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红渠
(重庆市渝中区委党校,重庆 400000)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数字政府正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层出不穷,不断推动政府管理方式、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转型升级与融合创新。作为重庆“母城”,渝中区以老百姓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促进创新型、数据型、开放型、服务型政府全面发展,探索新型政府运行模式,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一)数字政府建设现状。近年来,重庆市渝中区以“云联数算用”为主线,以“智慧名城”建设为抓手,数字政府建设成效明显。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快速启动,通过感知识别、网络传输、计算机存储等建设,光纤网络及移动通信网络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基本上实现光纤网络“千兆到楼、百兆到户”,4G 网络全覆盖,5G 网络室外成片覆盖,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联网率达100%。二是城市治理纵深发展,“一窗通办”、政务网站集群化管理、市民服务热线等协同化政务应用已广泛普及。三是智慧应用日益广泛,在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政务信息化、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发展具有领先优势,基本建成“渝新欧跨境电子商务”、“香满园西部农产品”等电商特色产业园,推动“一键游渝中”、实时游客流量监测系统、旅游大数据中心、全域旅游网络平台的建设,尤其在以金融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和深入。
(二)数字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是信息资源聚集度不高,缺乏统一高效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二是智慧化平台发展不均衡,公安、城管、教育等部门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其它领域仍存在信息基础薄弱、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的现象;三是网络信息安全普遍面临挑战,从传感感知层、通信传输层、应用层、智能分析处理等诸多层面存在安全风险和脆弱性;信息安全保障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强化顶层设计的系统性。一是突出规划向导。按照“统一领导、上下贯通,建管一体、协同推进,融合共享、执行有力”的原则,以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为工作目标,以自然人和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为主要任务,以技术融合、数据融合、业务融合为重要途径,高标准研究制定数字政府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规划、标准规范和管理细则,积极探索“数据上云、治理下沉、服务入心、按需高效”的新型数字政府运行模式。二是突出组织领导。建议成立数字政府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构建横向协同、纵向联动、职责明确的工作体系,组织搭建数字政府外部专家智库和项目建设评审委员会,不断探索与数字政府相适应的管理新机制。三是突出政策引导。研究出台推进政府数字化改革转型的指导性文件和一系列配套政策,在明确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业务架构、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的基础上,实现“规划一盘棋、建设一张网、服务一平台”。
(二)强化数据建设的标准性。一是高水平推进数字政府标准化建设。重点制定数据采集、技术应用、业务流程、政务服务、安全管理等各项标准,实现部门间数据流通无障碍化、公众服务无差别化、网络安全监管无特殊化。二是高起点统建信息基础设施。成立以国资主导、BATJ 互联网知名参股的“智慧渝中投资建设运营平台”,进一步收紧拳头、加大投入,完善网络、夯实平台。三是高标准优化电子政务功能。加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研发与推广,着力推进政府之间G2G、政府与民众之间G2C、政府与企业之间G2B、政府与内部人员之间G2E 等多点链接功能建设,加快建成满足数字政府运行的网络体系。
(三)强化开发利用的协同性。一是推进政务信息平台集约化。从源头上打破数字政府基础设施分散规建管导致的数据隔离化、无序化、碎片化、重复化、低效化等瓶颈,统筹规划、统一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归集融合,逐步实现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二是推进政务数据信息共享化。在明确数据产权归属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数据采集标准、交换标准和应用标准,构建提升一体化的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促进政务信息资源有序流动。三是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再造化。深度挖掘政府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沉淀的海量数据,积极探索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数据共享中的应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创新开发和增值应用,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四)强化流程再造的便民性。一是提升线上服务能力。进一步清理政务服务目录清单,优化流程、减少报件、简化审批、缩短时限,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注重用户体验感,构建“不见面网上审批、综合性行政执法、全方位监管服务”的新型治理体系。二是提升融合服务能力。利用渝中政务APP、12345 热线、自助终端、网上和实体政务大厅等多种平台,打造线上线下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方便快捷的一体化政务服务新模式。三是提升精准服务能力。以服务对象需求为落脚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捕捉相关信息,加强服务反馈和供需互动,进一步提供集成化套餐服务、精准化个性服务、均等化普惠服务,着力增强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