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绪祯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00)
K135+900~K136+100段右侧边坡原设计为四级坡,一、二级边坡坡率1∶0.75,防护形式为锚杆格构梁防护;三、四级边坡坡率分别为1∶1、1∶1.25,防护形式分别锚杆格构梁防护和拱型骨架植草防护,每级平台宽2m。边坡刷坡过程中,由于连续降雨的影响导致已放坡好的3、4级坡局部发生垮塌,边坡3、4级台阶处逐渐形成了10~20cm宽的拉伸裂缝,边坡2级台阶处发生剪切破坏,随着边坡变形的加剧,逐渐形成滑坡。
坡体变形的原因大致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类[1],总结如下:
(1)第一类:内因
a.地形地貌
滑坡体边缘被两条冲沟切割,坡体侧向约束较弱。滑坡区位于山间垭口地带,容易汇集较多地表水,滑坡体因此处于饱水状态。
b.地层岩性
滑坡地层主要为碎石、断层角砾岩、中风化砂质泥岩。碎石层属透水层,厚度大,为雨季主要的地下水赋集层;断层角砾岩属透水层,极软岩,半岩半土状,容易汇集较多地下水。中风化砂质泥岩属隔水层,稳定性相对较好。在碎石与中风化砂质泥岩的接触带、断层角砾岩与中风化砂质泥岩的接触带,地下水容易富积,软化、泥化交界面,形成软弱泥化夹层。坡体可能沿该软弱面滑移失稳。滑坡体前缘发育的断层角砾岩,强度低,雨水易软化崩解,自稳性差[2-3]。
该段滑坡位于断层角砾岩、中风化白云岩两种差异性较大的岩体的接触带。断层角砾岩属极软岩,多分布于滑坡体的中上部,中风化白云岩属硬质岩,工程地质性质较好,多分布于滑坡体的下部。路堑施工,位于坡体下部中风化白云岩多被开挖,坡脚处原有的天然抗滑力消失,坡体中上部的断层角砾岩出露于地表,整个坡体的受力平衡发生改变。
c.地质构造
路堑开挖后揭示在线路左右两侧发育断层,断层与线路在K135+963处以近40°的斜交,断层破碎带少量分布在路床,大量分布于右侧边坡坡体。宽度20~30m,路堑开挖揭示断层长度约200m。断层破碎带大量发育灰黑色断层角砾岩,强度低,雨水易软化崩解,自稳性差。
(2)第二类:外因
a.降雨
施工期间坡体在雨水浸泡和日晒的交替作用下,断层角砾岩遇水软化崩解,风化严重,多变成散体状。层面产生软化、泥化,尤其在覆盖层与岩层的接触界面处,地下水富集,层面间形成软弱泥化夹层。后又发生较大的降雨,坡体开始沿软弱层面发生滑移坍塌,滑坡变形机制为牵引式。
b.人类工程活动
坡体开挖卸荷,表层岩体松动。
根据钻探资料,对典型横断面Ⅰ-Ⅰ进行稳定性分析,见图1。采用不平衡推力法对边坡进行稳定性验算[4-5]。
图1 Ⅰ-Ⅰ断面图(单位:m)
根据工程地质条件,经综合分析选取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
表1 主要物理力学指标
该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边坡计算工况及安全系数如下:
(1)工况一:自重(天然状态)为1.25;
(2)工况二:自重+暴雨(饱水状态)为1.15。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确定的滑动面位置及岩土物理力学参数,选择Ⅰ-Ⅰ剖面进行边坡稳定性计算,计算采用不平衡推力法,按天然情况(工况一)和暴雨情况(工况二)两种工况计算,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稳定系数和剩余下滑力
由计算结果可知,滑坡在天然状态下,现状坡体稳定系数为1.119,处于稳定状态;路基开挖后的稳定系数为0.944,处于不稳定状态。在暴雨状态下,现状坡体已发生浅层滑动,稳定性系数为0.979,处于不稳定状态;路基进一步开挖后可能发生深层滑动,稳定性系数为0.830。
滑坡未开挖至设计位置,目前主要在边坡二级坡坡脚处沿软弱滑动面发生滑动;随着路基的继续开挖,在边坡一级坡坡脚处,可能沿软弱滑动面发生深层滑动,雨季存在整体失稳可能,下滑推力大,存在多级次滑动的可能[6]。
