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蓉
摘 要:大布江拼布绣是流传于湖南郴州一带的民间刺绣工艺,形式多样的围嘴是最主要的品种。从造型形制来看,大布江拼布围嘴可以分为几何形、仿生形、重构形等,其中仿生形又有植物形、动物形之别。在艺术处理手法上,则结合轮廓造型和围嘴的装饰物象,通过对称、重复、异变等多元方法,呈现出不同的骨架结构。不同的大布江拼布围嘴形制脱胎于特定的文化空间,围嘴等拼布绣产品是当地民间为婴儿准备的出生礼,寄托了对婴幼儿健康成长的期盼,具有鲜明的数理文化特征,是民间社会对吉祥的心理追求。
关键词:大布江拼布绣;围嘴;造型形制;文化特征
大布江拼布绣是郴州永兴县以各色碎布拼贴、缝合为主要工艺的刺绣种类,具有浓郁湘南民间特色。其主要产品包括围嘴、被带片、荷包、肚兜、云肩、百纳被等,尤以形式多样的围嘴为其大宗。作为围系婴孩脖颈的生活必须品,围嘴具有隔离口水和食物残渍的基本卫生功能。从大布江拼布围嘴的拼绣数量上看,有单片、双片、多片三种,形成各不相同的外轮廓造型形制,又由對称、重复等形式法则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产品。拼布围嘴在保护衣服和祈愿婴孩平安、健康等美好祝愿的同时,还彰显了地域文化对工艺美术产品的内化过程,形成了具有独特客观价值的民间认知体系。
一、丰富的外轮廓造型形制
轮廓是物体外在的形体概貌特征,在不同维度的图形中,轮廓具有不同的意义,并由此围合成形态多样的造型形制。大布江拼布围嘴是平面二维的产品,有着显而易见的轮廓线,成为区分围嘴产品与外部空间明确的分界。在大布江拼布绣的生产实践中,需要在单元图形拼贴完成之后,最后组装完成产品制作,围嘴因为这种制作技艺产生了几何形、仿生形、重构形等外轮廓造型形制,丰富了围嘴的装饰特征。
作为一种原始、自发的装饰形制,几何形是出于便利之宜在日常佩戴使用中所衍生而出的造型。几何图形多为概括、干练的外形,同时具备了艺术性与设计感。大布江拼布围嘴的几何形轮廓包括半月形、椭圆形、正圆形等。半月形轮廓的围嘴纹样一般都装饰在中心部位,在边缘处进行花边装饰使轮廓形制更显精巧,杂色地拼补南瓜佛手纹单片围嘴就是较为明显的半月形围嘴,其装饰主题为南瓜与佛手,分别置于围嘴的左右两侧,颜色及形状对比明显,做工精巧,画面富有张力。两片半月形组成的围合式围嘴两两相对,整体构成椭圆形轮廓,椭圆形式感更为整体和强烈。杂色地拼补虎鱼纹双片围嘴整体外轮廓呈椭圆形,但两片围嘴上所饰的图案并不一致,老虎与鱼的姿态与围嘴的弯曲方向一致,一片的老虎尾高高扬起,虎身下压,呈跳跃之姿,另一片上鱼鳍满张,鱼尾摇摆,观之极富动感。正圆形轮廓有一片式、多瓣式圆形,图案纹样一般装饰纹样在圆形正中或靠近中心,视觉重点较为明显。一片式花边圆形轮廓也由正圆形轮廓变化而成,外侧轮廓饰有花边,更为丰富,画面凸显视觉中心。多瓣式圆形轮廓则较为常见,有四片、六片、八片等半月形组成,依据弧度的大小和弯曲程度,整体形成圆形轮廓。黑地拼补五彩蝴蝶纹五片围嘴便是由五片边缘为半个如意头纹的围嘴拼合而成,整体形成了较为标准的圆轮廓形,每片上饰形状相同、色彩相异的蝴蝶纹,图形连贯、色彩丰富,显得活泼而生动。几何形轮廓多以曲线为主,一则制作方便、实用性较强,能够起到保护儿童娇嫩皮肤的作用;二来其曲线和弧度彰显出围嘴简约、概括的的审美特性,再结合原生态的拼贴语言,产生了良好的装饰效果,制作及使用十分普遍。
