替),使之产生迅速而有规律的波动。这种用均匀波动的气流激发哨片形成的颤音,类似弦乐器揉弦般的波浪音,其波幅大,音韵委婉,风格浓郁。腹颤音可以美化音色但不可以随意运用,颤速的频率幅度往往与乐句音乐性格的特点相呼应,因此颤音的使用应遵循该乐句的情感表述,不能随意添加。如:第二乐章中的开头段落,在这个乐段中作曲家营造了一个安静悠远,像是回忆诉说的一个音乐意境。开头的第一个长音可以运用颤音使之更加优美婉转,但是结合意境考虑颤速不宜过快,应先注意音头的轻柔及音色音准的稳定性后,再逐渐增加颤音。又如:乐曲第一乐章中的表达男性坚定有力的附点节奏律动时,尽量不要使用颤音。

(二)吐音与运指

吐音是大管演奏的难点之一。不同的作品,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音区,对吐音的音质、音量的要求也不相同,这就需要适当改变口腔形状、口腔张力以及舌移离哨片时的速度、气息的强弱控制来获得。例如:在该作品第一乐章中,有大篇幅展现大管演奏技巧音阶式的连续十六分音符的吐音演奏,这时需要演奏者演奏出短促灵巧准确的跳音,使音乐充满坚定热烈的音乐性格。演奏者需要放松舌头,运用舌头的上中部而不是舌尖。舌头上中部阻放气流快慢、冲击力量大小是决定吐音长与短、快与慢、强与弱的关键。与此同时需要腹部有良好的气息支撑,并于舌头有合理的配合运用,根据音区不同来调整气流的速度,如演奏到低音区时,低音的音头反应偏迟缓,应打开口腔加大气流速度。另外手指与吐音的配合也是准确表达好此吐音乐段时的重要环节,要求演奏者手指动作轻巧、灵敏,节奏准确、均匀流畅,注意与舌头气息之间的完美配合。又如:第三乐章第45-51小节中(谱例3),出现了带连线的四分音符跳音,在演奏此处吐音时,不能演奏的过短,注意音乐里乐句的走向,按照乐句分配演奏出带有弹性、略长较为连续的吐音。演奏者应对气息有很好的控制力,适当打开口腔使声音饱满圆润,根据节奏律动,肚子可向外扩张用力将气息推出,使吐音更具有弹性。

谱例3:第三乐章 第45-51小节

(三)气息的运用

1、大跨度音域的吹奏

大管为C调乐器,可演奏的音域非常宽广,可由大字一组的降B音延伸到小字二组的e音,现代作品中甚至出现了小字二组g音的演奏。在大管不同的音区中,有着不同的声音展现具有较强的音乐表现力,因此演奏好大跨度的旋律,对更好地表现音乐中的对比,张力,戏剧性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大跨度音域的演奏对大管吹奏来说不是件易事,大管较其他木管乐器来说,乐器本身更为厚重,气息的储备显得更为重要。

在这个快板乐章中,乐曲进行较快高低音的频繁转换,需要演奏者对不同音区的音要有足够的判断力。气息的运用,气速的快慢,嘴唇口腔的调整都会有所不同。在演奏低音区的音时,嘴唇适当放松,口腔打开给予足够的空间,腹部气息饱满气速不要过快。演奏高音时,口腔不需要过多的打开,腹部气息饱满气速相应地加快,使声音更具有穿透性。在快板乐章中,二者转换时要有提前的准备,需要演奏者多次地练习来决定调整嘴形气息气速,使作品演奏更加准确有把握性。

在这首作品的慢板乐章中,出现的高音到低音连线的演奏(谱例4),对于演奏者来说是一个难点。不仅需要演奏者准确演奏出这两个音的连续性,同时需要对音色音量有控制力,不能出现不统一,甚至到低音时不发音的情况。演奏这两个音的时候,低音C应作为关注的重点,提前准备好气息的气速与气量,吹奏低音时嘴唇放松,口腔打开给气速一个缓冲,腹部始终给予较好的支撑。

谱例4:第二乐章 第21小节

2、高音的吹奏

在韦伯这部作品第一乐章里,出现了两次极高音区的演奏,例如:第113、232小节,都是在曲目中极具强烈性格展现的片段,高音的良好展现对作品的诠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音区的演奏不仅要将作品中的高音按照节奏吹奏出来,更重要的是如何将高音区的音色演奏得更为动听宽广。需要演奏者给予足够的有针对性的练习。良好的气息储备和腹部支撑是演奏好高音的必备条件,可以通过同音八度的连接,分解和弦的连接,来逐渐找到要演奏的音区所需要的气息、气速、嘴形等等的调整。另外,哨片厚度不同会带来发音震动的不同,演奏者根据自身对声音的喜好来选择哨片的使用,但要做到对哨片性能的充分了解与把握。这也是演奏好高音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节奏律动与旋律乐句的展现