(1)边坡方案:第一级坡高10m,坡率1∶0.75,坡面窗式护面墙防护;第二、三级坡高10m,坡率1∶1,1∶1.25,坡面窗式护面墙防护;第四级放坡到顶,坡率1∶1.25,三维网植草防护。第一级坡顶平台宽4m,第二级坡顶平台宽2~4m,K136+015~025为平台宽度渐变段,第三级坡顶平台宽3.5m。
(2)加固措施:第一级平台设置3×2mA型抗滑桩,桩长20m,共18根,桩间距5m,布设轴线与路基设计线平行,距路基设计线右侧23.35m;第三级平台设置3.5×2.5mB型抗滑桩+两根6束预应力锚索,桩长35m,桩间距5m,共9根,布设轴线与路基设计线平行,距路基设计线右侧51.6m;锚索长35、32m,锚固段长10m,自由段长25、22m;桩顶出露3m,设置挡土板支挡桩间土体。
(3)A型设计滑坡剩余下滑力1300kN/m,编号Z1~Z18;B型设计滑坡剩余下滑力2200kN/m,编号Z19~Z27,共设抗滑桩27根。桩身采用C30混凝土现浇,主筋钢筋等级采用HRB500,构造筋等钢筋等级采用HRB400。
(4)B型抗滑桩桩顶设两束预应力锚索,锚索采用6束直径15.2mm强度级别为1860MPa的高强度钢绞线,从底至上每排锚索的长度分别为32m、35m,锚固段长均为10m,锚固于中风化泥质砂岩中,锚索设计轴向抗拔力为800kN,锁定预加力180kN。
(5)为防止地表水下渗,对坡体裂缝采用黏土或砂浆封闭。
(6)表层水排水措施:滑坡体周界外缘5m外、边坡坡顶外及边坡平台处分别设置截水沟以排除地表水。
(1)完善山体坡面防排水工作。在原有滑坡体周围设置截水沟,将坡体周围和内部的雨水合理排走。并封闭已有的裂缝,防止雨水侵入加快坡体的滑动。
(2)为保证施工期间滑坡体的稳定性,在施工前先对滑坡体前缘进行土体反压处理。反压互道应具有一定的压实度,要求不小于80%,并做好对应的临时排水措施。
(3)先施工第二排抗滑桩(B型抗滑桩),开挖第三级边坡平台,放样抗滑桩的位置后开挖;采用跳桩施工法,待桩体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相邻隔桩体施工。在混凝土灌注前,必须预埋直径130mm钢套管及OVM锚具螺旋筋,以便锚索钻孔钻头通过。钢套管必须定位准确,护壁处需钻孔以便钢套管穿过。
(4)第二排抗滑桩施工完成后,并达到设计强度,钻锚索孔,施做桩顶预应力锚索,进行预应力张拉。
(5)开挖边坡第四级边坡及第二排抗滑桩顶部3m范围桩间土体,施做挡土板及平台加固。
(6)然后由上之下开挖边坡三、二级边坡,完成坡面窗式护面墙防护。
(7)开挖第一级边坡平台,施工第一排抗滑桩(A型抗滑桩)。采用跳桩施工法。
(8)按施工作业面要求开挖反压护道和原有山体,按设计要求完成第一级边坡刷坡,防护,开挖路幅范围内土体。
采用抗滑桩与预应力锚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边坡滑坡加固,并对抗滑桩桩顶位移进行连续监测,向公路方向最大测点位移见图2。
由图2可知,抗滑桩桩顶位移最大为4.8mm,随着施工时间的推移,滑坡体趋于稳定,这表明处置方案有效,能够较好地解决高边坡滑坡治理的问题。
图2 桩顶最大位移变化图
通过对边坡滑塌的治理,采用抗滑桩与预应力锚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加固,有以下结论:
(1)由于工程地质的复杂性,在对高边坡滑塌治理方案制定的过程中,首先应现场了解坡体变形的情况,分析坡体产生变形的原因,结合地质、水文特征等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处治方案。
(2)采用抗滑桩与预应力锚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边坡滑坡加固,能够较好地解决高边坡滑坡治理的问题。
(3)不管在施工过程中还是后期运营过程中,都应加强对边坡变形的检测,在此过程中如发现有问题应及时上报并由相关部门提出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