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文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41)
三林滨江南片地区西区市政道路工程是上海地产集团开发的三林湾生态小镇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之一。
根据片区功能定位及规划要求,三林滨江南片区规划形成以楔形绿地为核心展开的多元复合城市空间的功能结构,承担着中心城重要的生态功能,是未来生态建设的标杆地区。本工程为三林滨江南片区西片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工程,该项目由11 条地面道路和1 条地下环路组成,其中地面道路总长约5.84 km,地下环路总长约2.00 km。
尽快实施这个项目对楔形绿地环境建设和加快三林滨江地区转型发展,实现“三林看世界、世界看三林”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规划,三林湾小镇将建成具有海派风貌的特色小镇及多元共融的新型街区,小镇内部采用窄路密网的路网格局与围合式建筑,形成空间紧凑的开放式街区,环境品质较高。本工程从构筑高要求、高品质的交通服务体系出发,进行统一规划和全面统筹,体现海派特色,将三林湾小镇建设成为和谐、宜居的精品社区。具体原则有以下六点。
(1)满足区域交通要求,执行城市道路的相关技术规范及标准。
(2)统筹布局地上、地下空间,提升集散能力,保障畅达性,综合考虑道路等级、交通需求、地块开发强度、界面业态、公交设施等因素,合理布置道路断面形式,优化道路线形以及交叉口的形式。
(3)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结合路网规划,合理组织道路空间资源,通过缩减车道规模、设置单向交通等方式增加慢行空间。通过利用地下空间,适度安排人车分流,突出步行、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等绿色交通出行方式,营造适宜慢行的道路环境。
(4)重视整体景观和空间环境的塑造,有机整合市政设施、景观环境和沿街建筑,突出海派风貌。铺装、植栽、构筑物以及灯具等各类附属设施设计应结合景观总体控制要求,在确保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充分体现生态小镇的特点。
(5)地下联络通道总体布局应紧密结合小镇开发形态,切实反映实际交通需求,最大化空间覆盖率,并充分考虑与沿线控制物的关系,处理好与市政管线、轨道交通设施等其他地下基础设施关系。
(6)精细化交通设计,保障地上、地下道路的交通安全性和流畅性;明确地下联络通道的交通组织模式和交通集散节点,实现地块的可达性和便捷性;做好交通标识引导设计,消除交通流线冲突隐患。
本设计方案中地下环路的方案总体呈“井”字结构,两条纵向地下道是沿丽波路、皓明路道路下方布置。基本走向是沿地面道路的走向,具体方案本文不详细介绍。下面重点介绍地面道路的设计方案。
小镇由凌兆西路等11 条组成地面道路,道路性质为城市支路。其中,凌兆西路、永涛路、皓川北路、皓川南路为片区交通性支路,红线宽度为22~30 m,以对外交通联系功能为主。其余道路均为生活性支路,红线宽度为12~20 m。具体道路情况见表1。
表1 工程范围内道路一览表
三林湾小镇与外围道路接入点较少,片区相对独立,过境性交通穿越比例较低。其路网以承担到发交通为主,同时体现静谧舒适的社区特色。生活性支路采用特殊材质铺装突出海派风味,并通过车行道窄化、小型环岛等宁静化措施,提升社区环境品质。根据道路所处的周边环境性质,各条道路功能定位如下:
(1)凌兆西路、永涛路、皓川北路、皓川南路为交通性支路,主要承担小镇与周边路网的交通转换功能。
(2)浩昌路为商业街道,同时也是连接多个公共服务设施节点的功能轴线。
(3)丽波路为景观休闲街道,联系小镇南北两侧生态空间。
(4)涓清路、皓明路、秋泓路、柳蝉路、洛灵路为生活服务街道,主要承担区域内部慢行交通。
下面按交通性和生活性道路介绍主要典型道路的断面设计。
(1)凌兆西路(皓川南路—丽波路)
红线宽度24 m,断面布置采用一块板、双向2 车道设计。具体布置如图1 所示。
图1 凌兆西路(皓川北路—丽波路)标准横断面图(单位:m)
4.5m(人行道)+15 m(车行道)+ 4.5 m(人行道)=24 m
(2)凌兆西路(丽波路—秋泓路)
红线宽度30 m,路侧布置东地道进口敞开段。敞开段设2 车道,地面辅道为2 快2 慢。具体布置如图2 所示。
图2 凌兆西路(丽波路—秋泓路)标准横断面图(单位:m)
5.0m(人行道)+2.5 m(非机动车道)+1.25 m(分隔带)+7 m(敞开段)+1.25 m(分隔带)+9.5 m(辅道)+3.5 m(人行道)=30 m
(3)凌兆西路(秋泓路—耀龙路)
红线宽度29 m,断面布置采用一块板、双向3 车道(1 进2 出)。具体布置如图3 所示。
图3 凌兆西路(秋泓路—耀龙路)标准横断面图(单位:m)
7.0m(人行道)+17.5 m(车行道)+4.5 m(人行道)=29 m
丽波路是景观休闲街道,其道路红线宽度12 m,道路东侧红线外另设有15 m 绿化带。采用一块板断面布置,为满足一侧电力管线埋设需要,人行道宽度设计采用不对称宽度布置。道路下方为东地道的暗埋段。具体布置如图4 所示。
图4 丽波路标准横断面图(单位:m)
3.5m(人行道)+6 m(车行道)+2.5 m(人行道)=12 m。
