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川南乡村民俗体育文化与旅游创意融合发展研究

2021-09-10 07:22:44李涛
当代体育 2021年24期
关键词:川南民俗精准

李涛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质性研究法等对川南地区乡村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及特征进行具体探索,阐释川南拥有乡村旅游与乡村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概况;梳理川南乡村民俗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具体表现,以及“体育精准扶贫与乡村旅游扶贫”相结合的创新扶贫模式对川南地区脱贫目标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从“民俗体育+特色文化”、“民俗体育+休闲娱乐”、“民俗体育+保健养生”三个方面,提出乡村民俗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构建措施。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调研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又根据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即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为此,国务院扶贫办制定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关于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发改社会〔2014〕2344号)等文件,对加快乡村旅游、旅游扶贫以及利用民俗文化,推出民族文化体验产品。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四川盆地南部(泸州、宜宾、自贡、内江、乐山)的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众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的基本生存状态,开始重视生活质量,对健身、休闲娱乐、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休闲健身方式之一的体育旅游正日益走进人们生活,逐渐成为人们娱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川南发展体育旅游创造了极好的机遇。

1 川南乡村民俗体育发展现状

民俗体育扎根于民俗风情,以其独特的仪式性和娱乐性吸引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而人们则通过这些活动表达对神灵、祖先、自然的崇拜,传递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抒发生活中的各种情感,以至于满足许多精神生活上的需求。这也许就是民俗体育得以生生不息,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

1.1 川南乡村民俗体育活动日益增加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乡村民俗体育活动也日益普遍起来。一方面表现为乡镇基层民俗体育活动日益增多,而且举办形式灵活多样,参与人数年年飙升,影响范围也逐渐扩大。如:苗族传统体育文化以节庆体育活动为主体,达到促进苗族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举行形式多样的民俗体育比赛,设置了不同形式的体育项目,如:木鼓舞、接龙舞、独木龙舟等,使民族节庆体育活动丰富多样,形成一种具有深刻寓意的民俗文化传达形式。

1.2 川南乡村民俗体育活动交融性

川南地区聚居着多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沉淀中,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虽然偶尔会有文化冲突,但更多的是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与渗透,并创造出具有本族特色体育项目,正是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民族间传统体育文化的相互影响、交融与渗透,致使民俗体育活动变得丰富多彩,进一步增添了民俗体育文化色彩。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作为区域特色文化的组成部分,相较于静态遗迹景观更具有文化体验优势,能够对旅游者产生较强的吸引力。

1.3 川南乡村民俗体育受到现代体育项目冲击

人们世代生活、生产、祭祀、节庆等活动传承、发展而成民俗体育,受到现代体育项目篮球、武术、乒乓球等项目的冲击,川南对现代体育项目的发展优先于川南民俗体育。川南作为民族地区填补现代体育项目在民族地区的空白,而忽略了该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川南民俗体育有着被现代体育项目“同化”的预兆。地处四川省南部,地理、自然环境独特,随着经济发展、交通便宜、现代体育项目引进民族地区、在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各个阶层竞技体育得到推广和提高。传统体育文化是构成民族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川南民俗体育活动从继承和发展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事,需要相关部门作出更大的努力。

2 川南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2.1 依赖于国家与地方的政策支持

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既离不开体育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基础等要素的支撑,也有赖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政策上的扶持。为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和体育产业提质增效,从2016年至今国务院办公厅、国家旅游局等部门相继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快推动旅游与体育融合发展,着力发展冰雪运动、运动休闲康养、山地户外運动等体育旅游,支持和引导具备条件的旅游景区拓展体育旅游项目。四川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分别把发展体育旅游作为促进体育消费和创新旅游产品体系的必然选择。这些指导性文件的发布为川南民族地区发展体育旅游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实践引导。

2.2 依靠于优越的地理、自然条件

2.2.1 自然、人文资源优势

川南体育旅游资源丰富,既有方山峡谷穹窿地貌、喀斯特峰林溶洞、竹海森林、温泉、江河湖泊等体育旅游自然资源,也有“盘破门”武术与民俗体育文化等体育人文旅游资源,与周边区域相比具有独特性,十分有利于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展。第一,体育旅游自然资源优势。川南内江市威远县境内有一面积约900平方公里的穹隆地貌。其间,分布着许多方山台地、孤峰、石柱、悬崖峭壁、山脉河流、高峡湖泊,以及各种奇特的山石造型和交错纵横的峡谷坑道。这种地形地貌易于开展攀岩、蹦极、漂流、探险、森林疗养等体育旅游项目。第二,体育旅游人文资源优势。川南有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的“盘破门”武术;有竹文化、石文化、大江文化、古镇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各地区、各民族常常定期、不定期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体育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因蕴含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往往会成为旅游者好奇和兴趣所在,吸引旅游者前往参与。

2.2.2 区位及交通优势

川南位于川渝滇黔四省市结合部,地处成渝经济区腹心地带,也是成渝经济圈连接南贵昆经济区走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随着成渝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川南在区域发展上,具备良好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成昆、成贵、渝昆铁路从该区域穿越而过;随着内宜、乐宜、宜泸渝、隆纳和沿金沙江流域高速路网的建设,区内1小时旅游经济圈将会逐渐形成;随着纳黔、成自泸赤、宜遂高速路网和西遵铁路的建设,机场和长江上游航道的整治,川南将与成德绵经济区、攀西六盘水地区、重庆乃至全国紧密连结起来,区域间的快速交通网络将会逐渐形成。便利的交通为更多的游客来川南旅游提供便利。

