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煜
“苏州样,广州匠”,这六个字我们都不陌生。这句自明代中期在手工造物方面的谚语,很好的说明了“苏州造物”在那个年代代表着时尚和潮流。半个世纪过去了,岁月更迭中,我们的手工艺品依然没有过时,那些被称为民族“活化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历了与生活渐行渐远的“曲折”日子之后,随着保护力度的增加,人们的注意力又重新聚焦到了它们身上。而当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开发出各色产品,走进寻常百姓生活时,它们也被赋予了更鲜活的灵魂,在一代代传人的匠心中延续其独特的美学,重新回到了潮流前沿。
“声”动千年,依旧风华绝代
苏州评弹,作为苏州独具特色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代表着江南的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人们生活的写照。曾有人用“只有听一曲评弹才算是真正体会苏州的吴侬软语、婉转妙音”来评价它。评弹在苏州人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早些年,在年轻人眼里,评弹就只是老年人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除了一些老苏州会经常到评弹馆里喝喝茶、听听曲,待上半个下午,年轻人最多是出游的时候去“尝个鲜”。不过,最近这种现象大有改观,评弹不断从传统形式中“跳出来”,让年轻人开始愿意去主动接近这项传统文化。
事实上,评弹一直坚持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中,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能找到其身影。电影《金陵十三钗》中一曲《秦淮景》深深打动了观众。电视剧《都挺好》中,评弹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一样的存在。除了“走出去”,评弹也掌握着时代流量密码,贴合年轻人的喜好,不断创新形式。去年,评弹和摇滚乐队“双厨狂喜”式的跨界组合,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就让观众眼前一亮,收获了一波好评。酒香也怕巷子深,评弹演员盛小云也曾表示一直想跟时尚的东西,跟流行音乐合作。著名评弹通过与摇滚的“破壁”,一方面表现了评弹特色,另一方面也吸引了新一拨的粉丝关注非遗曲艺,打通了国粹经典连接现代生活的不同接口。
不仅是评弹,苏州的另一种好声音——昆曲同样如是。
热播剧《延禧攻略》中,高贵妃一曲《贵妃醉酒》,华丽婉转,袅娜情深,让昆曲这一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再次走进观众的视野。透过荧屏,观众可以真切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
创新是昆曲现代性的命题,昆曲表演艺术家们也一直在这条路上摸索前进。沉浸式演出可以说是近年来的一大创新。昆曲《浮生六记》演出每年都会增加新的元素,让演出更具沉浸感。今年在沧浪亭演出的《浮生六記》4.0园林版相较于之前,就有了全新升级。观众首先需要在沧浪亭街头寻找“神秘接头人”对接暗号,领取雅集请柬,然后检票入园。入园后可以体验以诗换浆、投壶等古人文人雅趣,现场有的观众还可领取隐藏任务卡,参与不同的剧情支线……一步如梦,恍如穿越,纵享“姑苏繁华”。一场演出可以给到观众全方位的细致体验,其中90后、00后观众群体占比达到七成以上,这在传统戏剧表演中是无法想象的。
传统文化在保持自身深刻内涵的同时,辅以年轻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焕发生机。从“只可远观”的神台一步步走近年轻人的生活,而年轻人也从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中走出来,发现其中的亮点与精华,可谓是双向奔赴。
风风雨雨,有些色彩不该褪色
说起苏州的时尚打卡地,诚品书店自是绕不开的。偶尔一次机会,在诚品书店负一楼遇见了一家色彩缤纷的店铺,名为“姜思序堂”。不太了解原委的我,一度以为这只是一家普通的售卖国画颜料的店铺,初见面时只是感叹了下,颜料的色泽真不错。
直到看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才了解到故宫文物修复中,古画修复所用的颜料都是来自于这家百年老店。不仅如此,作为传统的中国画颜料,在刘海粟、吴作人等著名书画家画作中,都闪烁着该颜料的风采。2011年,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技艺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后来在采访负责人张佰林时知道了,姜思序堂历史非常悠久。“明末清初,苏州进士姜图香的后人自创了一种颜料,色泽鲜艳且纸色合一,经久不脱,深受欢迎,在决定开设店铺时,因他家这一宗支的堂名为‘思序堂’,遂取名‘姜思序堂’,经数百年沧桑,一直沿袭至今。”
张佰林告诉记者,与化工颜料不同,姜思序堂的颜料属于矿物颜料,其色彩鲜艳,稳定性极佳,即使历经千年仍能色彩焕然。
