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宁 翟玉亭
关键词 人文纪录片;《小小少年》;解码真实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2-0107-03
《小小少年》(Little Gaints)是由B站出品,五星传奇制作的系列纪录片,于2021年3月10号在B站上线,总共6集,目前已经全部更新完毕。截至2021年5月10日,该纪录片获得了864.6万的播放量,更在B站和豆瓣上分别获得了9.8和9.2的评分。
随着新媒体浪潮的不断推进,影像变得更易获取和低成本,纪录片也逐渐由精英文化转向大众化,视频网站纷纷布局,B站也不例外。自2018年以来,B站多部自制纪录片先后开播并爆出现象级产品,目前B站自制纪录片主要分为三大类别:以《人生一串》为代表的美食纪录片,以《历史那些事》《但是还有书籍》为代表的人文纪录片,以《可爱的小崽子们》为代表的自然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表达视角、丰富的呈现方式、幽默的文本语言成功出圈,彻底打破了以往纪录片精英文化的刻板印象,广受网生一代的欢迎。
年轻、创新、网感是B站自制纪录片的气质,接地气、亲和力、幽默感是B站自制纪录片广受欢迎的密码。不能否认的是,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B站纪录片在进行叙事的“狂欢化”和“碎片化”,有解说词的“加持”,有新媒体形式的“赋魅”,从而给其披上了一层华丽有趣的“外衣”。但是当褪去这些所谓光鲜的外表和繁复的包装,没有解说词,没有小剧场,没有二次元动画,没有任何的干预和安排,此次B站自制纪录片《小小少年》真正做到了返璞归真,依靠纪实画面和同期声来进行故事叙事,以最真实的生活触及人心。
当下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选择过剩的时代,面对纪录片市场的同质化困境,如何在开始就做到出奇制胜,可以说题材的选择是决定其成功与否的第一关。以往传统纪录片核心受众的年龄层次集中在中老年,青年话语在传统纪录片领域长期处于缺席的状态[ 1 ]。从创作者本身出发,《小小少年》的导演孙超,之前在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担任纪录片导演,整体团队对于少年成长题材的关注恰好与B站目前纪录片的布局想法一拍即合;从市場需求来看,B站的受众群体大多集中在网生一代,并拥有一定的文化教育和独立意识,片中对于家庭教育、性别印象、兴趣职业的灵魂拷问也符合市场的发展;就观众认同度而言,此部纪录片表达的主题是“痴迷是感兴趣的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观众的共情心理。
2.1 个性:聚焦少年成长,独具创新个性
从宏观角度来看,B站自制纪录片《小小少年》作为一部人文向纪录片,突破了以往其在美食或人文历史题材方面的禁锢,聚焦于少年成长,深入挖掘人物故事,选取的六位主人公分别是在舞蹈、科技、自然、运动、电竞和音乐不同领域颇具天赋的孩子,记录他们与众不同的成长故事。从微观角度来看,这部纪录片选取的每一位人物都颇具个性,“天才型”少年并不在少数,但《小小少年》更注重挖掘和呈现每一个少年身上的独特之处,以猪肉铺为舞台的10岁女孩小云儿,拥有奇思妙想的机器狂热少年陶启泽和张宇晨,爱虫成痴并对自然之道有着独特理解的11岁小男孩殷然,不爱Hello Kitty爱赛车的英气女孩怡娜,放弃乒乓选择电子竞技的男孩曾国豪,把音乐视生命一般重要的9岁男孩王烁然……他们不局限于任何一个区域,他们来自不同的城市,拥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的,各自专注的领域也不尽相同。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此部纪录片在选题方面的整体创新性和个体独特性。
2.2 共性:立足人物关系,挖掘个体共性
《小小少年》一共6集,每一集独立开来,讲述一位小小少年的成长故事;但作为整个系列,其在主题立意和人物关系叙事方面又具有一定的共性。
其一,在主题立意方面,它并没有刻意着过多的“笔墨”去书写所谓少年天才的故事,而是将主题定位为“痴迷”,将镜头对准这些在在周围人眼中是“普通人”的小孩,以其真实而又不失精致的纪实画面为受众呈现了小小主人公们内心蕴藏的巨大能量。
