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燕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市东宁镇中心学校,黑龙江 牡丹江 157299)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教育部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是新形势下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新模式,基于学生真实生活和发展的需求,联系实际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中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转化为活动主题”,鼓励进行多元化的形式创新,从而打造更充满活力和趣味的生活化实践校园。通过开展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进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获得更多的体验,由体验上升到情感,联系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从农村小学一年级起开始实施,资源包每个年级分上、下两册,每一册都有六个主题活动。我们不可能指导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将这六个主题活动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逐一探究,这就要求我们要对资源包的内容进行优化取舍。首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来选取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选取的主题应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每所学校都有与众不同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有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上也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体现学校的特色。其次,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内容的选取应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再次,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内容的选取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从资源包中选取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展开探究,只有学生有兴趣,才能主动参与、积极创造,从而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根据以上原则,我们每学期如能从资源包中精心选取 2-3 个活动主题,扎扎实实开展活动,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从确定主题、成立小组、明确分工、制定方案到亲身参与探究、展示成果的研究过程,就能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作用,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资源包并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班队活动、少先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音乐节、读书节、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大量非指定领域也是其重要的内容。我们要将这些内容融合,使之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从而使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更广泛、形式更多元。我们还可以促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学科相融合。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甚至可与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学科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与生活、社会和自然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往往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内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能够为学科教学服务,对学科教学起到促进作用。例如,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课文是“保护环境”专题,在对本组课文学习之后,已经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环境的关注,懂得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如果人类肆意破坏环境,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有了这样的情感认识铺垫,我们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家乡环境调查与保护”,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育部明确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非仅由班主任或少数教师专门承担,各学科教师都应当懂得如何组织学生开展这门课程的学习活动。这样各个学科的老师都能和综合实践活动老师合作开发课题。例如,音乐老师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老师合作开发“农村小学生与流行音乐”专题,美术老师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老师合作开发“小小塑料瓶”专题。同一学科、同一年级的老师可以合作,每位老师一个学期精心准备一个能有效开展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然后轮流使用,一个年级就有好几个主题,一个学校就有好几十个主题。如果再开展校际合作,那内容就更丰富了,就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课程资源库,就不用担心没内容可上,我是兼职的不会上的情况了。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设置、地方指导、校本开发的课程。因此我们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本土化,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出发,从而使综合实践活动更接地气、更聚人气,调动学生参与研究的兴趣。地方的、乡土的资源,原汁原味,富含生活气息,都能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源头活水,都能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在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全面地突出,促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注意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将课堂教学还给学生,以正向鼓励和激励的方式来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开评价,促进学生的综合实践素养实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