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忠辉
摘要: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因学生上体育课时对教授动作屡教不会,暴怒之下,责罚学生绕操场跑20圈,导致孩子当场昏迷。面对此体罚事件居然还振振有词,说是正常的教育惩戒,是体育锻炼。每位体育老师都明白,惩戒所依据的是学校的管理制度以及班规校规等条例,属于有依据的行为;但是体罚是教育者个人的情绪化行为,没有条例可以依据,是教育者主观的、超越法律限度的行为。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体罚以治人、整人为出发点,对人的身体进行处罚,属于超负荷运动,是对学生精神上的侮辱,人格上的伤害,是一种违法行为。
关键词:体育课 变相体罚 教育惩戒
我国《教师法》明文规定,教师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它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体罚、变相体罚的现象仍然存在。尤其是那些成绩差、犯错误的学生,轻则嘲讽挖苦、重则打骂不休,这种错误的教育行为,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
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更要明晰社会发展对学生提出的心理方面的要求,认清体罚、变相体罚对学生的危害,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探究科学育人方法,以“爱心”保健康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首先应该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加强个人修养,用希望、激励等科学教育方法,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上进的信心,切忌冷漠、恐吓、讽刺、挖苦,甚至是打着教育惩戒的旗号来体罚、变相体罚等,时时处处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变“罚”为“爱”,以“爱心”保健康。
苏霍姆林斯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而教师从事的就是神的工作,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因此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要以满足体育差生需要为出发点。用爱心化解差生所处的“地位低下的恶劣环境”,对他们关心爱护,努力缩短他们与其他学生的距离,要注重研究教育心理,选取科学的育人方法,建立起互尊互爱、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从而激起自尊、自强、积极向上的强烈欲望,以正常的心态进行体育课的学习。
二、兴趣指引,个别辅导,借助比赛,提升素能
在我所教授的学校,孩子们对体育课的认知仅仅是不用在教室背书、写作业,从不曾深入思考过,真正体育课有什么作用,因此兴趣指引迫在眉睫。
有的学生上课时,对教师的讲解示范,瞬间就心领神会,并能很好的完成动作,而有的学生掌握动作慢,技术动作完成往往达不到要求,此时正是激发兴趣的大好时机,教师切不能粗暴的横加指责、呵斥,更不可放任不管,任其发展,一定要耐心、细致的讲解示范,个别辅导,面对他们的一点点进步,要毫不吝啬地,大张旗鼓的给予表扬、鼓励,逐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掌握动作技巧。
要善于借助体育比赛,逐步消除他们“知趣”地当观众或者“与我无关”的态度,考虑安排他们参加各项体育教学活动,特别是集体项目, 优先安排他们的锻炼时间、锻炼内容以及教师的个别辅导,努力做到学有所进,练有所获,不断的提高学习的兴趣,提升他们强烈的参赛欲和求胜心。
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教师的任何体罚都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尤其是讽刺挖苦、训斥辱骂等变相体罚方式,会造成沉重心理负担,失去学习兴趣。要么产生对立情绪,越罚越“皮”。“既然你不把我当人,也别怪我不拿你当人”,从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发展到对抗、顶牛、恶作剧。要么慑于压力,表面服输,内心不服,久而久之形成人前一面、人后一面的双重性格。要么思想绝望,走向极端,采取行动,不计后果。或忌恨报复,触犯刑律;或自闭抑郁,甚至自杀。
每位体育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明确教育惩戒与变相体罚的本质区别,更需明白体育差生的缺点、错误有一个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对他们的转化教育工作一定是一个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反复抓,抓反复”,体育教师应时时关注他们树立自尊心、自信心、自强心;充分调动他们的锻炼积极性,逐步提高他们的体育水平。相信我们体育教师在艰苦的劳动和辛勤的汗水培育下,经过“进步--反复--再进步--再反复--更大的进步”的曲折道路,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转变成我们期待的模样。
参考文献:
[1]苏令《如何把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中国教育报》2020年1月14日第4版
[2]宁涛《“體罚”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中学)》2017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