仿生形源于人类对自然与生活中所存物象的模仿,多从自然界丰富的形态中汲取灵感,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模仿、概括进行增减创作,将自然事物的形态特征提取后转换成特定的造型语言,表达一种“形似”或“形同”的造型意愿,从而创造出充满艺术灵感的造型。常见的仿生图案有老虎形、蝴蝶形、桃子形、苹果形、石榴形、莲花形、南瓜形、伞形、花瓣形等。仿生形轮廓围嘴中的老虎形别具一格,多分为虎头形和全身虎形两类。单片围嘴以虎头造型居多,杂色地拼补虎头纹单片围嘴为了表现老虎的威风凛凛,两侧别有新意的用布面三角形添加了尖尖的虎爪造型,对称分布的老虎造型使围嘴立体生动起来,有如下山虎的神威,帮助孩童抵御外界入侵的邪灵。全身虎形多作为双片围嘴出现,虎头和前肢是前片,虎身、虎尾和后肢在后片,老虎反倒显得格外可爱,与男孩的虎头虎脑极为呼应。蝴蝶通“福”,因而仿生蝴蝶纹也较为常见,杂色地拼补蝴蝶纹双片围嘴上下即呈现出蝴蝶形制,蝴蝶的主翅以如意纹装饰,蝶身与蝶翅色彩区分明显,用色丰富大胆,饱和度高,具有画面冲击力。除动物纹外,植物纹的仿生形以桃子形最为常见,黑地拼补桃形刺绣折枝花卉纹双片围嘴就是十分明显的桃纹,一片上饰有含苞待放的桃花及花苞,另一片上为已然绽放的桃花,整体造型简洁,设色低调淡雅,桃花与桃子形的结合,饱含对孩童的祝福。仿生形围嘴兼备趣味性与审美性,其创作过程不仅蕴含着艺人的才智与灵感,亦暗含对孩童的美好祝愿。
人们怀着对事物的美好想象和期许,带着想象中的概念,去寻找现实中与之相关的元素,创作出丰富的重构形态。大布江拼布围嘴的重构形轮廓有如意形、云头形、龙形、凤形等。如意云头形是将如意纹、云纹进行共形的重构处理。龙形是将蛇身、猪头、鹿角、牛耳、羊须、鹰爪、鱼鳞重构在一起。杂色地拼补龙纹单片围嘴以龙为主题纹样,画面上的龙呈蛇身、鹿角、牛耳,又以莲蓬作为龙尾的装饰,腾云驾雾于期间,龙转首双目圆瞪,神采飞扬,孩童用品中饰龙,多带有望子成龙的期许,具有神圣、吉庆的意味。凤凰是综合了麟、鹿、蛇、鱼、龙、龟、燕、鸡等不同特征的综合重构形象。多色地拼补多彩凤鸟纹四片围嘴(图1)是典型的重构凤凰纹,整体轮廓为展翅飞翔的凤凰,四片分别由凤凰的头、两翼、尾组成,两边凤翅相对,羽毛呈流线状向两边扩散,长短形状变化不止,造型非常舒展。凤鸟的头呈桃子形,凤尾则是石榴形制,别出心裁的体现了多子多福的美好意境。凤纹覆盖了原本为四片的组织形式,对传统轮廓的异化更加明显,使得组织结构大胆新颖,凤凰一飞冲天的气势得到彰显。重构形蕴含着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是大布江拼布围嘴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二、多元的形制艺术特征
从根本上说,大布江拼布围嘴是在不同轮廓形制的基础上,通过剪、贴、绣等工艺完成图案素材加工处理的一种民间工艺,结合几何形、仿生形、重构形等外轮廓造型形制,各种图案、纹样得到充分表现,产生了丰富多才的图案骨架结构。对称、重复等基本法则多见于较为简约的大布江拼布围嘴,而一些繁复的围嘴产品上,还出现了综合各种形式法则特征的异变骨骼形式,它们与装饰于围嘴之上的相关纹样相互配合、巧妙结合,充分体现了装饰物象的基本特征,在固定的外轮廓中,创造了多元的装饰艺术造型。
对称法是围嘴形制中最常见的艺术处理手法,其组织原则包括轴对称和点对称两种。轴对称是指造型的外轮廓沿某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多运用在双片、四片、六片、八片等偶数多瓣式围嘴,图案对称式分布,上下或左右造型相同。蓝地拼补蝴蝶纹双片围嘴,整体轮廓为轴对称的蝴蝶纹,蝴蝶前翅轮廓用三个连续的半弧曲线丰富细节,后翅用祥云形状与前翅形成大小对比,巧妙的添加水滴形裝饰蝴蝶腹部避免形制过于散碎,影响围嘴实用功能。前后两片也采用了轴对称的装饰设计方法,前后完全一致,装饰效果极为强烈。点对称是指图形绕中心点旋转60°、120°、180°等不同角度,并与原来的图形重合,多在五片、七片等奇数多瓣式围嘴中运用。蓝地拼补刺绣人物纹七片围嘴呈现明显的点对称特征,每片围嘴均为人物纹样装饰,形态服饰各不相同,根据发型及头饰判断,其中三位儿童手持物也为玩赏所用的捕蝶网,其余四位成人手持书卷、宝瓶、扇子等物品,富有趣味。对称法作为围嘴中的常见处理手法,使围嘴具有规整且稳定的美感,而点对称则在规律中体现了变化,富含新意。
