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戎
(西安市第26 中学,陕西 西安 710001)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是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教学法。它是根据著名的《曼哈顿维尔音乐教学大纲》中的“螺旋形上升素质培养大纲”而开设的课程,最初是作为专业音乐学习的一门课程,后来推广到非专业的音乐教育领域,该教学法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发现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使用该教学效果更好。
新课程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个维度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组织学生的体验性活动和反思性活动。那么如何探寻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我尝试着运用该教学法,希望能够培养学生充分感知音乐的能力和交流音乐作品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态度和音乐素养。
对于音乐教育,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记载,早在周朝便建立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就排在前列。近代,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有关文献中也着重谈及音乐对社会的作用。由此可看到音乐教育对从古至今我国社会人才的培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的出现,使音乐教育正规化。它不仅被列为中、小学必修科目,而且被视为综合教育“德、智、体、美”已经全面发展中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从2001 年9 月起,课程改革带来的新鲜与兴奋也让教师和学生久久不能平静,素质教育的提出更确立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注重的是唱歌、欣赏、乐器等方面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音乐兴趣爱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音乐的主动性,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愉悦,导致了消极学习后果的产生。同时创作教学的内容相对少,没有突出艺术学科的特点。造成了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不好,以至于学生们大多数不喜欢音乐课。
音乐教育简单说即“教音乐”和“学音乐”,它是人才全面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智力发展中,音乐占中心作用,它可培养孩子们的认知能力、抽象能力,从而学会聆听、学会感受、学会合作。
音乐有自己的语言、能用书面符号记录下来以交流;而且音乐是一种国际语言,它所表现的情感、内容都能被完全不同习惯、不同文化、不同肤色的人所了解和交流。它又有自己的逻辑性:曲式的组合、调性调式的转换、节拍的重音等等,同时音乐又是能被感知和创造的;并且音乐具有空间性,它看不到、摸不着、全靠头脑里形成的表象而转换成音乐形象,以被人表现和接受。在演奏、演唱音乐时又必须要有肌肉的精细动作,这些动作控制发音,把握音高、节奏、音色、力度等微妙的瞬间变化。在音乐艺术表演中,人们必须有控制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心,所以音乐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艺术,它注重综合性修养,如果我们把音乐作为信息来认识:(如下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过程都包含了信息的被接受和被创造;都需要人们充分地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理解力,都需要人们综合地调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灵感思维和社会思维。所以说音乐教育具有特殊地教育价值和功能。这也是它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综合性。
以上,都说明了音乐对人的影响,那么如何使艺术教育在课堂上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呢?这就需要我们更新教学思想,教学手法和教学内容。
新课程作为一种开放度更大的课程,不仅要赋予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权利,也在试图启动教师的思考力。那么如何进行音乐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应抓住的关键之处是什么?应当怎样提高自己在新课程下的教学能力?面对这些困惑,我开始试探着新的教学方法。在近十年的教学中,我尝试着“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教学活动,为6 个方面:①听觉,素质训练的基础探索的工具,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探索的快乐与意义;②演出,发挥学生的独立见解和创作艺术创作,不强求最后的统一;③指挥,让每一个学生体验节拍的强弱、力度与音乐情感的变化;④创作,即兴创作和有计划的即兴创作,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表现力;⑤分析,树立自己的观点;⑥评估,相互评价。由此可以看出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摒弃了基础教学法中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传统模式,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乐感的养成,注重知识的探究过程。
初中综合音乐感教学,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它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由于有了兴趣,课堂教学也不再呆板,而显得丰富生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用自己的观点去理解、感受和创新音乐。其次,我也从死板的传授中解脱出来,使繁重的教学工作变得轻松、愉快,所以,我认为“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值得推广,它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培养学生素质有着双重的作用。
传授式教学的特点是按逻辑顺序、组织材料、分析教学、系统传授各种基本文化知识,注意强制性纪律和教师的权威作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课堂、科教书、教师为中心的“三中心论”,这样的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如同说教者,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必然是学生停留在记忆水平上掌握知识,最多也只是理解水平上掌握知识,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而综合音乐感教学是发展创造力的教学法,它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引导者,努力通过教学发掘和发展学生的潜在创造力,从而引导和帮助学生寻找并达到自己的目标。
在教学中,我通常让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创新理解、感受和分析。“理解”环节中,要求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构建;“感受”环节中,要求学生对音乐进行自主感受、想象;“分析”环节中,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树立自己的观点,并对音乐进行反思。
比如完成一节欣赏课教学,传统教法教师会首先告诉学生作品的背景、含义、动机、目的以及创作手段、曲式结构等,完全以教师讲授为主,将知识“灌”给学生。而采用综合音乐感教学,教师会以学生为主:
首先听作品——1、听到了什么?