3 川南乡村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发展弊端

3.1 政策宣传不足,旅游扶贫未能发挥效力

近些年,四川各级政府从“政策扶贫”“产业扶贫”,从“输血”模式到“造血”模式,一直在探索精准扶贫的成功模式。但是,扶贫政策宣传不到位、贫困户“等、靠、要”等现象依然存在,有些甚至“根深蒂固”。川南地区位于我国西部,相对于东部沿海城市来说,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接收外界讯息相对滞后,对于体育旅游这一新兴产业来说人们从了解认识到主动参与需要一个过程。

3.2 资源整合不够,特色不突出

川南体育旅游资源富集度高,但其资源相对分散在各个市、县、区,由于行政区划分割,各地市都根据各自的价值取向,确定自己本地区的体育旅游开发规划,以致开发过程中各自为政、自成体系,资源整合不够。造成项目单一、雷同、重复建设严重,甚至相互竞压,不利于体育旅游资源和产品的相互利用、相互延伸,不利于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各地区已有的体育旅游产品几乎都是一些简单体育活动的原形和组合,总体形象不够鲜明,市场知名度更是不高,缺少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内涵,围绕区域特色进行体育文化内涵深度挖掘的产品,更缺乏具有带动和辐射连带作用的精品体育旅游“产品链”。这样的体育旅游产品很难让游客有深入的体验,更难让旅游者再次体验或在游后还意犹未尽地去主动宣传该产品。

3.3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体育旅游呼唤既懂体育又懂旅游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川南地区的体育旅游人力资源明显不足,在岗的旅游从业人员又普遍存在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活动策划和运作能力欠缺的问题,素质不高,导致体育旅游经营内容单一、经营方式陈旧、营销理念落后、创新意识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川南体育旅游的发展。

4 川南乡村民俗体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竞争不再是仅仅立足于旅游资源优势基础之上的低层次竞争,而是在旅游产品质量、品牌、服务等方面的综合和高层次竞争。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区域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民俗旅游已成为世界和我国旅游业的一个亮点,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当今的旅游时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川南有着自己旅游资源、民俗资源、民俗体育资源,在当今旅游产业有着较大的比重。川南民俗体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摸索着前进,形成具有川南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有利于川南民俗与旅游产业发展。

4.1 凸显地方文化特色,开发“民俗体育+特色文化”的乡村旅游模式

川南五市文化旅游都有相似之处,主要应发展地域性强的文化考察、修学等增知型旅游观光,并结合原始自然风光开发乡村“民俗体育 + 特色文化”的旅游模式。首先,应充分挖掘川南五市的特色民俗文化,将民俗文化、传统农业文化、生态文化、乡土文化等融合,探索打造乡村旅游典型村寨和旅游聚集区;其次,宜宾与泸州接壤云南、贵州,共有21个少数民族乡,主要由苗族、彝族组成,可以依托躁山节、赶苗场、赶秋节等民族节日建设一批民俗文化村落;最后,要依托特色民俗节庆活动和川南旅游资源,整合“民俗节庆节日、文艺节目表演、民俗体育竞赛”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有效推动民俗体育和当地特色文化的有效融合,促进节庆、体育、旅游、商贸等综合发展,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4.2 利用地域优势,开发“民俗体育+休闲娱乐”的乡村旅游模式

根据川南的资源状况和特点,因地制宜规划开发有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使其与其它地区的优势体育旅游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利用穹窿地貌、峰林溶洞、竹海森林等打造徒步健身、休闲疗养、登山、攀岩、探险、漂流等征服自然、享受健康的体育旅游项目;利用水域景观、温泉,通过漂流、龙舟赛、滑水、划船、游泳、垂釣、泉水休闲理疗等具有群众基础和浓厚民族特色的亲水活动,向游客提供一流的观光休闲游憩享受;推进民俗体育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增强旅游者的参与体验,打造特色民俗体育旅游项目。

4.3 挖掘整理少数民族医药,开发“民俗体育+保健养生”的乡村旅游模式

少数民族医药是少数民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宝贵财富,在加强民族文化主体性保护的基础之上,挖掘整理川南少数民族医药,结合川南贫困地区少数民族体育,借鉴“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人瑞圣地”的旅游开发模式,开发“民俗体育 + 保健养生”的乡村体育休闲旅游产品,有利于推广民族医药的潜在应用价值,发展地方经济,争取脱贫攻坚胜利。

5 结语

体育扶贫与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新的扶贫模式,基于多措并举的扶贫战略格局,充分利用川南乡村民俗体育文化与旅游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在保护川南民俗文化自主性的基础上,探索川南乡村民俗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保护与传承川南民俗体育文化,促进川南贫困地区的生态文化建设,大力开发“民俗体育+特色文化”、“民俗体育+休闲娱乐”、“民俗体育+保健养生”特色的乡村体育旅游项目,拉动川南贫困地区经济绿色增长,实现全面脱贫。

课题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课题(项目编号:TY2019215);泸州市社科联—泸州市乡村振兴与新农教育研究中心课题(项目编号:SHSK2020016);泸州市人民政府—南医科大学科技战略合作项目(项目编号:2019LZXNYDR11);西南医科大学社科联课题(项目编号:SMUSS201804)。

(作者单位: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川南民俗精准
冬季民俗节
环球时报(2023-02-10)2023-02-10 17:18:07
民俗中的“牛”
金桥(2021年2期)2021-03-19 08:34:08
大数据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以川南页岩气田为例
矿产勘查(2020年9期)2020-12-25 02:53:52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3500米以浅探明万亿方页岩气田
矿产勘查(2020年5期)2020-12-19 18:25:11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6
川南页岩气水平井钻井技术难点与对策
民俗节
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 08:30:18
川南古叙矿区煤层气资源有利区优选
精准的打铁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22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6: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