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华 李发俊 李金珠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昆山 215300
人工气道属于重症患者常见的一种疗法,在生理气道和气体气源间构建连接,解除患者的呼吸困难,高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有效改善缺氧[1]。在人工气道创建后,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因此需针对性护理。气道湿化是利用微粒分子明显增加气道湿度,确保高水分气体可进入气道,而稀释痰液、维持纤毛运动[2]。
1.1临床资料 对2018年2月-2020年4月的60例重症患者做分组(随机数表法)研究,分为甲组同乙组,两组30均例患者。25-73岁/(48.52±4.25)岁。女31例、男29例。两组基线资料P>0.05。
1.2方法 患者湿化液的选择原则:临床中较常用的湿化液是蒸馏水、生理盐水,有文献证实,0.45%生理盐水的湿化效果比较理想。蒸馏水对黏液的稀释效应比较强,但相应的刺激性要高于生理盐水。因此,在气道湿化中,要按照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湿化液。分泌物多、痰液黏稠的患者,选择蒸馏水;分泌物情况稳定后,选择0.45%生理盐水。乙组间断性注射器推注湿化液进行气道湿化:通过一次性注射器抽湿化液(2-3ml),沿管壁缓慢的注入。如果患者的痰液黏稠,就是适当增加湿化处理的频次。患者吸痰中,如果痰液黏稠,可脱去针头进行处理。患者吸气时,沿导管壁缓慢的注入湿化液,而稀释痰液。甲组持续气道湿化:微量泵条持续气道湿化,250ml的生理盐水(0.45%)经泵条同雾化器连接进行持续持续湿化,稳定把湿化液缓慢的、持续的注射到患者呼吸道内,强化湿化作用。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痰液性质调节推注速度,痰液粘稠一度患者,气道湿化速度为5-10ml/h;痰液粘稠二度患者,10-15ml/h;痰液粘稠三度患者,15-20ml/h。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痰痂形成、气道受损、呼吸道感染、气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痰液粘稠)。
2.1并发症的比较 不同干预实施后,甲组痰痂形成率、气道受损发生率、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刺激性咳嗽发生率、痰液粘稠发生率都低于乙组(P<0.05)。
表1 并发症的比较[n(%)]
2.2相关指标的比较 不同干预实施后,甲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乙组(t=9.1369,P=0.0000);甲组ICU住院时间短于乙组(t=13.3736,P=0.0000)。
表2 相关指标的比较
人们正常气道会对吸入气体进行加湿,确保气道内湿润度,避免由于气道干燥而咳嗽、恶心。但人工气道主要是为维持正常通气功能而创建的一种模拟气道,认为干预气道结构,导致下呼吸道失水明显,有明显不适感出现[3]。重症患者需通过呼吸机做通气治疗,患者持续性吸氧会导致分泌物快速干结,导致气道黏膜干燥,无法排除痰液,使气道堵塞加剧,甚至导致窒息[4]。所以为避免上述情况出现,就应进行气道湿化护理减少反复吸痰率,防止感染事件发生。
间断性气道湿化法实在短期内把湿化液滴入到气道,而进行湿化处理,一次性使用的湿化液越多,患者气道受到的刺激就越严重,还可降低患者血氧饱和度。在间断性气道湿化中,湿化处理间隔不好掌握,如果间隔过长,气道长期失水,形成痰痂,气道较干燥,影响气道分泌物的排除;如果间隔过断,气道长期湿化,可导致肺部并发症发生。持续性气道湿化是均匀的把湿化液滴入气管,湿化液滴注速度比较缓慢,确保气道能接受滴注同时,均匀湿化,提高患者的湿化耐受性,并降低呛咳等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5]。持续气道湿化中,患者的气道持续受湿化作用,充分稀释痰液,形成反射性咳嗽,可一次性吸除痰液,应用效果确切。
总之,于重症患者中,开展人工气道持续湿化护理可减少并发症风险,并可缩短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