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新都区委社治委
臭气熏天的污水河变身清澈见底的景观小溪,垃圾成堆的荒废菜地成为诗情画意的文化长廊,车辆乱停乱放的小区空地被改建为健身广场……初冬时节,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街道廖家湾社区杨柳苑小区成了当地居民的“打卡乐园”。
而仅仅几年前,这个失地农民集中安置小区还因脏乱差远近“闻名”。谈及今昔变化,杨柳苑居民喜滋滋地说:“党员居民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助力小区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家园自治的好路子。”
做好自我管理,党员“挑大梁”
楊柳苑小区是廖家湾社区的一个农民集中安置小区,建筑面积为10.83万平方米,入住村民共有878户。“小区从2012年起开始安置失地农民,至2014年安置完毕。刚搬进来那会儿,好多居民在绿地内种菜、喂鸡鸭,有的人甚至在安置房内养猪。”杨柳苑小区栋楼长梁润全回忆。
其实,烦心事远不止这些:车辆乱停、电线乱搭、垃圾乱扔,小区不光环境差,居民卫生习惯也欠佳,最糟糕的是治安差,三天两头就发生失窃案。“以前单家独户住乡坝都没见过这么多小偷,现在进了城却三天两头遭偷盗。”生活质量不升反降,居民纷纷责怪物业公司只拿钱不干活。
“政府补贴的费用只够付清洁工和门卫的工资,要享受优质服务,得提高收费标准。”物业公司也叫苦,“公司不可能亏本干活呀。”4年时间换了3家物业公司,效果却每况愈下,用居民的话说,简直是“麻袋换草袋——一代不如一代”。
在斑竹园街道,人员流动性较大,房屋是比较容易出租的,但杨柳苑小区的出租房却少有人问津,即使出租也比周边小区价格低不少。大多数居民都靠闲置房出租补贴家用,如此情况,居民们心急如焚。街道社区干部也急:“小区治理不好,导致当地居民切身利益受损,这个问题解决不好要出大问题!”
“政府每年给杨柳苑小区70万元的物业补贴,却落得失地农民不满意,物业公司喊亏本,街道社区遭埋怨的‘三输结局,何不另辟蹊径?”斑竹园街道顺应民意将安置小区的管理权下放到各村(社区),通过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系统解决小区治理难题。
随即,廖家湾社区成立杨柳苑小区管理委员会,针对小区乱象进行治理。“第一步就是成立党组织,把人心凝聚起来!”时任廖家湾社区党委书记的叶育明清楚,农村党员有较高的威望,老百姓有事会先找他们求助,要想搞好小区公共事务,必须发挥好党员居民的作用。
“在街道党工委指导和社区努力下,杨柳苑小区成立了党支部。”兼任小区党支部书记的叶育明说,针对农民集中居住小区是典型的“熟人社会”这一特点,小区党支部号召分布在不同楼栋的原队长、组长竞选小区楼栋长,按楼栋设立党小组,顺利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每个楼栋,并以楼栋为单元划分小区治理网格。
随着治理架构完善,小区党支部积极组织党员发挥作用,推行党员联系居民、楼栋长联系居民“双联”机制,及时了解反映社情民意;定期开展义务清扫、治安巡逻等志愿服务活动,逐个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建立议事协调、信息沟通、联系服务等制度,有效推动小区党支部与社区物业和业委会相互融合,实现小区“治理认同”。
很快,杨柳苑小区脏乱差的状况得到改善。“小区党员居民带头捡垃圾、调解纠纷、义务巡逻、当防疫志愿者,做了很多事情,改善了社区环境。”小区居民看在眼里,敬在心头。
“杨柳苑小区有52名党员,他们的作用发挥好了,小区的事办起来就顺畅。”廖家湾社区党委书记陈康俊说,“党员居民如果不挑大梁,光靠党支部这几个人,力量显然不足”。
紧盯民生痛点,凝聚居民心
从农村散居院落到安置小区集中居住,村民生活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党组织靠什么凝聚人心?“我们紧盯群众的痛点难点问题开展暖心服务,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员干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然就能团结群众凝聚人心。”叶育明一语中的。
杨柳苑小区结合智慧小区建设,增设了摄像头、安装了防爬网。有了“技防+物防+人防”三重防护网,小区近6年未发生一起盗窃案件。
治安好了,居民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杨柳苑小区党支部高度重视居民意见,在小区活动室打造“邻里中心”,推出读书看报、绘画写字等服务,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多元化需求。居民胡本福高兴地说:“每到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小区就开展包粽子、做月饼等活动,还定期举办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大家的凝聚力更强了。”
“小区许多双职工上班忙,一日三餐都是匆匆应付,大家很心疼这些年轻人。”今年5月,小区开设“邻里食坊”,平价供应水饺、鲜肉、蔬菜等。“双职工对此非常欢迎,每天的食材都早早订购一空。”忙着剁肉馅的谢先芳说,“邻里食坊”的5名工作人员中有3名是党员,力所能及为小区做点事,大家都很开心。
随着“颜值”大幅提升,生活环境日益舒适,杨柳苑小区已成为景美安居的幸福小区。目前,小区入住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租金每月比周边同类小区均价高200元至300元。
“靠近群众党建就有温度,融入民生党建就有质感,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关键是把民生小事办好,让群众听到看到更要得到治理红利。”新都区委书记许兴国说,新都区要树牢“党建引领、民生至上”治理理念,坚持做强社区、做优小区、做实系统、做活治理,全面提高城市的宜居度和市民的认可度,让居民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责编/蒋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