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
(东莞市商业学校,广东 东莞 523000)
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不仅是辛勤传授学生知识的导师,是各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者,是教会学生对待事情以及事物的处理方式以及人生经验的传播者,还是学生心灵健康的守护者、爱护者。随着当今时代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使得现在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人际交往等多方面都有了不少的变化,家长、老师、社会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即使这样,学生的心理健康往往还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项,同时也是中小学生最为重要的一项。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在家中被父母捧在手心上,细心呵护长大的,他们在家人的溺爱中成长,在生活物质上都有求必应。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差,会导致不如自己的意就会发脾气、无理取闹,久而久之养成骄纵的性格。另外,许多家长都会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有过分要求,不断地计较,有些家长还总爱拿别的孩子考试分数来作比较,会拿分数来定义孩子的一切,从而忽视了孩子们真正的心理需求,孩子如果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下,会导致孩子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而在平常的学习中老师也会偶尔给学生施加一些压力,这些情况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消极的影响,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再加上网络上的开放性,一些消极性的传播,也间接导致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从当前的教育教学形势来看,大多数中职学校已经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开始结合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方案的制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作为班主任,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里要求教师要做到关爱学生。班主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更多的是需要善待和关爱学生。爱可以感化一切,只要班主任真心爱护学生,学生也能真切的感受,在教育路上也会更加顺利。其实,学生的思想情绪是非常敏感的,他们能够从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和眼神中来判断对方是否真心喜爱和关心自己。同时,他们也非常地渴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喜爱。如果只是表面化问询,没有给予学生实际上的帮助和引导,不能所学生所想,帮学生所需,在学生心里是不会真正信任你的,学生也不会真正与你亲近。真正的关心和爱护,不仅仅是学习上的用心教导,生活上的爱心帮助,更应该是心理健康上的倾听与引导,学生品德学习上的榜样。
班主任还要做到尊重和信任学生。有人说:“教师可以不用给予学生爱,但一定要给予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里面不能没有尊重,要想做到尊重他人首先需要的就是爱心。如果一个无视学生尊严的老师,我们难以想象到他会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一个懂得尊重、保护学生自尊心的班主任,他一定是一个会爱学生懂得尊重学生的老师。尊重是平等的,相互的,不要觉得老师是高于学生的,要想教育、引导好学生,必须先自己做到尊重他人、尊重学生。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必然会更加尊重老师。名人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相反,如果不懂得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那么这必然会阻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影响他们以后的成长道路,对教育和引导来讲必然会收到阻碍。所以,尊重和信任学生,就是作为班主任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的关键。
“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德育水平,是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需求。”作为一名合格的中职班主任,我们除了做到关心和爱护,尊重与信任,还应当理解和宽容学生。什么是宽容?有人说:“宽容就是原谅你所做错的小事;宽容就是不会拿着你的错误拎着不放……”宽容是一种平等,让学生觉得你不是高人一等的老师,而是可以畅所欲言的朋友;宽容就是理解。有了理解,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会变得很美好;有了理解,你就会在学生们调皮捣蛋的时候想:“学生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呢”。善于理解和宽容的教师会一丝不苟,去在乎学生的感受,慢慢地去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宽容和理解也是一种对学生的认同和支持,但是教育和引导也是相辅相成的。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自己的过错而心惊胆战的等着被批评,即使被批评了,也能感受到班主任深厚的爱,感受到班主任对她的教育出发点都是为她好的。学生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心理健康和快乐成长更为重要,我们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宽心和包容,在教育学生的路上慢慢修行。
十几岁正值青春的大好年华,然而青春期的孩子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由发展走向成熟的阶段,他们开始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感,心思变得敏感细腻,情绪易波动,行为举止易冲动等问题,为了避免这个阶段的孩子出现心理上的一些困惑,因此,对学生心理问题及时地干预是十分有必要的。
“班主任的职责是管理好班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让全班学生健康成长,为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量身打造一套健康成长计划。”班上有个学生小丽(化名),她学习成绩优异,每次考试都是班级前五,但性格内向,不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总是否认自己,没自信,有次班上轮流上台发表感想,她全程低着头,声音很小,说了几句就匆匆地跑下讲台,课后听班上其他同学反映,小丽因为觉得自己上台的时候表现得不够好而哭了,小丽还说自己每次都不能克服不自信这个困难。除此以外她还内心敏感,注重细节,常常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是一个小举动就多想而影响情绪,心情不好时不搭理任何人。作为班主任觉得该学生自卑感强烈,压抑,有社交恐惧症。
