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旦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中国希望在融入世界的同时,让世界全面客观地了解真实的中国。中国如何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增强对话宣传效果,对提升中国话语权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对外宣传力度很大,但实际效果却有待提高,基本停留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层面上,而达不到“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讲好中国故事面临的困难之一是我们故事讲述方式、手段以及知识和技能不足,缺乏跨文化传播的经验[1]。苏仁先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讲什么样的故事以及怎么讲故事[2]。李子祥认为通过外国人“借口说话”和培养对外宣传人才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途径[3]。
来华留学生在对外阐释中国精神、宣扬中国价值观、传播中国声音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特殊群体。胡争艳等认为新时代向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应注重内容和方式的转变。内容上注重传统故事与发展故事并重,方式从课堂讲授、文化体验到多方位实践转变[4]。张伟等提出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五位一体”教育平台[5]。但留学生喜欢中国文化产品、物品,并不等于留学生能“讲好中国故事”。“物品”层面的喜欢与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系并不大,比如留学生可能会说“我喜欢敦煌文化,但我不喜欢中国”“我喜欢用汉字纹身,但我并不热爱中国”。因此,如何从“物品”层面的表象深入到文化内涵的传承与传播,如何从“陈述中国故事”到引导留学生自己去“发现中国故事”是解决“讲好中国故事”问题的突破口。
中国故事讲得是否成功,关键要看留学生心目中是否形成了关于我们所期望的中国的形象。要达到该效果,应从我们讲述故事到留学生内化故事全方位全过程入手。
良好的传播效果需要故事的“讲述者”和“听讲者”共同完成。讲述者要基于跨文化传播的目的“筛选”能打动人心的故事来讲述,接受者通过获取、过滤、整合、重构、认同几个环节后接纳故事。因此,听讲者主要通过故事信息的认知、故事内容的认同来达到“讲好故事”的效果,最后可以通过“实践”来深化认同,身体力行传播中国故事。
由此可见,讲“好”中国故事应从留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认知”“认同”“践行”入手,留学生教育应构建“三位一体”育人路径,实现教育全过程育人(如图1)。
“认知”是让留学生通过语言学习、课程群的专业教育、第二课堂文化体验对中国国情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有所感悟,对中国法律、思想道德有所了解,对跨文化适应和交际有所认识;“认同”是通过社会实践、劳动教育、职业教育让留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理解进而认同;“践行”是留学生在了解和接受理念后通过实践的方式参与到中外合作交流,共建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该体系秉持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教学的理念,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以国家大局和地域特色、认同中国与国际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形成多方联动的协同培养机制。
构建格物致知、多元包容、知法守法的认知体系。留学生教育重点在于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高素质文化使者,具有多元性、跨文化性的特点。在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背景下,留学生教育侧重于优秀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代中国的国情与发展教育,同时在道德、法制与心理教育方面有适度拓展和深入。以跨文化课堂为基础,格物致知,通过语言、专业、第二课堂的学习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具有中华传统“仁、义、礼、智、信”的优秀品质,能够正确处理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在语言学习和第二课堂文化体验之外,结合留学生自身文化展示,让留学生认识文化的多元性,学会欣赏其他文化的魅力,多元包容,理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深刻内容。除此以外,加强留学生的法律教育。树立来华留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法律知识讲座、专业法律课、以案说法等形式,树立留学生遵纪守法、民主法治的观念,同时让留学生认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可以造谣、传谣,发布不符合实情的信息。若违反此原则,可能需要负法律责任。
建立知识传授、价值引导、社会实践三管齐下的认同路径。留学生能接触到的新媒体不仅限于中国国内主流媒体,更多是本国媒体和西方控制的主流媒体。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舆论,频繁接触外媒的来华留学生如何过滤不实信息,如何在跨文化适应的同时辩证认识中国。这就要求高校将课程内容与思想教育进行有机融合,需从国际学生的视角找寻突破点。美国华盛顿大学政治学教授沈大伟称当下中国为“不完全大国(Partial Power)”,中国有世界人口大国、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等诸多身份,这些身份叠加在一起,会让外国人看不明白[6]。要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讲清中国的历史传统、基本国情、制度优势、人民意愿和发展进步,同时也不讳言我们发展中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将西方严重的“碎片化”中国形象进行有机拼接,尽可能地还原给外部世界一个真实的、清晰的、相对完整的中国图式[1]。因此,一方面,高校在课程设计中需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教学,构建“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并重的教学。教学内容以模块化教学体系进行重构,将中国的历史传统、基本国情、制度优势、人民意愿和发展进步等内容进行模块化的有机整合,让留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和职业实践让留学生融入中国社区、企业、市场、工厂,切身了解中国速度、中国“智”造、中国智慧、中国经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用史实和事实分析故事信息,让留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还原“碎片化”的中国形象。
达成服务社会、互利共赢、知华友华的践行目标。践行是深化认同的结果,是达到“讲好中国故事”的最终目标。践行不仅是文化体验、征文演讲朗诵“中国故事”等校园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中国高校的培养,来华留学生能成为满足国际社会需求,熟练使用汉语、熟知中国文化、熟悉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后架起中外贸易、文化、合作的桥梁,为两国商贸、就业、合作提供机遇,结合留学生国家要素禀赋特征和产业发展现状,通过中外差异化生产合作,使得中国与相关国家共同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实现“互利共赢”,用成功案例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亦或成为中国的“语言+”外宣人才,知晓多国语言,又有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懂得如何通过外国人的视角观察中国的发展,通过老百姓的生活本态和精神本色说出中国故事,提高落地性和接受度,提高可读性和可信性。高校可通过创新创业大赛、职业规划课程、毕业综合实践等方式引导留学生树立服务社会、创新创业的意识,通过建立创客基地鼓励留学生创业项目的孵化,让留学生留下来、引进来,带动就业,发展双边贸易。除此以外,高校应做好校友工作,走访与跟踪留学生校友的创业、就业情况,加强校友联系,定期请校友回校讲座,分享创业、就业经验,借校友之口讲好中国故事。
除了留学生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外,高校应建立来华留学生网络舆情监管机制。从“监、管、研”三方面做好网络舆情工作:敏锐洞察留学生在网上的思想动态和道德观取向;利用留学生辅导员、学生网络信息员引导正向网络舆情,消弭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根据来华留学生使用中国媒体的情况提出留学生舆情监管的应对策略,在留学生使用频繁、较为信任的媒体中进行舆情监管和正向引导。以讲好疫情故事为例,外媒对中国的报道不乏不实言论和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在华留学生的所见所感,诉诸情感认同,通过征集战“疫”、居家隔离生活、宣传防疫知识等视频活动,借留学生的口说出中国防控疫情的故事和切身体会,激发留学生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热情。可以鼓励学生将获奖视频上传至Facebook、snapchat等外国社交媒体,向外展现中国防控疫情所做的努力,将中国希望与各国携手共同抗疫的声音传播出去,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在国际舆论纷繁复杂的今天,讲好中国故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需要讲述者和听讲者的认知结构和价值系统有较高的相洽程度,以客观事实提炼价值,通过吸引而非灌输的方式“入情”“入理”,实现“入心”“入脑”。听讲者主要通过故事信息的认知、故事内容的认同来达到“讲好故事”的效果,最后可以通过“实践”来深化认同,身体力行传播中国故事。通过来华留学生教育讲述中国故事,发挥大国影响、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形象、推动世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