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肌群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疼痛及脊柱功能的影响

2021-09-13 04:57:54成,杨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17期
关键词:肌群重力腰椎间盘

徐 成,杨 敏

(新疆兵团第四师医院1.康复疼痛科 2.介入科,新疆 伊宁 835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病变,可导致患者出现腰腿疼痛的症状,并可引发不同程度的活动及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该病的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牵引疗法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以增宽其椎间盘的间隙,降低其椎间盘内压,减轻其周围神经受压迫的程度。但该疗法需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不利于患者长期坚持进行治疗[2-3]。本文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新疆兵团第四师医院接诊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对该病患者进行重力肌群锻炼指导对其腰背疼痛及脊柱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新疆兵团第四师医院接诊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其病情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2)存在不同程度的活动及功能障碍。3)未合并有类风湿关节炎、脊柱关节病。将这12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研究组60例患者中有男性32例、女性28例;其平均年龄为(43.37±1.29)岁;其平均病程为(3.02±2.03)年。参照组60例患者中有男性31例、女性29例;其平均年龄为(42.85±2.10)岁;其平均病程为(3.18±1.98)年。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在两组患者发病后,均对其进行常规的牵引治疗,治疗方法为:依据患者的病情指导其取坐位或平卧位,为其佩戴好牵引器。将初始的牵引重量设置为30 kg,依据患者的耐受力逐步增加牵引的重量,直至与其体质量相当。共治疗90 min,分3次进行,每次持续20 min,每日治疗1次。在两组患者的病情稳定后(即发病后1个月左右),对参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康复锻炼指导。进行康复锻炼指导的方法为:指导患者进行退步走锻炼,每次锻炼30 min。在患者锻炼时,嘱其尽量将身体向后仰,以促进其腰椎生理弓及腰部小关节紊乱的恢复,解除其小关节粘连的问题。在患者的症状逐渐得到改善后,可指导其进行弯腰、扩胸等锻炼。对研究组患者进行重力肌群锻炼指导。将进行重力肌群锻炼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始锻炼的第1~第4周):指导患者进行抱膝触胸锻炼(方法为:患者取仰卧位,将双膝屈曲至触胸后再伸直,重复该动作)、蹬车锻炼(方法为:患者取仰卧位,将双腿向上,做蹬车的动作)、退步走锻炼(即倒退着走路)及四点支撑锻炼(方法为:患者取俯卧位,用双手、双脚将身体撑至拱桥状,并保持背部挺直)。第二个阶段(开始锻炼的第5~第8周):指导患者进行平板支撑运动(方法为:患者取俯卧位,以上臂及双脚的脚尖支撑身体,使身体保持悬空)、挺腹运动(方法为:患者取仰卧位,将双膝屈起,将双脚平放在床上,然后抬高臀部,由肩部及双脚支撑身体的重量)及爬行运动(方法为:患者俯卧在平地上,四肢呈爬行状,先做弓腰、沉腰的动作,再侧身用右手摸左足、用左手摸右足,然后将双手贴地,向前爬行)。第三个阶段(开始锻炼的第9~第12周):指导患者进行引体向上运动(方法为:患者用双手抓握单杠,使身体悬空,依靠双臂的力量将身体向上抬举。在进行该运动的过程中,注意固定好腰椎,勿前后摆动下肢)及俯卧撑运动(方法为:患者取俯卧位,用手掌和脚尖支撑身体,使身体缓慢地起伏)。指导患者依据自身的耐受能力缓慢地进行上述的锻炼,将每次进行锻炼的时间控制在1 h内,每日上午及下午各锻炼1次。在患者进行锻炼的过程中,医护人员或患者家属需陪同在其身旁。患者若出现不适感,需立即暂停运动,并告知医护人员。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腰背疼痛症状、脊柱功能的改善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两组患者腰背疼痛的程度进行评估[4]。该评分法的总分为10分。患者的VAS评分越高,提示其腰背疼痛的程度越严重。采用Scoliomter法测量两组患者的躯干旋转角度,采用Nash-Moe法测量其椎体旋转角度[5]。治疗1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简明36项健康状况调查问卷(the 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SF-36)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该问卷包括生理机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一般健康状态、心理机能及精力等6个项目,每项的总分均为100分。患者SF-36各项目的评分越高,提示其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相比,P>0.05。治疗12周后,研究组患者的VAS评分为(3.01±0.25)分,参照组患者的VAS评分为(5.56±0.31)分,二者相比,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的对比(分,±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的对比(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12周后研究组(n=60) 8.11±1.36 3.01±0.25参照组(n=60) 8.25±1.60 5.56±0.31 t值 0.18 11.25 P值 >0.05 <0.05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脊柱功能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躯干旋转角度及椎体旋转角度相比,P>0.05。治疗12周后,与参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的躯干旋转角度及椎体旋转角度均较小,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躯干旋转角度及椎体旋转角度的对比(°,±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躯干旋转角度及椎体旋转角度的对比(°,±s)

组别 躯干旋转角度 椎体旋转角度治疗前 治疗12周后 治疗前 治疗12周后研究组(n=60)5.28±0.90 4.35±1.21 1.84±3.27 1.33±0.86参照组(n=60)5.57±0.58 4.89±1.45 1.88±4.03 1.79±0.23 t值 0.32 4.38 0.19 5.98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治疗后两组患者SF-36各项目评分的对比

治疗12周后,与参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SF-36中生理机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一般健康状态、心理机能及精力的评分均较高,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后两组患者SF-36各项目评分的对比(分,±s)

表3 治疗后两组患者SF-36各项目评分的对比(分,±s)

组别 生理机能评分 情感职能评分 社会功能评分 一般健康状况评分 心理机能评分 精力评分研究组(n=60) 79.80±3.25 78.96±3.20 82.35±2.18 60.78±3.22 75.63±4.02 65.79±2.04参照组(n=60) 72.20±2.46 66.88±2.58 73.20±2.59 49.06±3.01 65.80±2.06 55.49±3.28 t值 6.70 20.19 6.79 8.53 11.22 13.2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为: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与损伤,导致脊柱的内外力学平衡失调,使椎间盘的髓核经破裂口突出,压迫和刺激腰脊神经根,从而使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患者重力肌群的功能,维持其脊柱的稳定性和脊柱的功能,有效地减轻其腰背部的疼痛感,减少其病情的复发[6]。

脊柱前后端及侧方的重力肌群是维持人体正常脊柱活动的主要力量,可帮助脊柱在人体处于不同的体位时维持协调与稳定,即实现脊柱的外平衡[7]。有研究结果证实,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重力肌群锻炼可有效地增强其重力肌群的力量,改善其脊柱生理弯曲的活动度,促使其骨盆恢复原有的位置,从而促进其脊柱外平衡的恢复[8]。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重力肌群锻炼指导可改善其腰背疼痛的症状,促进其脊柱功能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肌群重力腰椎间盘
疯狂过山车——重力是什么
科学大众(2022年23期)2023-01-30 07:04:16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运动精品(2022年1期)2022-04-29 08:58:08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仰斜式重力挡土墙稳定计算复核
产后盆底肌群康复训练对初产妇顺产后尿失禁的防治效果
一张纸的承重力有多大?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
中医研究(2014年11期)2014-03-11 20:2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