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熟市海虞幼儿园 吴琼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丰富多彩的户外运动不仅能满足幼儿对运动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然而,目前部分幼儿园户外运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活动内容和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材料投放随意,缺乏层次性;教师指导盲目,缺乏有效性等。
我园地处农村,场地开阔、资源丰富,开展户外运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几番轮研与考察,我们终于找到了契合我园特点的课程游戏化之路,遵循“生态自然、开放互动、快乐体验”的原则,创生出了一套符合我园特色的户外区域运动的脉络。
材料是串起户外区域运动这颗冰糖葫芦的“小棒”,也是户外区域运动这首歌曲旋律中跳动的一个个“音符”。户外区域运动的开放性、自主性、灵活性等特点决定了材料的投放必须要有更高的要求。我园根据材料的特性创设了绳网区、轮胎区、竹木区、管道区四个户外运动区域。
我园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在选择区域游戏材料的时候尽可能利用本地资源,根据活动特点个性化设计,为幼儿量身定做。
在轮胎区,我们遵循“一物多玩”的原则,收集各种不同规格的轮胎,并将这些轮胎进行组合,形成了促进幼儿平衡能力的“轮胎秋千”“轮胎荡桥”,有利于幼儿手脚协调的“轮胎攀岩墙”等。我们还将小轮胎随意摆放在边上,配置一些辅助材料,供孩子们自由发挥、一物多玩。
在绳网区,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所具备的特定环境——小树林,设置了穿梭于树林的“丛林绳网”,以及与之配套的“独绳桥”“沼泽地”“穿越封锁线”等,形成了孩子们丛林探险的乐园。
在竹木区,我们充分融合了各种材料,不仅有大型的竹床、竹吊等让幼儿进行体能锻炼,还有木盒、木桩等低结构材料,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进行建构,将建构与运动融为一体。
在管道区,我们注重趣味情境,创设了一个“野战区”,将大大小小的管道设置成战壕,让孩子们在里面“追逐打战”,还设置了小木桥、秋千、吊环、竹竿、攀岩绳、大型沙包袋等让幼儿自由练兵。幼儿在这样自主游戏中练习追赶、躲闪、匍匐、跳跃、钻爬等技能。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称《指南》)指出:“为幼儿准备多种体育活动材料,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材料开展活动。”幼儿的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包括不同年龄段之间幼儿的差异和同年龄段不同幼儿之间的差异,教师应尊重、接纳幼儿这种个体差异,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功。
我们在各个区中投放了不同类型的悬垂玩具,每个区中的悬垂类型不同、高度不同、难度不同,能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能力幼儿的需求。如竹木区竹床的悬垂高度较低,孩子们一般都是倒勾在上面,而将竹竿挂在空中做成的“空中秋千”,孩子们则正好可以踩着轮胎上去,晃晃悠悠、兜兜转转;野战区的悬垂是吊环,有一定高度,孩子们可以单手吊,也可以双手吊,还有攀岩绳,是一根简单的绳索打结,孩子们可以利用其爬到最高处;绳网区的悬垂是在一根绳上系上塑料小环,孩子们可以跳一跳够到手环,也可以站在小凳子上够到手环,更有聪明的孩子会等到别的小朋友吊上去后绳子荡下来了再去够;轮胎区的倒挂轮胎悬垂需孩子们双脚勾住轮胎倒挂,而空中滑轮则更具挑战性,需要孩子们的勇气和技巧。
增加和删减材料是一条无止境的路,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发掘幼儿的兴趣点,以此来增减材料。管道区中,我们一开始投放的是不同大小的PVC管和波纹管,幼儿在大型的管道中钻爬和攀登,用小型的管道进行搭建。玩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发现那些小型管道都被孩子们打入冷宫,无人理睬了。孩子们更热衷在大型的管道中钻爬,有几个孩子们还在玩打仗的游戏。
基于此,我们和孩子们共同商量后撤走了那些小型的PVC管,只保留大型管道作为战壕,并和孩子们共同制作了“手榴弹”——“野战区”应运而生。随着游戏的深入,我们又生成了“野战医院”“野战餐厅”等区域。一增一减,显示的是老师的教育智慧。
我们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户外运动环境,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引导幼儿主动与材料互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各种新的可能性,自由创造、享受运动。
以《指南》的健康教育目标及动作技能目标为基础,我们在整合式区域游戏中为孩子们创设了锻炼走、跑、跳、爬、平衡等各种能力的场景,供幼儿自由选择、自由拓展。从个人到集体、从小型到大型,我们以点盖面、全方位辐射,探索户外区域运动的奥秘。
1.“特立独行”,奇思妙想
竹木区的竹床有两座,高低不同,既能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又能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更好地展现运动能力。孩子的创意多多,创设了简单游戏:“地鼠钻洞”——钻、“猴子上树”——爬;挑战游戏:“猴子捞月”——倒挂、“蜘蛛前行”——倒挂前移、“金鸡独立”——平衡。多样的玩法让孩子们在体验运动快乐的同时提高了运动协调性和灵敏性,也增强了身体素质。
