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视角下我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困境机制研究

2021-09-22 02:51:54刘明郑如东刘梦婷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25期
关键词:生成机制政策建议困境

刘明 郑如东 刘梦婷

摘 要:目前,我国PPP由快速推进阶段逐渐过渡到规模稳定阶段,投资总额从激增走向平稳,但PPP项目的困境仍然存在,其中项目准入困境为政府行政许可、项目资金困境为地方政府融资渠道、项目运行困境为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角色界限不清晰、政府与私人投资的目标失配、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变窄、PPP项目的规制与监管不严等。针对当前我国PPP发展过程中制度供给的短板,从优化PPP公共政策角度出发,提出完善法律和政策、完善财政风险控制与补偿机制、改进公私投资主体间风险分擔机制、适度开放地方政府融资渠道等具体措施。

关键词:PPP;困境;生成机制;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5-0082-06

一、现象及问题的提出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模式简称PPP,即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一直以来被众多国家当成一种基础设施建设的“物有所值”的方式(Ke et al.,2010),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将PPP模式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的管理当中。但2008年经济危机暴露了我国经济运行的短板,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上升空间受阻,经济内部结构性矛盾突出。此时PPP模式凭借其具有的政企合作理念、创新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成为我国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最近几年实施的项目模式与20世纪有明显区别,比如减少了采用原来的BOT、BO以及特许经营等的方式,更多的以政府投资与社会资本(实际上多数是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合作建立SPV来完成建设项目及固定资产投资。

推出PPP模式的初衷是希望能够通过开辟一种新的地方政府融资方式,来杜绝原来一些不合规的融资获取预算外收入,并且鼓励当地利用PPP项目缓解和解决一些债务困境。PPP模式得到蓬勃的发展,2019年12月第二届开发性PPP论坛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累计项目数9 249个、投资额14.1万亿元,落地项目累计6 039个,投资额9.2万亿元,落地率65.3%,开工项目累计3 559个,投资额5.3万亿元,开工率58.9%[1]。

不过在PPP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除了上一阶段会出现的问题,像是政企关系不清引起的企业自主权不足、服务质量不高、政府无法进行有效监管等,还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是有些地方政府将PPP项目作为变相融资的工具,采用一些新型掩盖方式,造成了地方政府支出责任扩大、隐性债务扩张等现象,引起了社会各方关注;二是PPP项目实践状况不容乐观,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累计入库项目的落地率仅占65.3%,民营资本没有积极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在我国强力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关键期,避免因不合规开展PPP项目引发财政金融风险是PPP项目管理研究的重大任务。具体而言,地方政府如何应对PPP项目困境?PPP模式困境存在哪些诱导因素?如何防范PPP项目困境?基于此,本文在公共政策视角下通过我国现行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分析我国PPP困境形成的机制,提出减少困境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社会与资本合作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这种模式已经存在了好几百年,不过我们现在谈论的PPP模式则是20世纪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延续,也是公共需求多样化引起的两部门合作机制(叶晓甦、徐春梅,2013)。目前学界对于PPP的基本含义产生了一些分化,一是认为PPP是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融资工具(Government of Quebec,2004),二是认为其是市场化改革中社会治理的一种有效工具(Wettenhall,2003),三是认为PPP是可以解决政府公共财政危机及促进国际合作与开发的工具(Paoletto,2000)。同样,学界对PPP运行效果评价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PPP模式重点在于建立伙伴关系、利益全体共享、风险共同分担,同时,其在融资机制、运营成本、基础设施质量等方面远远优于传统的政府供给模式,对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有重要的提升能力,是未来公共服务管理的方向。反对者反对的理由是基于PPP项目的复杂性、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困难,PPP项目运行结果不如预期(Hart,1997;赖丹馨、费方域,2010),有的地方出现了虚报价格、质量低下、招标腐败等现象,政府缔约成本急剧上升(张亚勤,2017)。

从2013年后的PPP项目实施情况来看,出于认识理解偏差,国内出现了对PPP模式的认知困境,现有对PPP困境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基本含义的困境,即在地方政府还没有完全明白PPP含义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开展PPP项目;二是在进行项目建设时,出现逐渐与政策初衷偏离的现象,这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将PPP项目定义为带有“固定回报、明股实债、财政兜底、政府承诺、拉长版BT”特征的项目[2]。通过对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姚东旻、朱泳奕等(2019)得出政府引入PPP模式未能降低地方债务水平,并且PPP项目资金规模与地方债务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的结论。

从具体方面来看,可以将PPP困境的现象分类为目标本质不合规、参与主体不合规、风险分担机制不合规、适用领域不合规、运作方式不合规、实施程序不合规这几类。陈琤(2010)、胡改蓉(2015)指出,一些地方政府将PPP项目当成直接目标,却忽略了其在改善公共服务供给的本质属性;刘穷志(2016)指出,一些国有资本或融资平台异化为政府方主体,而私人资本被驱逐;周正祥等(2015)、温来成等(2015)、周小付(2013)经过测算,发现政府与市场方风险分担比例不合理、模式也不可取;刘薇(2015)指出,PPP项目涉及范围已经超出了其原指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引起PPP的滥用、错用;刘穷志(2017)指出,存在运作方式困境成为拉长版的BT模式、缺乏“社会资本共同参与”这种核心要点、以及合作期限不合规等困境现象;李延均(2010)认为,现有机制在立项规划程序、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程序、政府采购程序都存在不合规的地方。这些研究拓展了PPP困境的研究道路,从基本内涵到困境表现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以总的来说,现在关于PPP的研究覆盖范围十分广泛,对一些方向也有深入的研究,对本文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不过本土化的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程学、经济学,从技术性层面进行分解研究,而对于政府管理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尝试从政府管理角度出发,将目光聚集到政府行为、政策,为目前我国PPP项目面临的困境找到解决办法。

猜你喜欢
生成机制政策建议困境
困境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08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刑事犯罪现场的大学生犯罪心理生成机制探讨
求知导刊(2016年31期)2016-12-16 11:25:43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人民论坛(2016年23期)2016-12-13 11:15:21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22:58:06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环境科技(2016年3期)2016-11-08 12:14:20
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6:23:51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35:55
模糊性:教育政策复杂运行的生成机制
高教探索(2015年9期)2015-09-21 04:22:43
对当前PPP模式困境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