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视域中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

2021-11-20 08:36:08罗红霞
好家长 2021年8期
关键词:家园家庭幼儿园

文 罗红霞

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活动的两个重要场所,幼儿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园两方面的努力与教育。家园共育是当代幼儿教育的一个热议话题,也是时代对幼儿教育的高质量要求。在家园共育视域中探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分析其意义及家园该如何合作,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幼儿亲社会行为内涵

幼儿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文简称《纲要》)在幼儿园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中指出:“幼儿的发展目标包括‘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由此可见,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是当前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目标。亲社会行为是在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良好道德行为,不仅体现了幼儿道德认知水平,而且对幼儿愉快的人际交往体验及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要求幼儿摆脱自我中心思想,产生利他思想,懂得换位思考,对自身与他人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在日常交往中与他人产生共鸣、同情等共情心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不仅受到自身认知水平、情感、性格品质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教育、环境、日常活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二、家园共育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意义

(一)家庭: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原生态环境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家庭成员与幼儿有着血脉关系,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有亲情性、复杂性、灵活性、连贯性等特点,家长陪伴幼儿的时间比教师更长久,能看到幼儿更多的真实表现,对幼儿的个性、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有更清晰的了解。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他指出教育应该与幼儿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幼儿在家里能被提供更多的具体实践的机会,家庭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如幼儿对长辈的孝顺尊敬、对兄弟姐妹的谦让分享、对邻里亲朋的互助合作等。家长应善于发现并捕捉每一次教育契机,有意识地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二)幼儿园:为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提供科学引导

幼儿园是实施专业幼教的场所,在幼儿园里,幼儿能享受专业教师有组织、有计划、系统性、科学性的教育与引导。《纲要》提出了对幼儿进行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与目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五大领域有发展目标。”在有关政策与法规指导下,幼儿园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在园日常生活活动等,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机会。在班上,幼儿与同年龄段的同伴一起学习、游戏,幼儿的社会性得到锻炼,其亲社会行为也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获得教师科学有效的引导。如各种角色游戏,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行为产生的人际效应,体会责任心、爱心的重要性等。除此以外,教师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专业的玩教具和创设适宜的环境,这些都是利于幼儿行为发展的积极因素。

(三)家园共育:为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成长发展的两个重要环境,作为其中任何一方必须正视彼此在幼儿教育中的优势与不足。家庭能紧贴幼儿实际生活开展针对性教育,但是每个家庭情况不尽相同,家庭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家庭教育质量受教育理念、家庭抚养方式、家长知识素养、经济条件、行为习惯、家庭成员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科学的教育理念、隔代教育、特殊的家庭结构(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家庭)、父母缺席、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另外,幼儿园对幼儿的引导教育局限于幼儿在园时段,对幼儿离园后的表现缺乏跟踪指导,对幼儿产生的教育效应难以维持,致使幼儿在园习得的经验技能在其归家后得不到很好地保持与运用。其主要原因是家长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要求不一致。因此,幼儿的健康成长,单靠家庭或幼儿园一方是不够的,家园双方必须发挥各自优势,弥补不足,建立共育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三、家园形成教育合力的有效措施

(一)家长注重言传身教情感支持,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品质

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是与幼儿关系最亲密的人,其对幼儿各方面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因此,家长必须注重言传身教,在行为上自律,在各方面做好表率,同时在情感上给予幼儿温暖与理解。家长的鼓励与情感支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热情大方、谦虚团结的性格品质,促使幼儿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并在与他人交往中能谦虚有礼、忍耐克己、乐于助人,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二)幼儿园切实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对亲社会行为的认识

家长虽然与子女的关系比教师亲密,但是家长普遍缺乏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缺乏科学的认识,教育观念比较传统保守,教育方法不够科学。《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应当主动与幼儿家庭沟通合作,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宣传指导。”幼儿园要持有“大教育观”,正视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将指导家长科学育儿视为幼儿园的常态工作和教师的基本职责。幼儿教师需不断学习,增强家庭教育的服务与指导能力。幼儿教师所需要学习的不仅是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班级管理知识,更需要学习有关家庭教育指导知识,包括家庭教育影响因素、家庭教育环境分析能力、家庭教育决策力、与家长的沟通能力等。幼儿教师需掌握多种与家长沟通的渠道及方法,建立每个幼儿家庭教育台账,帮助家长了解亲社会行为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幼儿的具体情况,创设良好家庭环境,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三)家园双方共同分析幼儿现状,制定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不同于其他幼儿的优缺点,其自我意识、道德认知、性格品质都具有独特性。家园双方需认真分析幼儿个体的身心发展情况、性格品质、家庭背景、社会教育环境各方面因素,研究其存在问题,达成共识,共同制定针对性教育策略。幼儿园教师除了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开展社会领域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以外,还要有意识地对幼儿实施针对性引导。如对胆小羞怯的幼儿,创造更多表现的机会;对于经常带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应多加留意其与其他幼儿的相处方式,一旦其出现攻击性行为,教师及时耐心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除了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外,还应为幼儿提供社交实践的机会,如给幼儿安排小任务,让幼儿帮忙分担家务活,帮助幼儿树立家庭责任意识,传播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家园双方应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并拓展沟通交流的渠道,充分利用家访、家长会、每天接送幼儿时段、电话、微信、QQ 等渠道,及时交流反馈,针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情况适时调整教育策略。

(四)重视开展丰富多样的合作游戏,提升幼儿道德认知水平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游戏,游戏是幼儿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能促进幼儿认知、情感、性格、技能等全面发展。合作游戏是指三人或三人以上围绕特定目标开展的游戏,要求幼儿围绕共同的目标进行分工协作,游戏过程幼儿共同商讨、交流意见以达成游戏目标。合作游戏的存在形式丰富多样,常见的有建构游戏中的合作、角色扮演游戏中的合作、表演游戏中的合作、规则游戏中的合作。幼儿在参与合作过程中围绕游戏的开展、游戏目标的达成与同伴互动,逐渐掌握交往的技能,学会体谅他人,学会团结互助。教师应为幼儿合作游戏的顺利开展准备充足的物质材料,如所需要的游戏道具、场地空间等。除此以外,教师应鼓励家长学会利用形式多样的合作游戏提高亲子互动质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教师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者,不仅注重在园内对幼儿进行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还需与家长合作,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幼儿的行为特点及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需求,通过多种途径协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幼儿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家园家庭幼儿园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英语文摘(2022年9期)2022-10-26 06:58:32
家园
寻找失落的家园
少儿美术(2021年4期)2021-04-26 13:45:40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 09:06:24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 02:17:52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爱“上”幼儿园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