造型艺术的基本处理方法中,重复法是运用同一元素进行有规律的反复排列,通过节奏营造出画面的秩序化、规律化,使之具有统一、整齐的视觉韵律。韵律一般指诗歌或音乐的旋律节奏,在画面组织中,纹样有规律的动态起伏则会产生韵律感{1}。多瓣围嘴多以基本图形作为单元形、采用重复法营造韵律,一般是以中心为点进行发射形造型重复,单元形与单元形边缘通过直线或曲线相接;外轮廓整体呈旋转星形、伞形或花形等。单元形轮廓有半圆、半椭圆等规范等几何形,也有如意云纹、锁形、花瓣形等不规则形。黑地贴补如意纹五片围嘴主题纹样为如意云头,在处理时将五片单元形重复用旋转形骨架巧妙结合,贴补成内外两层,分别为花瓣形和旋转的五角花形,两层交接处用连续三角形重复装饰,形成极具韵律动感的造型。重复法造型的围嘴虽然每片的形制相同,但节奏感明显,加强了视觉上的冲击力,加之内外层分明,形成了流动的韵律。
大布江拼布围嘴的轮廓形制也随着纹样造型的变换而异化,这种异化是在固有特征上的创新,是在典型形态基础上突破限制加以保护,其表达更自由。{2}民间绣娘根据围嘴主题将各元素进行变形处理,通过对相互元素之间的巧妙分割、组合和穿插,使围嘴形制发生形迁和异变;造型塑造不同以往的形制和规范,外轮廓的形状大小跟随纹样变化而变化,是创造性的表现。蓝地拼补虎纹双片围嘴(图2)展开式的老虎围嘴造型生动,虎头、虎身分布于前片和后片两个部分,完整展示了老虎的威猛造型。后片的虎尾与虎背形成一体别出心裁,异变之后的树叶造型恰好打破围嘴外形,结合大小不一的云朵造型,从细节处衬托了前后的对比。素色地贴补寿字纹双片围嘴为双面异形,一片为变形蝙蝠纹,为动物形象异变而来,另一片为变形的寿字纹,是汉字所异变,种属不同,表现形式却类似,寓意着福寿不断,具有异变特征的奇特美感。异变法将传统造型及组织结构大胆改变,创新出了多种装饰形象,扩展了拼布围嘴的创作空间。
三、深刻的民俗文化内涵
大布江拼布绣孕育、发展于湘南民间社会,与诸多门类的民间工艺美术一样,是千百年来民俗文化不断积淀的产物。湘南自古便是通粤达海的湖南“南大门”,承接了湖南地域文化与周边文化的辐射和交汇。围嘴是盛行当地民间社会的新生儿贺礼,是传统生诞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用与惜物观念奠定了拼布围嘴的工艺基础。同时造型形制的数理化、装饰物象的拟人化,体现了民间社会对自然世界和吉祥观念的体悟追求。作为湘南民间工艺美术的杰出代表,围嘴多元丰富的造型形制和装饰物象,无不彰显了深刻的民俗文化内涵,呈现出鲜明的湘南地域特色。
新生命的诞生是每个家庭最期待和最重要的时刻,生诞礼仪因此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民间习俗,充分反映了当地的民俗文化。《永兴县志》记载“妇女新婚后生育叫添喜。丈夫要带猪肉、糖果糕点、香纸和葱,到岳家报喜,俗称‘报葱,岳家将事先备制好的小孩衣服、红蛋回赠女婿。小孩满月兴做‘满月酒,亲朋好友,不请自来,馈赠礼物,叫作‘看毛毛。”{3}大布江拼布绣所在的永兴县新生儿在“打三朝”“满月”“周岁”等某一个时间节点大办宴席,外婆家会准备围嘴、牛角帽、肚兜等拼布绣产品作为贺礼,为新生儿祝贺,满月时其他女性亲戚朋友也会随礼赠送亲手缝制的女红。贺生拼布绣作品以围嘴为主,多是祝愿小儿身体康健、邪魔不侵,平安长大或者成人后大富大贵、飞黄腾达等,承载着长辈对后代的细心呵护和美好祝福。