2、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
3、听后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回答……
后再听作品——1、作品里出现了哪些乐器?
2、作品在力度速度上有什么变化?
其次再听作品——1、音乐分了几个层次,情绪有什么不同?
2、找出音乐主题。通过这样反复的听赏、提问,同学们充分的发表自己的“发现”后,老师给以正确的结论。这样上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引导环境中主动探索知识,而在探索中,学生同时也在学如何观察、分析和学习知识,使学生的思维锻炼变的敏捷,能力也得到提高,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由此也体现出音乐核心素养的理念。
在唱歌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法是跟随老师唱,要求学生把音准、节奏、歌词都学会,然后由老师讲解歌曲的内容结构以及风格特点和歌曲演唱的处理方案。这样的学习成果不是学生自己创造的,没有学生的认知。而运用“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则弱化了教师的主导性,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并促进这种能力的发展。
如学唱京剧作品时,我通过“念、唱、做、打”,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到国粹的精妙之处。即学唱片段,掌握韵味;学念台词(念白),掌握特色;学做动作,体味姿态;学做脸谱,体味色彩;学打鼓点吗,更好的把握京剧的骨架和节奏。整节教学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念中学唱、在做中学唱、在打中学唱,使唱歌变的自然易学,不再枯燥,从而达到了素质教学的理念。
如学唱歌曲时,我先鼓励学生自己充分讨论:分析词曲的特点,风格的体裁、旋律特点、力度变化。在取得比较统一的意见后,再让学生各自提出对歌曲的处理方案,并尝试着用模唱、哼鸣以及不同的演唱形式体验,最后由学生相互评比。这样的学习成果也许不是老师心中最完美的要求,但是它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学生主动的、独立的学习的能力。
从上例可以看到:传授式教学法注重在结果,衡量标准是近期的、眼前的课堂效果,是由老师排练出来的一首歌,必须整齐、舞台效果显著,但它的一切主要是老师的劳动,老师的才能发挥,而学生没有真正感受、理解,知识是固定而且局限的。虽然突出了眼前效果,但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只是“记忆和理解”。长此以往,是学生慢慢习惯了“喂知识”,习惯了老师说什么自己就记什么,不愿开动脑筋,不习惯自己去探索和创造。
相反,运用发展创造力的教学法——综合音乐感教学,它注重过程,衡量标准是远期的,是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和迁移。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索,养成观察分析四周环境的敏锐性,这种探索的过程,其结果就是创造力的发展。也就是说,此教学中学生每个音乐知识的获取、每一种素质的训练往往采取“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即兴创作、有计划的即兴创作和巩固理念”这样五个教学环节,打破“三中心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初中综合音乐感教学,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在音乐教育中通过知识性学习、旋律与歌词的关系,视唱与欣赏等活动,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热爱等情感的体验,使学生深切感受音乐的情调内容,从而产生美的感受,增强综合审美体验,更好的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在教学中运用综合音乐感教学法还可以情感教育渗透在音乐艺术美的形象之中,开拓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的感应体验能力。比如在聆听《黄河颂》时,通过恰当地借鉴比喻有步骤,有层次的情感导入,让学生理解黄河的咆哮、怒吼,民族危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强自立精神、爱国主义情感,以形成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形成完整的人格。
所以综合音乐感教学,发展了学生的知识和才能,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这些锻炼将作用于学生的未来,这样的教学法是向前看的,是重远期的,是符合音乐核心素养要求的。
总之,通过“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尝试,我与学生一起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我深深感受到新课程教学不仅是教学目标的变化,更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一个高要求过程。今后,我将不断学习、积累、探索、完善自己,用我的能力和责任心引导学生驶向音乐美丽无边的海洋,去体会、去捕捉音乐的美妙;达到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