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安排部署,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省委宣传部组织“四川民族地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课题组,赴甘孜州理塘县、雅江县、康定市和凉山州喜德县开展实地调研。在摸清摸准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对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本看法和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党中央、省委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精神,课题组提出做好观念衔接、规划衔接、产业衔接、政策衔接和人才衔接等“五个衔接”,推动我省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深刻认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做好观念衔接。要充分认识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过渡期,那种急于全面进入乡村振兴阶段的理解是不正确的。巩固拓展脱贫成果阶段与脱贫攻坚阶段相比,在贫困治理的目标任务、重点、对象、方式、手段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目标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而不是绝对贫困,重点是防止返贫而不是贫困人口的脱贫,对象是已脱贫户、贫困边缘户、低收入户而不仅仅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方式上要更加注重内生动力的形成,手段上主要采取常态化扶贫而不是超常规扶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相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具有局部性、暂时性、过渡性,乡村振兴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脱贫攻坚成果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基础和体制机制经验,乡村振兴则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根本路径。因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一个过渡期,不能完全等同于此前的精准扶贫,必然要逐步融入乡村振兴建设中。当前,需要在民族地区大力宣传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充分认识和理解他们的特点,进一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观念衔接。
梳理脱贫攻坚的成就与不足,做好规划衔接。科学规划的前提是必须摸清摸准家底,因此必须梳理脱贫攻坚取得的具体成果,总结精准扶贫初期存在的不足,实事求是地做好全面评估,为乡村振兴的规划先行打下扎实基础。在调研中,基层干部纷纷表示乡村振兴必须规划先行,为乡村振兴提供具体指导。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精准对接脱贫攻坚成果,统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大项目,要增强政策的延续性和扩展性,该调整的要调整,该优化的要优化,既使原有的扶贫政策保持不变,支持力度不减,又能够与乡村振兴的政策有效衔接。深化完善激活农村“人、地、钱”要素的政策措施,制定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四个优先”专项政策,均衡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具体的指导方案。
因地制宜找准着力点,做好产业衔接。要坚持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及主导产业。在保护当地生态的基础上,延长农牧业产业链、价值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特别要将产业兴旺与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根据当地优势发掘适宜的新产业新业态,做好产业规划,形成“一村一品”的品牌效应,借助特色产业形成完备产业链,进而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要提高产业对群众的带动性。应按照产业振兴的要求,在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扶持力度,创新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因地制宜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进而延伸产业链条,有效提高产业扶贫的质量和效益。要加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力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项目制定优惠政策,在用地、税收、信贷及用电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为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要不断总结营销经验,拓宽销售渠道,可以采取“飞地”模式、利用闲置资產引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多种方式,激活资产存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做好政策衔接。要建立乡村振兴的协调机制。通过建立健全责任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等在内的制度体系,建立防范返贫和新生贫困、解决次生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巩固脱贫成果长效工作机制,丰富和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建议尽早明确由县扶贫移民局承担乡村振兴的协调工作,建立类似脱贫攻坚的指挥协调体系,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组织体系衔接。要建立主要帮扶政策的稳定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公益岗位”“以工代赈”等行之有效的脱贫政策,在五年过渡期保持基本稳定并持续优化,坚决避免“政策悬崖”问题的出现。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识别易返贫致贫人口,有针对性地开展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工作,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要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机制。彝族地区的安置点多而且规模大,要特别在拓宽就业门路、方便生产、职业培训、提高安置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方面下功夫,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要建立分类施策的政策机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群体采取差别化的办法,对脱贫攻坚的特惠性政策实行分类处置,促使其向常规性、普惠性、长期性政策转变。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做好人才衔接。要调整派驻干部政策。脱贫攻坚的派驻干部不轻易撤走,但可以精简,将驻村干部整合为驻乡干部。继续增派懂农业、懂农村的专业人才,除了在一线工作外,更多的精力转向为民族地区培养本土人才。要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特别是经营能手)的培育,不断壮大队伍、提升水平,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对学校、医院的建设重点从硬件转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继续扩大对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尝试建立专业医生的免费培养制度。加大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农村人才培训资源和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分期分批从乡村中选拔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加强农居设计、文化旅游、电商经营、民宿服务等新业态新技能培训,打造新型乡土专业人才队伍。要增强农民主体意识。着力避免“政府干、群众看”的局面,做好教育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着力营造大家决策、大家出力、大家维护的局面。切实增强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责任意识,提升乡村振兴内驱力,特别要提升脱贫人口“自主振兴”的能力,实现从“被动扶”到“主动兴”的转变。(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民族地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课题组)(责编/王兆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