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育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的两点思考

2021-09-30 06:39:53杨洁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39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

[摘 要] 作为来自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新一代学习者和未来建设者,民族预科生对中华文化坚定的认同感,今后必将对本地区本民族产生主导性、引领性、辐射性的影响,对民族地区的稳定、团结、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培育与增进民族预科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认同,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民族预科教育的重要目标与任务。提升汉语能力、文化课程建设和校园文化熏陶是培育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 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培育意义;培育路径

[基金项目] 2020年度中央高校专项基金一般项目“内地高校疆藏民族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证研究”(CSY20011);2021年度中南民族大学校级教研一般项目“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融入预科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 杨洁梅(1978—),女,湖北天门人,博士,中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学、文化与民族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D64;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9-0032-04   [收稿日期] 2021-04-27

民族预科生是指以略低于高考录取线一定分值,预先进入大学接受一年或两年的预科教育,结业后直接升入本科各专业学习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育与增进民族预科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认同,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民族预科教育的重要目标与任务。

一、培育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意义

1.培育民族预科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是全面增进民族预科生“五个认同”的坚实基础。中华文化认同概念的提出,始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的“四个认同”论述(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四个认同”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将“四个认同”丰富、发展和完善为“五个认同”理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并多次在全国性重要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不断增进各民族群众“五个认同”观念的民族工作指导思想。“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①,是“五个认同”的坚实基础。在“五个认同”中,培育和增进民族预科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巩固和强化民族预科生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只有解决了基础的文化认同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巩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党的认同、道路认同等四个方面的认同。

2.培育民族预科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是坚定民族预科生“四个自信”的重要力量源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 (P32)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 (P349),“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2] (P339)。“文化自信指向中华文化”[3],培育和增進民族预科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有利于民族预科生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进而激发与坚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等三个方面的自信。

3.培育民族预科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民族预科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的基石、民族团结的根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是一种民族认同,它建立在文化认同之上,也通过文化认同表现出来”[4]。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建、共享的文化共同体。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与主线。培育和增进民族预科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认同,是凝铸民族预科生共同体意识的必经之路,是促进民族预科生热情、踊跃参与中华文化建设与中华民族共有家园建设的强大内在动力。

4.培育民族预科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是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民族预科教育旨在培养各类少数民族高层次专业人才。接受完高等教育后,民族预科生往往回到民族地区参加工作。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中央民族大学的预科部是1953年3月创建的,这是继中央民族大学建立后根据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而采取的一项特殊的人才培养措施。50年来,我校预科部为全国55个少数民族培养出了一大批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进入了高等学校继续深造,另一部分人则直接回到民族地区参加工作”[5]。民族预科生在大学毕业后,往往会选择返回原籍建设家乡,对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民族地区新一代的学习者和未来的建设者,民族预科生对中华文化坚定的认同感,工作之后必将对本地区、本民族产生主导性、引领性、辐射性的影响,对民族地区的稳定、团结、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培育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的主要路径

相对于通过高考直接分散进入全国各地高校本科专业学习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集中进入民族预科教育系统的民族预科生,在民族自尊、本民族语言能力、本民族的文化知识基础、原生环境的文化影响程度、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交流交融能力等方面,民族特征更为鲜明。如何培育并不断增进民族预科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针对民族预科生在语言能力、人际交往、文化知识基础、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特点,有效合理地创新设计民族预科生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培育路径是关键。

1.提升汉语表达能力,拓展交流交往交融界面。民族预科生来自民族地区,部分民族预科生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多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还有部分民族预科生自小接受双语教育,母语是本民族语言,对通用语言汉语的学习相对较晚,导致部分民族预科生在汉语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进入大学就读预科后,课堂教学语言以汉语为主(外语类、民语类课程除外),校园交际语言也以普通话为主,部分汉语基础较为薄弱的民族预科生的课堂接受效率与课堂参与程度较低,容易形成较难突破与扩展的特定民族文化圈的内部交往交流,这对他们接触、认知、认同中华文化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熟练运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是促进民族预科生专业学习能力、文化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文化活动贡献能力等多方位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
校本文化资源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科技资讯(2016年27期)2017-03-01 18:35:09
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律素养及培育路径调查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9期)2017-02-23 03:20:41
医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有效培养路径
科技资讯(2016年25期)2016-12-27 14:07:53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1期)2016-12-19 23:09:41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5:05:04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职教论坛(2016年23期)2016-11-19 09:33:28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素质培育路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1期)2016-10-24 11:59:09
大学生创业项目商业化运营的培育路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