要根据学生的各方面发展去评定,既要肯定学生的优点,又要帮助她克服自己的缺点与困难,青春期的学生心智正走向成熟,可塑性较强,只要对她们进行细致地观察了解并具体地分析,根据她们的优点与优势作为心理问题干预的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
从小丽的总体情况上看,性格内向在某种程度来讲是天生的,或是由于家庭氛围,成长环境,从小接受的教育等因素造成的,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她的不自信,总是否认自己是部分青少年身上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不是个例。不自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心理上的,简单来说就是自卑感,另一个是生理上的,例如因为过矮过胖引起周围人的嘲笑,久而久之产生的不自信,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他人。其实适当的自卑感是一个好事,只有适当自卑感才会让人产生动力,去不断的完善自己,追上别人的步伐。但如果自卑感过度,就会让人产生焦虑,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他人,干什么事都没有兴趣。但小丽的这种自卑感是过度了,作为她的老师,我要帮助她重拾自信,减轻自卑感,首先笔者会让小丽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己,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不仅要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要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切不可因自己的某些不如人之处而看不到自己的过人之处,笔者通过向班上的同学了解到,小丽钢琴弹得很好,但是平时不敢在班上在同学们面前弹,多多表扬肯定小丽钢琴弹得很好,鼓励她为全班演奏一次,通过同学们对她的肯定,让她肯定自己,重拾信心。第二体验成功,经常回忆因自己努力而成功了的事,或想象将要取得的成功,以此激发自信心。小丽平时很用功学习,所以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笔者就会对她说这是她值得骄傲的事,每当自己觉得没信心的时候回忆一下,就会瞬间觉得自信满满了。
第三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当遇到某些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不妨运用语言暗示:“别人行,我也能行。”“别人能成功,我也能成功。”从而增强自己改变现状的信心。有一次学校举办技能节,小丽很想参加声乐技能大赛,但是又有点踌躇不前,怕自己的比赛成绩不好惹同学笑话她。笔者知道之后,把她叫到跟前,先鼓励她参加,用自己成功的经验告诉小丽,勇敢大胆地去尝试,勇敢迈出第一步。另外,在比赛之前给与她声乐技术技巧上的指导,比赛当天上台之前让她调整心态,深呼吸在内心里告诉自己“我可以,我一定行”的心理建设,果然,小丽上台演唱的时候自然、大方地演唱,最后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小丽其实很聪明,再加上每次上课又很认真,平时的练习也很刻苦,只要适当地给她支持,鼓励她,加上她的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她能取得好成绩一点都不意外。
第四正确地补偿自己,为了克服自卑心理,笔者会告诉小丽进行两方面的补偿:一是以勤补拙。小丽因为身材矮小还有点肥胖,对舞蹈这个技能课是最没有自信的,她一旦做错动作,就会更加自卑一分,我了解到这些之后,把她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跟她分析,首先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缺陷,不背思想包袱,以最大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这些缺陷。笔者告诉她,身材矮小和肥胖不是最大的敌人,化压力为动力,我们可以多加练习,因为所有的专业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好的成果的,而是要靠我们坚强的毅力日积月累地去练习,来达到勤能补拙,练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小丽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就更加刻苦了。二是扬长避短。例如苏格拉底其貌不扬,于是在思想上痛下功夫,最后在哲学领域大放异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莫要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来比较,同时,善于运用自己的长处,极可能地利用自己的长处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意自我调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扬长避短,克服自卑。
学生的心理问题光是靠班主任单方面的开导是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的,还要注重家校合作,笔者将小丽的问题跟她的家长反映,具体地沟通,小丽的自卑感很大原因是来自原生家庭的因素,跟小丽的家长沟通,多给小丽一些肯定和表扬,少点责备,也尽量少说一些看别人如何如何,再看看你如何如何之类的话,总是那她与别人作比较,别让她整天处在自己不如别人的阴影里,应该给小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肯定她的优点,平时在家里时多与小丽进行亲子活动,多沟通,多给与小丽温暖和爱,理解和包容,不因自己的家庭背景或其他原因而自己瞧不起自己。
自卑感强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尊重,关爱和体贴,作为班主任,有责任鼓动班级同学伸出友谊之手,多与小丽沟通交流,多点关心、关爱小丽,让小丽感到温暖与真诚,让她的心灵得到抚慰,重拾信心。除此以外还会让她参与班级事务,肯定她的能力,增强她自信心的同时也能帮助她建立开朗的性格。多一些友情的关爱,也能使小丽从失落、自卑的情绪中走出来,同时,也使她的性格得到改变,班级中还得到了一位成绩优秀且有着积极影响力的学生,是一件非常值得欣慰的事。
心理问题不是靠一次两次的开导就可以得到解决,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对小丽的开导,明显看到小丽的变化,深刻意识到作为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过于急躁,要善于观察,对学生循循善诱,为她营造一个温暖充满爱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安全感和爱,主动接近老师和同学,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她们的困惑,为她们解决问题,用集体的力量去感化她,在家长、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逐渐解开心结,敞开心扉,走出心中阴影,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