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置换联合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血疗法治疗混合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效果

2021-09-13 04:57:54玮,张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17期
关键词:溶血性悬液免疫性

何 玮,张 娅

(邻水县人民医院,四川 邻水 638500)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患者因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加速红细胞破坏引起的一种血液疾病。临床上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多进行输血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存在红细胞抗体,对其进行交叉配血的困难较大,其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风险较高[1]。单用输血疗法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输血治疗的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血浆置换疗法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本研究主要是探讨联用血浆置换和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血疗法对混合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在邻水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120例混合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35例,女25例;其年龄为23~78岁,平均年龄为(48.66±1.87)岁;其病程为1~3年,平均病程为(2.52±0.78)年。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33例,女27例;其年龄为22~77岁,平均年龄为(48.53±1.97)岁;其病程为1~3年,平均病程为(2.56±0.77)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

1.2 混合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2]

1)患者的网织红细胞百分比>4%或网织红细胞绝对值>120×109/L。2)患者结合珠蛋白的水平<100 mg/L(患者至少符合前2点中的1点)。3)患者总胆红素的水平≥17.1 μmol/L。4)患者乳酸脱氢酶的水平>280 U/L。5)患者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的结果呈阳性。6)患者存在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1.3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的病情符合上述混合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2)患者近3个月内没有输血史。3)患者没有输血禁忌证。排除标准:1)患者处于妊娠期或经期。2)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3)患者患有心、肝及肾等器官的病变或精神疾病。

1.4 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使用与其血液相合的血液制品对其进行治疗。使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血疗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是:使用血站制备的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将其输血速度控制在1~3 mL·kg-1·h-1,2 U/次,1次/2 d,共治疗3次。联用血浆置换和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血疗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进行血浆置换治疗的方法是:将患者体内的全血引出体外后,使用北京泽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CellSep Pro全自动细胞分离系统分离出其全血中的血浆。舍弃血浆后,将等量的新鲜血浆注入到CellSep Pro全自动细胞分离系统中,将新鲜血浆与患者全血中的其他成分相混合。使用CellSep Pro全自动细胞分离系统将新鲜的全血输入患者的体内。每次为患者置换2000 mL的血浆,共置换3次。然后,对患者进行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血治疗。进行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血治疗的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

1.5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血液指标的水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血液指标包括血红蛋白、胆红素、红细胞计数及网织红细胞计数。不良反应包括发热、皮疹及过敏反应。

1.6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液指标的水平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血红蛋白的水平、血清胆红素的水平、红细胞计数及网织红细胞计数相比,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的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胆红素的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红细胞计数多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网织红细胞计数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液指标的水平(±s)

表1 两组患者血液指标的水平(±s)

组别 血红蛋白的水平(g/L) 红细胞计数(×1012/L) 网织红细胞计数(%) 血清胆红素的水平(μmol/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60) 40.23±5.77 57.65±6.11 2.36±0.20 3.88±0.54 22.96±1.02 14.21±0.66 53.07±7.66 35.17±4.83对照组(n=60) 40.28±5.64 50.37±6.09 2.28±0.31 3.19±0.33 22.78±1.10 19.75±0.81 53.11±7.35 41.65±4.79 t值 0.048 6.537 1.680 8.446 0.929 41.071 0.029 7.379 P值 0.962 0.000 0.096 0.000 0.355 0.000 0.977 0.000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3 讨论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生率为1/25 000。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高发人群为成年女性及中老年人[3]。混合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混合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约占7%。与温抗体型、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相比,混合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更为复杂,对其进行输血治疗的难度更大[4]。在国外,临床上多使用血液对混合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在我国,临床上多使用红细胞制剂对混合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红细胞制剂。使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对混合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为其输注的血液制品是洗涤后的红细胞,血液制品中大部分的白细胞、血小板已去除,血浆也已基本去除,故可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5]。但单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对混合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无法彻底解决其体内抗体过剩的问题[6]。在徐晓玲[7]的研究中,研究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胆红素、网织红细胞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联用血浆置换和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血疗法对混合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治疗,可较快恢复其血液指标的水平。但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相比,P>0.05。在黎海江[8]等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联用血浆置换和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血疗法对混合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治疗,可改善其各项血液指标的水平。在江慧等[9]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各项血液指标的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但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相比,P>0.05。在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的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胆红素的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红细胞计数多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网织红细胞计数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此研究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见,联用血浆置换和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血疗法对混合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治疗,可改善其血液指标。在本研究中,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这可能与本研究中纳入患者的体质、样本数量有关。

综上所述,联用血浆置换和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血疗法对混合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治疗,可改善其血液指标,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猜你喜欢
溶血性悬液免疫性
从扶正祛邪法探讨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防治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Atg5和Atg7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磺胺嘧啶银混悬液在二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
武警医学(2018年10期)2018-11-06 07:04:34
薯蓣皂苷元纳米混悬液的制备
中成药(2017年9期)2017-12-19 13:34:28
利巴韦林片致溶血性贫血伴急性肾衰竭1例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效果观察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血袋两种放置方式的溶血性分析
Fas FasL 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西南军医(2014年1期)2014-02-03 03: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