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娟
(河北省衡水市振华小学,河北 衡水 053000)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课堂的束缚之下,学生处于教学的被动地位,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教学体制的压迫和束缚,教师一味追求学生的成绩和分数,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以枯燥的板书和讲解的形式为学生开展数学教学,但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身体和受教育的水平都不高,而且各科的学习压力也比较大,这使学生在长期以来枯燥的教学模式之下,难以提高学习兴趣。数学作为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理论学科也更加乏味,这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学生一旦丧失兴趣,那么无论教师在课堂上授课的内容是多么的精彩,也无法真正吸引学生,这使得教育教学所取得的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开始之前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兴趣爱好,为学生构建自主式的学习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愿意积极和主动地去参与到数学教学之中。教师考虑到在当下社会发展的时事和热点,以及学生所喜欢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开展更加轻松和自由的教学模式,可以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以新奇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的提升,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和发展中更加积极,促进学生自身潜力的发挥。
在小学农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同样也是数学学习所必要的教学内容。如今我国在全民阅读的大社会背景之下,整体的阅读水平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使得阅读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在小学农村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并不理想,这对学生的数学能力来讲也是有着很大影响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解析应用题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解答问题首先包含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两个部分,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那么对于题目也就没有清晰的思路,很容易就会忽略到题目条件中所给出的信息,使学生难以找到题目条件中的逻辑关系,无法列出正确的解析算式。而小学作为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发展时期,同样也是学生今后数学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提取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掌握分析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提高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解题并不是只有单一的思路,它是更多元化的,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中题目中给出的具体条件而开展针对性的思路,并且随着题目条件的不断变化而转变自身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在自身所学知识的基础之上从更多角度去理解问题,掌握知识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符合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可以动手操作的知识点以更巧妙的形式融入到教案的设计之中,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帮助学生架起理论与现实的桥梁,使学生在自身生活经历的支撑下更充分的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教师可以利用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模型或者是物品来作为教学工具,使课堂教学走入实际生活,而且口头讲解不管多么详细也是比不上动手操作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寻找教育契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探寻学习和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发展中不断创新,学会独立分析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现象进行思考,并提出自身的创造性想法。在小学时期学生可能因为年龄较小有着比较活跃的思维,教师一定要有意识的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多角度问题的分析下实现知识的拓展,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必须掌握的基础能力,对于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更有计划性和目的性的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沟通表达能力等等。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针对性地为学生开展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更体现了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达到在新课程改革下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