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伟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佳木斯分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水稻纹枯病是世界上分布广、 危害大的水稻病害之一[1-3],目前己上升为我国水稻三大病害之首。水稻被纹枯病菌侵染后,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甚至可导致稻株倒伏或全株枯死,一般减产5%~10%,严重可达50%~70%[4]。 由于缺乏抗病品种,对纹枯病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2018年对江苏省艾津农化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40%己唑醇·嘧菌酯SC 进行田间试验,本研究旨在明确该药剂的防治效果,筛选出田间适用剂量,为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供试水稻品种:龙粳31。
供试药剂:40%己唑醇·嘧菌酯SC(江苏艾津农化有限责任公司);40%己唑醇SC(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40%嘧菌酯SC(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
试验地设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东风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试验田内。 土质为黑壤土。 手工插秧, 水稻秧龄3.1 叶期, 插秧规格30 cm×13 cm,试验田平整,排灌方便,生育期间除试验药剂外不施用其他杀菌剂。
1.3.1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 个处理 (表1),每个处理4 次重复,共24 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为20 m2。
表1 各试验药剂处理量
1.3.2 施药时间与方法 采用手压喷雾器均匀喷雾。 在2018 年7 月2 日(水稻分蘖末期)进行第1次施药,7 月17 日第2 次施药,共施药2 次,每小区用液量0.9 kg。
1.3.3 气象资料 试验期间,7 月2 日用药当天气温为22.5 ℃,相对湿度为76%,7 月17 日用药当天气温为25.0 ℃,相对湿度为65%。
首次药前调查病情基数,末次施药后10 d 调查水稻纹枯病发病情况。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调查相连5 丛,共25 丛,记录水稻总株数、病株数和各病级数,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水稻成熟期测各小区产量。
稻纹枯病分级标准:0 级:无病;1 级:第四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3 级:第三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5 级:第二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7 级: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9 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5]。
式中:CK0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CK1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PT0为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PT1为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由表2 可知, 供试药剂40%己唑醇·嘧菌酯SC 不同剂量处理在末次施药后10 d 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22%、78.47%和80.13%,且随剂量加大,防效升高,对照药剂40%己唑醇SC 和40%嘧菌酯SC 的防效分别为73.70%和74.82%,说明二者以一定比例混合表现出增效作用。由方差分析可以看出,处理药剂72、96 g(a.i.)/hm2剂量下的防效与对照药剂供试剂量下的防效有极显著差异。
表2 40%己唑醇·嘧菌酯SC 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由表3 可知, 随试验药剂处理剂量的增加产量有所增加,增产率增大,试验药剂不同处理的增产效果均高于对照药剂,最高增产11.03%。 方差分析可以看出,各处理与清水对照差异极显著,处理药剂72、96 g (a.i.)/hm2剂量下的产量与对照药剂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表3 40%己唑醇·嘧菌酯SC 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经从试验期到收获期观察, 对水稻生长无影响,对水稻安全性较好。
40%己唑醇·嘧菌酯SC 对水稻纹枯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发病初期连续施药2 次,间隔15 d,对纹枯病最高防效为80.13%, 显著优于对照药剂。 试验药剂40%己唑醇·嘧菌酯SC 对水稻有增产作用,增产最高为11.03%,极显著优于对照药剂。 从试验结果分析看,处理药剂48 g(a.i.)/hm2与对照药剂40%嘧菌酯SC 防效相当, 显著高于对照药剂40%己唑醇SC,处理药剂72、96 g(a.i.)/hm2剂量下的防效与对照药剂防效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 因此建议最适使用剂量可为48~96 g(a.i.)/hm2。 对水稻安全无药害。 试验为1 a 试验结果,由于试验特定的环境及自然条件影响,不同地区及年份试验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