能够让色彩经历风雨,依旧不褪色,来源于传人们始终坚守的“匠人”精神。“从粉碎、研磨,到沉淀、煎煮,再到摊膏、晾干、剪膏……通常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一批颜料的制作,但这十余道工序都必须一丝不苟,做到极致。”
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姜思序堂面临过不少挑战,但张佰林在推广这一传统技艺上从未松懈。早几年,他便在儿子的协助下,将姜思序堂“搬上”网络,进行线上销售。后来又让门店进驻了诚品书店。“我们售卖的粉状颜料差不多有70种,同时,为了让绘画者使用起来更加方便,我们还创新推出便捷的膏状颜料。”
在多方努力下,如今姜思序堂这一传统品牌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接受。“现在,使用姜思序堂国画颜料的人越来越多。”探究其原因,他认为,除了认识姜思序堂品牌的人越来越多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如今很多绘画者对品质的追求。“以前购买我们颜料的大多数是专业画家,但近几年多了许多普通学习绘画的人,大家对国画颜料的重视,让我们看到了更广的前景。”
细品生活中的那些精雕细刻
在世界范围内以“式”相称的家具类型仅有三类,即明式家具、洛可可式家具与哥特式家具,而中国的明式家具位居首位。
谈明式家具,绕不开苏州。毫不夸张地说,苏作红木家具代表着明式家具的最高水平。从古至今,苏州明式家具都有着一方天地,其制作技艺更是为中外所赞叹。虽然现代在木材锯料、开料等工序上不同于古代,已有部分被机械代替。但在木工、雕刻、漆工等大部分工序上都需要通过手工制作完成,匠人们巧夺天工的技艺,从未被时代抛弃,反而显得愈发珍贵。
细心观察你会发现,苏作家具的造型是富有灵气的,并有深厚的文化意蕴,那是因为很多家具的设计者来自于士大夫阶层,他们会依据自己的人文思想设计出了简洁、大方、富有文人情怀的家具。这些家具不仅结构典雅,线条柔美,并且精确到少一寸多一寸就不协调的程度。再者,明式家具的造型完整简约,做工讲究去繁从简,与文人提倡的“古朴”“古雅”一脉相承,因此明式家具被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和看重。
到了当今社会,除了用作收藏,明式家具与人们生活的交集主要集中在文化符号和装点居室,这就需要设计师在造型、材质、色彩、使用功能、辅助材料搭配上别出心裁,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作品。所以,为了让明式家具可以融入人们的生活,并且提升明式家具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很多设计者匠心独运,将传统融入了现代。
记忆比较深刻的是一件来自明仕阁古典红木家具打造的“囧”字凳。据设计者也是名仕阁“掌门人”史志晔介绍,这个凳子在设计之初的理念是要把我们家具上的元素打散,再做结合。后来在一次采访中,编导觉得整体造型就像一个“囧”字,既通俗易懂,又与当时的流行文化契合。
但实际上,“囧”这个字从古至今都有光明的意思,“正大光明”匾额上的“明”字,就是“囧”加“月”。所以这个字,除了是流行文化还是高雅文化。
好的寓意,与流行文化结合,简洁的设计,“囧”字凳的成功,证明了红木家具设计的理念既可以符合消费者的生活需要,又能做到简单、深刻,便可以产生真正的好作品,走进更多人的心中。
当你拿起这幅双面繡,
承认吧,你爱上了这门古老技艺
苏绣,是苏州人再熟悉不过的民间传统艺术,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更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说,每一位在苏州的人,从小到大,不可能没有接触过苏绣。
按理说,如此高雅的苏绣,应当是文艺青年们的最爱。然而年轻人有时可能会觉得,传统的苏绣虽精致秀美,但与时尚全然不搭边,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可能用得到。
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对于如今的80后、90后乃至00后来说,他们关心的未必是苏绣的技法有多难,有多少历史价值,他们更看中是苏绣是否好看,是否能与当下主流文化融合,其衍生品是否符合当代审美。
今年4月,位于李公堤的姚绣艺术生活空间正式启幕,空间涵盖了非遗传播传承、苏绣美育教育、非遗品牌跨界等多元功能,是一个可以让人沉浸式体验传统工艺的地方。周末在那里,经常看见前来选购物件的年轻人,他们穿着时尚、前卫,但眼前的不少苏绣产品,都吸引着目光,即便价格不低,购买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事实上,追溯苏绣一路走来,我们可以发现,其最早就是出现在衣服、被子等生活实用品上的,后来才逐渐艺术化,成为了艺术欣赏品。但艺术化与实用化并不是矛盾的。苏绣不是只可以挂在墙上、摆在桌上的“没有使用价值”的艺术,而是可以带着艺术标准回归日常生活,让人们拿在手上,穿在身上的。
在如今的苏绣作品中,我们能够轻易发现其包含了简约、淡雅、宁静、朴实,同时也有着活泼、灵巧、精致、真切等诸多元素。透过这些作品,你也会发现当代苏绣所传递出的时尚美学态度——兼具生活实用性与艺术欣赏性,既有传统之美,又不失时尚之感。我们也相信,这样的苏绣创意产品,一定会让更多人走进苏绣,爱上苏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