其二,在人物关系叙事方面,当中涉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而且可以发现《小小少年》中的主人公对于自己兴趣的“痴迷”大多得到了父母的陪伴和支持,当中有关留守儿童、教育话题、兴趣培养、家庭关系等都是如今社会关注的痛点和问题,由此也打破了其在受众方面的年龄壁垒,使其成为一部值得深入思考的纪录片。
整体而言,《小小少年》的叙事风格不同于以往B站打造的现象级爆品。就叙事而言,它不同于《人生一串》“快餐式”的线性碎片化叙事结构,更没有当中颇具调侃意味的解说词;就呈现而言,它没有采用《历史那些事》“狂欢式”的叙事形式,更没有添加颇具趣味取向的小剧场;就关系而言,它不同于《但是还有书籍》“板块式”组合的叙事节奏,更没有当中颇具文艺气息的画面感。《小小少年》风格独树一帜,每集选取一个少年,以最真实的纪实画面进行叙事,以人物本身为驱动,以人物日常生活和人物关系串联故事走向,每集时长集中在一个小时左右,真正做到了还原纪录片最本质的真实,并以其特性赋予纪录片持久的生命力。
3.1 风格真实:以纪实真挚触达情感外溢
在进行纪录片创作时,拍摄者需要保持局外中立的态度,甘做“墙上的苍蝇”,作为旁观者,对被拍摄者的行为尽可能地不产生影响。同时,被避免影响观众的评判,尽可能不使用解说词,而是依靠画面叙事[2]。此部纪录片的导演孙超表示,在具体的拍摄过程当中,并没有现成的架构或者提前已经安排好的台本,摄制团队丝毫没有干预这些孩子的成长历程,只是单纯地用镜头去记录他们的日常生活,真实是这部纪录片最为核心和可贵的要素。作为一部“浑然天成”的纪录片,它带领当下的年轻人认识了最原始淳朴的纪录片,也正是由于其真实的记录,所以整部片子所有人物的状态是真实自然且舒服的状态。
在第一集《那夺云》中,无论是主人公小云儿在猪肉铺里跳舞的镜头,抑或以小小的身躯扛起又长又重的木头的画面,还是面对严苛的基本功训练想过放弃,但依旧选择咬牙坚持的坚韧眼神,这些真实生活画面的组接传达出人物真实的自然情感流露。当然,它并不仅仅局限于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塑造,在对人物关系进行叙事的画面方面,其所传达的真实同样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所以我们透过画面,看到了身为母亲,给予孩子的无条件支持与陪伴;看到了身为老师,寄予学生的无限期待与成长。整体而言,该纪录片叙事风格纪实,对于人物的特写与近景画面较多,它没有一味地炫耀所谓天才的厉害之处,而是更多地关注这些少年们背后的孤独和异于常人的付出,以纪实真挚的情感外溢拨动受众的心弦,以真实引发受众的共鸣。
3.2 结构线性:以时间维度拓展现实空间
日本纪录片导演小川绅介曾经说过,时间是纪录片的第一要素[ 3 ]。《人生七年》作为以时间要素进行叙事的典型纪录片,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人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个浓缩的“戏剧”,时间带来的沧桑感和戏剧感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在系列纪录片《小小少年》当中,每集的主线都是按照时间线性的逻辑进行叙事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时间维度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历史维度与现实维度。同时,在按照时间线性结构进行叙事时,自然会涉及现实空间的拓展,以时间维度来拓展现实空间,层层递进,循序渐进,会使得纪录片的整体叙事既流畅自然又干净饱满。
在第二集《5449》中,这一集主要的故事结构开展就是以FIRST国际机器人公开赛的举行为线性逻辑,但是在按照现实时间的维度进行叙事编排时,也会对过去的历史维度进行串联,比如这一集的两位主人公陶启泽和张宇晨是通过人大附中的创新人才早期项目培养来到这所学校,两个人已经合作了6年之久,如此等等,这些都是基于过去的事实,对于这一部分的叙事,主要是以人物同期声配合过去的图片画面影像进行呈现的。从现实时间维度分析,开始的社团招新大赛,到初一新人王安喆的加入,再到赞助工作的开展,最后到机器人大赛的具体进行;从空间维度出发,从学校生活的空间,到家庭生活的空间,再到比赛场景的空间。同样在《以父之名》这一集中也涉及武汉和北京两个不同生活场景的切换,可以说时间和空间的并行串联,使得纪录片按照明显事件发展的脉络进行,具有较强的生活逻辑性和叙事性。
3.3 节奏张力:以戏剧冲突推动故事发展
