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华
淄博市沂源县鲁村镇政府 山东淄博 256104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具有重要地位,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深入人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要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加强生态农业发展,维护生态农业和农业经济之间的关系[1]。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是劳动力的重要构成群体,通常来说,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并不高,尚未充分理解和掌握生态农业化发展的理念。具体来说:首先,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尚未正确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科学技术。目前,市场上对农产品的要求较高,但是诸多农民尚未对整个市场规律予以充分掌握,一定程度上造成经济发展处于较为滞后的状态。其次,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大多数农民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视程度不足,在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方面,也没有完全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农业发展至关重要,而且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较高的协调性。现阶段,在我国农业发展中,重视优化产业结构,而且积极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同时,进一步更新农业生产理念。但是在生态农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要想实现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生态农业的顺利过渡,要发挥出技术支撑性作用,完善生态农产品的加工技术。
要确保生态农业和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政府扮演的重要角色不容忽视。但是对目前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政府的引导和监管也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在政府部门相关工作中,制度不完善,监管体系的完善程度也比较低,诸多干部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升。同时,虽然整个国家的生态农业和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但部分地区的发展程度仍然较为低下[2]。
为了加快实现生态农业转型,树立农业发展新理念非常必要。第一,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期间,要加强对产业化、工业化的重视,并且积极引入这两者理念,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当地农户可以作为经济组织的一员参与规模经营,不仅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利用现代化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还能够将以往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规划性、规模性问题加以解决,充分体现出规模优势;第二,加强对农产品种植的重视,所有农药、化肥在正式使用前必须接受检测,农产品在进入市场之前也要进行质检,加强农产品种植科学性,保证农产品食用的安全性;第三,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开发旅游项目,作为农产品周边产业,为其提供附加收入,降低生态农业价值固定这一方面的局限性,一方面提高临沂地区农产品收益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农业产值局限性及时转移,获得充足的资金推动当地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第四,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信息技术,使农业生产服务更加具备个性化,为消费者提供其所需要的生态绿色农产品。另外,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体现在种植土地区域内摄像头的安装,实时监测农产品种植情况,既可以规避种植期间的突发性问题,又可以保证生态农业种植效果。
推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期间,农业部门人员应该总结生态学规律以及自然规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新的认知,充分发挥出生态农业发展规律的作用,全面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生产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山东临沂地区的生态农业经济模式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按照当地农业生产需求优化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结构,将生态农业资源与能量协同整合,构建循环流动机制,在保证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也可以和自然环境维持和谐的关系,在保证生态农业开放性的基础上,也可以实现长期的稳定发展,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农业生产与经济活动,维持生态农业在行业中的重要地位。
为了加快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引导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农业部门人员要将建设农业社会服务机制、生态农业法律法规体系等提示日程。农业部门可以提出一系列优惠政策,作为生态农产品市场保护机制。一般制定优惠政策期间,所有工作人员要深入到当地的农业市场中,总结经济发展趋势,将生态农产品出口作为扶持重点,使土地流转效率得到提升,按照临沂生态农业发展情况逐步开展规模经营,拓宽集约型农业经济覆盖范围,全面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同时,结合生态农产品生产实践优化认证机制、市场准入制度、生态农业保险机制等,通过生态补偿的形式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另外,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还需要结合不同区域制定针对性的方案,如生态环境相对恶劣的地区,农业部门制定约束制度,做好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还需要从其他相关产业着手,及时组织维修水利水电设备、乱采乱垦行为的处理、生态农产品质检等,将其作为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消除不利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3]。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生态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节点,不容忽视。尽管我国已十分重视此方面的环保与经济,但仍存在可进步、可发展的空间,这需要相关部门及人员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实现有机结合。相关机构及人员需从思想观念入手,增强基层民众环保意识,在此基础上强化监管工作,增加资金投入、因地制宜,并结合区域实际情况采取整治与防治措施。当然,这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政府及相关机构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宣教与生态农业模式的构建,实现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