该道路是生活性街道,其红线宽度12 m,采用一块板断面,道路下方为西地道暗埋段。具体布置如图5 所示。
图5 皓明路标准横断面图(单位:m)
2.5m(人行道)+6 m(车行道)+3.5 m(人行道)=12 m
整个三林小镇的街道铺装设计是有总体景观要求,所以材料设计的基本原则如下:
(1)道路红线内的人行道与退界空间铺装面层在材质、色彩和标高等方面统筹一体化设计;
(2)道路结构材料的选择应满足强度和使用性能,提供和保障良好的使用条件;
(3)所选材料的技术必须成熟,并且易于施工质量的控制和养护维修。
根据海派小镇的定位,在满足道路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海派小镇设计导则》对各功能区的景观风貌要求进行组合设计,具体有以下四点。
(1)凌兆西路等交通性支路的车行道采用沥青路面,小镇内部道路铺装考虑体现海派元素,机动车道采用弹石铺装,非机动车道采用花岗岩铺装。人行道均采用花岗岩铺装,并设置导盲砖及其它无障碍设施。具体铺装形式如图6 所示。
图6 铺装意向图
(2)浩昌路车道采用100 mm×100 mm 烧毛面中灰色弹石,使用浅灰色弹石拼接出车道中心线、车道边缘线及其他标线形状(见图7)。
图7 浩昌路铺装示意
(3)洛灵路、秋泓路、柳蝉路、丽波路、皓明路及涓清路车行道宽度由于只有6 m,路段不设置标线,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驶区域通过中灰色及浅灰色石材进行区分(见图8)。
图8 丽波路等铺装示意
(4)根据相交道路路面铺装不同,工程范围的内交叉口形式存在三种方式:
a. 交通性道路相交,交叉口为沥青路面,标线采用热熔漆敷划;
b. 交通性道路与生活性道路相交,交叉口为沥青路面,标线采用热熔漆敷划;
c. 生活性道路相交,交叉口为弹石路面,标线采用弹石拼接出标线形状,如行人过街横道线采用弹石深色跳色(见图9)。
图9 交叉口标线设置示意
从整体城市道路脉络出发,合理分布,运用品种多样多彩的行道树,打造有四季分明的道路绿化景观,突出海派特色(见表2、图10)。
图10 凌兆西路、永涛路绿化效果图(欧洲小叶椴)
表2 行道树树种一览表
交通性道路以功能性为主,兼顾海派造型,采用双挑臂路灯双侧对称布置,布置间距为30 m,其余道路慢行优先,照明灯具采用鹅颈庭院灯双侧对称布置,以烘托氛围为主,布置间距为15 m。
城市家具及其他设施的设计根据总体规划对小镇各功能区的景观风貌要求,传统海派区域主要采用铸铁或仿铸铁材质,体现经典沉稳特点,经典海派区域主要采用石材或木材材质,体现中性、舒适特点,现代海派区域主要采用不锈钢及玻璃等材质,突出现代、轻盈特点。具体设计考量以下四点。
(1)车挡、自行车架
交叉口处无障碍坡道处设置车挡。主要道路结合建筑出入口区域位置自行车架。传统海派区域采用黑色铸铁材质,突出有线脚的设计;现代海派区域采用不锈钢材质,简洁化处理(见图11)。
据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共有耕地1072.8万亩,其中盐碱化耕地484万亩,占内蒙古自治区盐碱化耕地面积的46%。2017年,巴彦淖尔市从自治区争取到了5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试验示范项目,项目区位于五原县,改善盐碱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3%,是巴彦淖尔市盐碱地占比最大、类型最全、最具代表性的集中连片盐碱区,是巴彦淖尔市484万亩盐碱地改良的重要示范性工程,具有为全市、全区乃至全国大面积实施盐碱地改良积累经验、做出示范的重大意义。2018年起正式实施,目前改良总投资达1.5亿元。
图11 车挡、自行车架
(2)垃圾箱
在人行道上按200 m 间距设置垃圾箱,材质以仿铸铁形式结合木材为主。
(3)窨井盖板
生活性道路采用石材隐形盖板,减弱不同材质以及肌理在道路上的反差。
(4)信号灯杆及监控设备
突出功能性,材质以单一材质为主。杆体采用黑色,外形与灯杆造型和风格保持一致。
(1)将街道设计的理念落实在具体设计中,改变了道路设计就是解决交通问题的传统观念,在街道设计中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关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
(2)在具体设计中将“慢行优先”的安全性设计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具体的安排。安全是道路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小孩和老人过马路时。
好的街道,应该鼓励更多的步行和骑行。在“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 中提出建设健康城市慢行交往空间,倡导慢行交通空间设计。
(3)街道设计从单一道路设计转向整体街道空间环境设计,对街道铺装、城市家具、绿化和灯光照明灯给予足够的关注。
(4)在设计中建议使用持续耐用的街道铺装材料,并对施工提出具体要求,这些设计确保了街道使用的耐久性。铺装材料的颜色、大小、硬度、花纹等都有相应设计,以便为步行、跑步、骑行及有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便利,铺装的施工与分缝、路缘转角、透水性也是道路使用持续性的重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