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梅
春季是渔业生产的起始季节,也是全年渔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因此做好鱼塘早春放养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做好以下五点养殖措施也是全年渔业高产稳产的关键保障。
首先要做好清塘、晒塘、翻耕、耙底工作,其中底质改良最重要,是保证好水质的重要因素。放养鱼种前15-20 天注入5-10cm池水,对鱼塘进行清塘、杀虫、消毒,早春每亩平均1m 水深用上一年茶子饼45kg 左右,捣碎后浸泡二昼夜,加水稀释搅匀,全池均匀泼洒,除掉野鱼。2 天后用氯氰菊酯全池泼洒,除掉寄生虫、小虾,用后要注意解毒。7 天后再每亩平均1m 水深用生石灰125-150kg 溶于水化成浆后,全池均匀泼洒杀菌消毒,耙底、翻耕,除掉病原体、虫卵、幼体,带水清塘时,1m 深池塘每亩100-200kg。使用漂白粉时,按照鱼池中水的体积进行计算,即1m 水深每亩20-33kg。
以养殖鳙、鲢鱼为主池塘,且水质较清瘦的池塘,应及时肥水,防止产生青苔。按每亩1m 水深施经发酵畜粪肥200-300kg,培肥水质;以养殖草鱼为主的池塘肥量可少些。春季蓄水水位开始可较低,池塘总蓄水量的60%左右,这样有利于池水升温,以后随水温升高和鱼体长大逐渐增加水深,扩大鱼的活动空间。
1.放养时间选择:投放鱼种应选择在温度不太低的晴天进行,一般选择温度为2-5℃放养为宜,此阶段鱼的鳞片紧密,活动量小,捕捞、搬运和放养操作中不易弄伤鱼体,可降低鱼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温度过低的雨天或下雪冰冻、刮风天气容易冻伤鱼体;温度过高时,鱼鳞片稀松,活动量大,操作中易弄伤鱼体。
2.鱼种放养:鱼苗下塘前应先检查清塘后药物是否已失效,早春水温低,毒性消失慢,应提前取水,放试水鱼测试,根据放养计划、个体大小、密度及搭配品种和规格,能一次放足的不分批放,以便鱼类有一个适应环境,早开食,促生长。同时鱼种放养时要进行药物消毒。
天气转暖,水温达到10-12℃时,常规养殖的鱼种就开始少量摄食,且摄食量随着水温的升高而逐渐增大,这时应及时投喂饵料,每天或隔天投喂一次,选择在晴天中午投喂;随着水温的不断升高,投饵次数可增至两次,即上、下午各投喂一次。投饵要坚持“四定”(定时、定质、定位、定量)的原则,具体日投饵量应根据天气、水温和鱼类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投饵量为鱼体总重量2.5%-4%为宜。
鱼池经过冬天清整、冻晒、消毒,水体肥度较低,因此培肥池水尤为重要。春季以施追有机肥为佳,具体施肥量和次数应根据池塘水质和肥料的质量而定。对水质较清瘦的鱼塘要及时追肥,补充营养,培育水体中的天然饵料生物。鱼塘每亩1m 水深可施经腐熟有机粪肥100-150kg,也可用150-250kg 大草堆沤培育水质或施复合肥10kg,兑水20-30 倍,全池泼洒。若水质老化,过肥偏酸性的鱼塘,应立即排去一部分老水,注入新水20-30cm 和用生石灰10-15kg 兑水全池泼洒,水体透明度要适中,保持养殖池水“肥、活、嫩、爽”。
1.随着水温升高,鱼病也开始增多,除做好放养前对池塘杀虫、消毒防病外,还要做到每隔20-30 天,用90%的晶体敌百虫每亩平均1m 深用0.35kg 全池泼洒一次,或用10%二氧化氯每亩平均1m 深用0.2kg 加水搅匀,全池泼洒一次,进行防病、防虫。经常清除鱼塘内的草渣等杂物,定期泼洒底改药、加注新水,防止底质恶化,发现鱼病及时对症治疗。
2.春季最易发生的鱼病有:水霉病、竖鳞病、白云病、嗜子宫线虫病、鲤痘疮病等。由于养殖密度过高,管理不当,造成水体恶化,鱼体受伤、免疫力下降,这时致病菌大量繁殖侵入鱼体,从而导致发病。因此,我们应当做到:
(1)投放健壮苗种。放养时一定要检查苗种是否有病或是带病者,一经发现,立即进行药物处理或杜绝放养,减少病害发生。
(2)在捕捞、过数、搬运和放养过程中,尽量小心操作,勿使鱼体受伤。放养前可使用2%-3%的食盐水溶液药浴鱼种4-10 分钟。
(3)饵料消毒。动物性饵料如螺蚬要求鲜活,并用清水清洗后投喂;植物性铒料如浮萍等水草,要用20mg/L 的漂白粉溶液浸泡20 分钟后投喂;有机粪肥要经过发酵后,按50kg 加漂白粉120g搅拌后方可投施。
(4)食场消毒。一是要定期用漂白粉250g 兑水泼洒食场。二是要在食场周围,按每只竹篓装漂白粉150g 挂竹篓(袋)进行消毒,每次每个食场挂3-5 只,每天换药一次,连挂3 天。上述两种方法每月轮一次。此外,平时还要注意食场清洁卫生,并及时清除残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