大布江拼布围嘴作品的造型形制从实用角度出发物尽其用,外轮廓形一般以曲线为主,整体造型外观简洁、生动,内轮廓以圆形来适合人体颈部。同时根据使用对象的年龄,围嘴会有大小和形式的不同。百日内的小婴儿,出于安全和功能需求,需要柔软呵护,婴儿在这个阶段大部分时间躺在摇篮里,所以9-11厘米的单片小型柔软围嘴足够满足需求。百日至周岁的婴孩可直立上身或爬行,围嘴主要是隔离口水和食物残渍,长23-30厘米,宽16-19厘米的圆孔前后双片围嘴就能满足这个阶段婴孩需求,前片弄脏了可将干净的后片转换过来继续使用,使用时间延长。周岁以上的孩童,可走可跑可跳,儿童活动空间增大,所以这个阶段佩戴的围嘴是长23-30厘米,宽23-30厘米的四瓣至十瓣的多瓣式围嘴,多角度弧线造型的围嘴既实用又美观,衬托出儿童可爱气质的同时实用功能倍增。围嘴无论形制大小,边角碎布都能物尽其用,充分体现了拼布绣工艺和习俗用物惜物的内涵。
数字是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东西方传统莫不如此。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乃万物之源。在自然诸原理中第一是‘数理……万物皆可以数来说明。”{4}同一时期的老子《道德经》也阐释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观点。中国古代先民对于数字的崇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古代哲学、伦理、艺术等许多方面都形成了重数传统,数字不仅是数学意义的文字,还具有美学意义、祥瑞意义、世界观和宇宙观意义,在中国传统数理文化中“生动的现象世界被归结为几个抽象的数目,普通的数字上升为贯穿于天地自然人伦的普遍精神”{5}。大布江拼布绣民间艺人将数理文化运用到围嘴形制中,一片、二片、四片、五片、六片、七片、八片等,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社会的数理认知和崇拜。古人认为“一”是万物之本,是万物形成之源。“二”具有涵盖天地万物,恒久不变之意。“四”代表四象、四季、四方和土地,符合中国古代崇尚对称、和谐、均衡的审美。“五”则有以君德至尊的文化内涵。“六”“禄”同音,象征着吉祥如意、幸福、安康。“七”象征了无限的空间,是个大无穷的宇宙极数。“八”“发”谐音,是象征财富的符号,佛门八种标志、道教八仙、儒家八宝都被赋予了“吉利”“和谐”“美好”的意思。这些饱含传统文化内核的吉祥数字运用到大布江拼布围嘴的造型形制,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也为围嘴形制提供了造型依据,围嘴造型形制更在此基础上形成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特点,在具备审美价值的同时又有蕴含则朴素而深刻的数理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吉祥观念由来已久,古人怀着万物有灵的观念,把生活中的美好愿望寄托世间万物自然界的某些动物、植物或图样被约定俗成地作为美好涵义的符号或象征,在作品的创造融入了对自然的无限崇拜和追求。动物中常见蝙蝠、蝴蝶与“福”同音,鱼与“余”同音,象征富余,同时,鲤鱼跃龙门更是对孩子未来的期许。老虎威风凛凛,能够驱妖辟邪,意喻孩子像老虎一样强壮不生病。植物常见南瓜、石榴、佛手、桃等。南瓜属于多籽类瓜果科寓意多子多福,石榴也寓意子孙昌盛。佛手与蝴蝶翅膀共形,多子多福多寿。