节奏,作为纪录片创作必不可少的元素,一方面,就形式而言,主要通过镜头剪辑的组接来实现,以画面的运动与切换实现纪录片内外节奏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就内容而言,一般通过矛盾冲突来展现,其中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人物本身矛盾、人与环境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在进行纪录片的剪辑时,讲究通过镜头语言的组接重新赋予素材以生命,从而传递出更为抽象的思想[ 4 ]。
《小小少年》无论是在剪辑叙事方面,还是在矛盾冲突设置方面,都可谓是可圈可点。首先,在剪辑节奏方面,《以父之名》一集中电竞选手们手部特写镜头的快速切换配合电竞游戏的主页画面,营造出比赛的紧张氛围;伴随着曾国豪表弟的一声呐喊“豪哥加油”,配合国豪之前参加乒乓球比赛获得的奖杯画面转到现在国豪的脸部笑容特写,再直接转场到电竞比赛的现场,既突出了人物身份的转变冲突,又传达了体育竞技精神的热血和可贵。其次,在矛盾设置方面,《那夺云》开场便设置戏剧冲突,小云儿以各种柔软娴熟的舞姿展示了她的舞蹈天赋,却也因此没有老师愿意教她;《自然之道》的主人公殷然则以“昆虫的害益之分是人类乱编的,所有自然中的物体,都没有好坏之分”一句话,道破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以父之名》中的少年国豪,从乒乓球职业选手到电竞职业选手,这是人物自身身份的矛盾,从父子之间的对抗冲突到彼此拥抱理解,这是人物关系的矛盾,如此等等。整体而言,《小小少年》系列纪录片处处都有矛盾的埋线,由此进一步激发受众观看的欲望。
3.4 艺术技巧:以细节审美捕捉人生意味
纪录片虽然是以纪实影像记录生活的创作形式,但其镜头的构图依然讲究美学,力求在视听语言和艺术手段方面尽善尽美,从而做到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艺术的统一[5]。《小小少年》在艺术技巧上的细节设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镜头构图,比如小云儿在未建成的舞蹈室透过窗户望向外面的背影画面,包括《自然之道》中各种关于大自然昆虫的镜头,可以说这些画面将镜头语言美学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是采访画面,《小小少年》系列纪录片中与人物的采访对话都是在自然生活的空间场景中进行的,比如采访怡娜时的背景就是在她每天训练的场地,具体场景就是她坐在摩托车上,使得整体片子具有一定的空气质感。
三是配乐方面,此部纪录片的配乐既契合人物特性,又反映主題思想。“我爱你就像天上的太阳,太阳它会把我照亮,可是太阳它会有人去欣赏,而我却迷失了方向。”这是《HELLO KITTY》中怡娜一家为母亲过生日时所唱的歌曲,剪辑很巧妙地把这首歌作为配乐融入下一个场景,可谓是每一处细节的安排都很巧妙。
同时,《小小少年》系列纪录片当中有大量的特写和近景镜头,力求让画面的材质语言来讲话,以无声的语言来渲染情感和述说故事,让受众在无形当中为这些平凡的瞬间所触动。
弗拉哈迪曾经说过,你不可能像文学说的那么多,但却能以更强有力的方式说出你想要说的话,可以说纪录片与生俱来便具有向社会发言的传统。面对技术革新的浪潮,纪录片精英主义的神秘色彩不再,内容边界不断拓展,但无论边界如何拓展,纪录片解码真实的内容本质不应被抛弃;无论依托何种创新题材,或是新兴技术,抑或表达形式,纪录片任何主观和艺术的加工都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李宁,杨博雅,王宗辉.同质竞争下的倒逼创新:中国新媒体纪录片发展现状[J].传媒,2020(22):40-43.
[2]王竞.纪录片创作六讲[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33.
[3]张文绞.“必然的相遇”:小川绅介对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影响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7.
[4]何莹莹.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5]朱晓彧.全球化视野下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及其传播境遇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