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波密县中学,西藏自治区 林芝 860300)
现阶段,美术教育已经从“冷宫”走出来,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归根究底就是,通过美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灵动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作为当代一线初中美术教师,应当以初中生认知特征为抓手,以美术课堂教学内容为依托,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接受者”转化为“探索者”,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赋予美术课堂闪光点——创新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重要素质,其与审美、创作等活动息息相关,作为学生课堂的第一引导者,教师应主动尝试通过特色活动激发学生感知美、观察美的欲望。但从当前的美术教育工作来看,初中美术教学环节的套路化、模式化的教育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大部分教师以自身的教学经验发起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思维意识、行动能力缺乏关注,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其仅要求学生记忆美术创作技巧,忽略了学生的美学积累需求。在只表达、不创作的落后模式下,学生缺乏接触美的必要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渗透无异于白日做梦。要将创造性思维引入到初中美术课堂当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观察美、表达美的机会,依靠丰富的教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审美能力。
以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多变的色彩》的相关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创作之前,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导入不同的审美活动。可利用东方的水墨画、黑白画相互对比,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可利用中国现代油画作品与西方的水彩画相互对照,使学生在观察不同材料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优秀的审美活动能够为学生导入不同的审美材料,并构建从局部到整体的审美格局。在审美的过程中,学生的美学创造意识得到启发,其会产生创作美术作品的表达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所表现出来创造性思维也会同步增长。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当中,仅要求加强对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以及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而通过实施开放式的互动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对于自身思想的启发,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美术老师通过在美术课堂当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将自身的思想表达出来,能够让学生更加愿意参与美术学习。通过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美术当中的美、发现生活当中的美,从而为学生创造美的事物提供参考。
例如,在学习《中国建筑艺术》这一主题的时候,美术老师首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列举一些中国建筑的艺术特点,让学生认识到一些中国建筑的独特之美,随后学生可以根据这些建筑的艺术特点思考我们生活当中常见的艺术之美。例如,古时候最为经典的建筑艺术之美为对称美,美术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有什么比较有代表性的对称建筑,然后可以谈一谈除了对称美还有其他什么特殊的艺术之美,接着美术老师可以取其中之一来进行讲解。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设问的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美术课一般分为基础课、欣赏课、创作课,其中学生对画作的欣赏和创作,能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首先,美术欣赏课主要是指让学生对书本上或者是课外的一些优秀的画作进行欣赏,从而使得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另外在对画作进行欣赏时,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想象力对画作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逐渐萌发创新性思维。其次,美术创作课是指学生通过自身对美术的认识以及教师所给的主题进行美术创作,教师需要对创作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用画笔将自己感受到的、想象到的、思考到的所有东西通过一定的线条和布局描绘出来,从而使得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够得到培养。
例如:教师初中美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课本上《自由引导人民》《画室》《吹笛少年》等代表作品进行欣赏,感受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的画作风格,分别让学生对画作中的人物、线条等进行分析,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另外在学生欣赏之后教师还需要给学生布置相关主题或者事物的绘画作业,让学生通过想象,自行创作。
总之,如今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社会的未来发展,同时创新也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初中美术课中,教师要发挥出课程的优势和作用,对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展开培育,挖掘初中生身上的潜能,并促进初中生未来的发展和进步,对各类事物有新看法以及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