2.“相得益彰”,激情挑战
在竹床上我们又投放了许多辅助材料,如木板、梯子、推车等,让孩子们组合搭建出更富挑战性的游戏场。孩子们架起梯子和木板用不同方式往上爬,或当成滑梯来滑,或推着车子“运粮食”。他们还在竹床上玩“跳水”游戏,在竹床边架上木板当成跳板,前后同伴合作,踩住木板,前跳后踩不断接龙,这需要同伴相当默契的合作。另外平衡能力强、胆大的孩子也能走到木板顶端完成跳水动作。孩子们在挑战中遇挫,在挫折中成长,在成长中成功。
随着游戏的深入,单一的运动游戏已经满足不了幼儿的游戏需要,所以我们尝试打破游戏区域的界限,将游戏元素进行整合,在户外活动中巧妙融入角色游戏、建构游戏、表演游戏等。这样的游戏场景更加和谐,游戏内容更加多元,幼儿在游戏的世界中可以自主创造更多可能。
在绳网区,我们设置了一个抽拉式的绳索,秋天的时候孩子们带来许多山芋、南瓜等,然后通过拉动绳索把粮食从一边拉到另一边、从下面运到上面,慢慢地运去的粮食越来越多,孩子们就开始玩起了“娃娃家”游戏;在竹木区,孩子们在一根竹扁担上放上了树叶、松果等,玩起了烧烤的游戏。区域界线的打破不仅满足了幼儿玩的需求,同时也把一个完整的游戏世界还给了幼儿,促进了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我园共有十四个班级,我们对每天的区域游戏进行错时分段安排,采取中大班轮换机制,单周大班幼儿进行早操和区域游戏,中班幼儿进行早操和体能大循环(大型器械区、沙水区、器械组合区),双周的时候轮换;小班幼儿则安排在上午的第二节进行区域游戏。统一的大安排中存在着小区域中的自由自主,每个幼儿都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游戏,在自由自主的游戏中享受创造的愉悦!
教师适宜、巧妙的指导和评价有助于幼儿户外区域运动向纵深发展,有助于推动户外区域运动的高效开展。
自课程游戏化实施以来,“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让老师们的指导策略不断调整与改变,从忙碌的“救火队员”到“管住嘴、管住手、瞪大眼睛、竖起耳朵”四大真言的实践,老师们在有着可喜的进步:在户外区域游戏前,老师是游戏材料的提供者;游戏中,老师没有过多干预,只是密切观察幼儿,做一个观察者、记录者和游戏的跟进者,关注幼儿安全,是幼儿的保护者;活动后,老师跟幼儿讨论、评价,是探讨者、指导者,也是不断向幼儿提出问题的挑战者。
1.深入“观察”
我们在观察幼儿运动游戏时,要静静地聆听与感受,帮助幼儿总结经验,提升幼儿游戏能力。如之前说到的“跳水”游戏,如何做好“前跳后踩”的接龙,这是游戏中孩子们遇到的瓶颈。经过观察后,我先请孩子们讲述失败的原因,提出如何解决木板上翘的问题,然后请部分幼儿示范,引导其他幼儿观察——从“我观察”延伸到“大家一起观察”,老师和孩子一起寻求突破口,总结他人经验,提升了幼儿游戏能力。所谓“旁观者清”,吸收他人经验以后,孩子们都可以很好地进行游戏,跳水接龙自然就成功了。
2.适时“参与”
游戏时,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玩着玩着就会游离于游戏之外,这时我们不需要直接去“拉”他回来,适时的“参与”会更妥切。例如,有次小文拿了小竹马,跳着跳着她就将竹马倒过来,这扫扫那扫扫,嘴里还说着“我在搞卫生了”。看到这样的情景我邀请她去给平衡桥搞卫生,并表扬了她“扫得真干净!”听到我表扬后,其他孩子也受到了启发,“娃娃家”的孩子就邀请她去打扫厨房,只见她将桌上的“米粒”扫进碗里,还和旁边的孩子聊天。老师“试探性介入”得到了孩子的回应,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体现了适时参与的作用。
我们运用新西兰“学习故事”的个案研究方法展开实践研究,遵从幼儿本性,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学习故事由注意、识别、回应三大版块组成。教师站在幼儿身后静静地观察与聆听,发现孩子游戏中的“哇时刻”,并及时拍照、录像,然后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客观、详实地记录,这就是“注意”;接下来根据描述的场景,教师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进行解读,不仅要分析幼儿当前的动作发展水平,更要注重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幼儿,解读幼儿的心声,这就是“识别”;最后就是“回应”部分,教师对幼儿的下一步教育提出指导意见,可以涵盖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给幼儿积极的鼓励,提出今后的希望,为幼儿后续的发展提供助力。
在撰写学习故事时,老师们都说:“写这样的一篇故事虽然需要花费很久的时间,但是感觉很值得,有幸福感和成就感。”的确,在每次学习故事分享会上,我们都会发现感动与惊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不断改变观念,用积极、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尊重幼儿,用多元化思维评价幼儿、指导幼儿,给予幼儿正能量,全面提升幼儿学习品质。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一个动态的课程建构过程,我们一直在路上,且行且思。在此背景下的户外区域运动更能顺应幼儿天性,让幼儿回归自然,尽享快乐运动。我们探索前行、打破束缚,把游戏还给幼儿,把快乐还给幼儿,把健康还给幼儿,师幼共同前行在课程游戏化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