神兽常见龙、凤、麒麟等具有神话色彩的祥禽瑞兽,是法力无边的象征,能够更好的驱灾辟邪,保护孩童百毒不侵、消灾避祸、茁壮成长。器物类则包括长命锁和宝瓶等。长命锁的意义在于锁住小孩的命,避免病魔疫鬼侵入危害小孩,就能无灾无祸,平安长大。宝瓶与“平”谐音,取平安之意,表达平安富贵、平安如意等。大布江拼布围嘴形制除了运用象征祈福避祸含义的元素来进行轮廓创作外,利用諧音创作,借用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的神仙和法器、器皿等都为丰富围嘴的形制增添了无数的亮点。另一方面,传统观念认为天地之中孕育着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对护佑一方水土和人们起到重要作用。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大布江拼布绣民间艺人的造物过程中也注重体悟自然,并将大自然万物通过仿生形处理,构建起大布江拼布绣装饰图案体系,艺术化的轮廓写实与抽象并存,现实与想象共生,极大的丰富了拼布绣装饰语言。
大布江拼布围嘴作为流传于湘南郴州一带的民间刺绣工艺品,形制以变得以巧,有着几何形、仿生形、重构形等其它丰富的形制轮廓造型;结合对称、重复和综合形式等独特的形式处理法则,呈现出强烈的视觉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生诞礼仪、用物惜物、数理文化、万物有灵等多元的形制文化内涵即体现了对孩童健康成长的美好期盼,又展现了对吉祥的追求和对数的崇拜,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域民俗文化,使其成为湘南民间美术表现形式和生命力的重要物证。随着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加强大布江拼布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研究,尤其是对其原有文化生态的研究,对保护、传承、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大布江拼布绣艺术价值的进一步发掘,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为提升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创造可能、提供借鉴。
注释:
{1}姜今:《打散构成》,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126页。
{2}陈剑:《拼布绣艺术:工艺与作品》,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1年版,第31页。
{3}永兴县志编纂委员会:《永兴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年版,第651页。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3页。
{5}傅道彬:《中国数理文化论略》,《北方论丛》1989年第5期,第5页。
*本文系2017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郴州民间刺绣工艺与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7YBA099)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