1、附点节奏的律动

作品中附点节奏是第一乐章里最具特点也多处使用的,但不同乐段里的附点节奏律动的演奏又不一样。乐曲开头的附点节奏坚定有力,像进行曲,乐曲中多次出现(谱例5)。这样的附点律动需要演奏者有很好的气息力量的支撑,口腔需要打开给予更多的气息流量与流速的通过,从而让声音更饱满更具有坚定有力的节奏律动感。而在连接部的附点节奏律动又变成了温柔的诉说(谱例6),好像有话想说但欲言又止。此时我们的附点演奏就不能像开头一样,不能有较重的音头。连贯乐句的演奏,需要我们的舌头轻吐哨片,气息的流量不变,流速要减缓。

谱例5:第一乐章 第41-45小节

谱例6:第一乐章 第67-71小节

2、两种不同听觉感受的十六分音符音型

快速的16分音符跑动与音乐之间的紧密性联系起来,并不是所有的16分音符演奏都是一样的。要顺着音乐的性格而改变演奏的方式,在下面的这个谱例中,出现了吐音的16分音符与连线的16分音符(谱例7),这两种演奏的方式和听觉感受感就有很大的区别,像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对话。吐音时更为有力量,弹性跳跃,连线时温柔连贯具有歌唱性。二者呈现对比对话的性格特点。

谱例7:第一乐章 第103-107小节

3、旋律乐句的结构

旋律乐句的划分对于作品的呈现、作品风格、作曲家乐思的展现起着极为重要作用,是演奏者在乐谱呈现后的二度创作。例如在第一乐章第207-215小节,时常有演奏者会演奏出每两小节一个小乐句,这样听起来过于细碎。其实可以把它划分为前四小节与后四小节对话式的两个小乐句更为流畅宽广。需要演奏者演奏时,吸气的划分划在四小节之后的空拍处,第二小节中的二分音符不要演奏的过短而要将时值演奏完全。

在第三乐章中第202-210小节,这个乐句是作品中彰显诙谐、幽默性的典型,重音在反拍上,给人重力失衡的感觉来制造幽默滑稽性。有的演奏者会因为重音,而把乐句演奏成一组两个八分音符的连接,其实是四组两个八分音符的连续运行,并以四小节为上半句,另四小节为下半句的长句子。

结 语

本文中不仅对作曲家的作品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自身的演奏体会,对作品中的演奏技巧做出阐述。这部作品是大管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涵盖了大管演奏中的诸多演奏技巧。作品音乐性格鲜明,旋律优美动听,极具歌唱性并有强烈的戏剧性对比,需要演奏者有夯实的基本功以及敏感的音乐感悟力。用音乐来描绘场景、画面是艺术家常见的艺术创作手法,作曲家首先对自然、人类活动有所感悟,捕捉到具体的特征特性,用音乐语言把它描绘出来,这使得音乐不再是停留在乐谱上的音符,而是被赋予了艺术生命,这是音乐艺术非常重要的特点。演奏者作为音乐作品的传递,需要打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增加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文化底蕴,能够赋予音符以具体的音乐形象,最终用娴熟的演奏技巧来实现和展示音乐内涵。这样的演奏才是具有音乐表演才能,使音乐作品生动鲜明地展现给听众。■

猜你喜欢
呈示部吐音谱例
“传术音乐”吉他教学(五)
乐器(2024年4期)2024-05-11 06:21:11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吐音在长号演奏中的运用分析
艺术品鉴(2021年30期)2021-12-01 16:14:44
浅谈小号吐音的吹奏技巧
黄河之声(2020年23期)2020-12-07 07:30:12
浅析奏鸣曲式的戏剧性
戏剧之家(2020年12期)2020-06-01 18:44:22
传承与引领
北方音乐(2019年24期)2019-02-10 03:55:56
笙的吐音演奏技巧研究
北方音乐(2018年5期)2018-05-14 08:59:18
萨克斯演奏中吐音技巧的应用
黄河之声(2018年18期)2018-01-26 11:38:02
武侠意境交响化:阿镗《神雕侠侣交响乐》本体论
艺术探索(2017年2期)2017-04-10 08:04:06
贝多芬钢琴奏鸣套曲中奏鸣曲式呈示部中连接部的特点
戏剧之家(2015年16期)2015-09-12 19: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