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元亮 曹斐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是我国总体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和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配套实施,将会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同时还能够促进充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无形中加强农村学校学生的文化素养。
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振兴乡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而教育水平则是其中最关键的部分之一。学校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当代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更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基本保证。从2014年开始,我国国家教育部已经在132 个县级地区已经逐渐开始推行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工作,旨在保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让广大农村学生也能接收到高质量的艺术教育,并从中摸索出提高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农村艺术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当地的基础教育水平,甚至和农村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与农村人口的个人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提高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质量,也可以在文化和教育方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我国有56 个不同的民族和34 个省、市、自治区,这也注定我国在宗教信仰、文化风俗和历史背景方面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个地区或者每个民族的文化和艺术风格都是不一样的,这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相较于城市地区,农村无论是经济发展程度,还是教育水平,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但也正因为如此,农村地区的朴实民风和较为原始的生态艺术资源才会被很好的保留下来。中华传统文化不光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必修内容,更是艺术教育的关键。农村地区完全可以利用当地民族文化来丰富艺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这不光会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自己地区民族的传统技法,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力投向家乡历史、家乡文化,并重新认识自己的民族,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共鸣,以此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实现对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守护,确保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游刃有余。
艺术教育的实质是激发学生对美的热情,是培养学生对美产生共鸣的情感教育,科学有效的艺术教育对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精神素养。在艺术教育的初期,主要目标是教导学生如何去发现和欣赏美,这也是整个艺术教育的关键阶段。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而言,更应该准确的抓住教育定位,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影响作用,同时还应该在全面提高乡村振兴内动力的背景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重视艺术教育的学科作用。
此外,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应该在农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需求更好的发展,并逐渐发展成为带有自身地区特色的教育模式。比如营造针对农村学生艺术能力挖掘的教育气氛、积极开展和农村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相关的实践活动、加强农村学生艺术个性发展的教学活动等等。在农村学校书教育理念当中,不光要注重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满足学生在精神层面的需求,还要充分结合现阶段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和乡村振兴战略。
1.培训在岗艺术教师。
农村学校应该有计划性的、定期委派艺术教师到一些教育水平较高的艺术类院校进行学习和调研,同时校方应该积极鼓励他们通过成人教育等方式考取相关的艺术教育类院校,以此来充分提高自身的艺术教学能力和知识底蕴。而且针对农村艺术教师,学校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培训、收听相关艺术讲座等机会,构建相对专业的艺术学习和沟通平台,激发教师对艺术教育的兴趣,促使广大农村艺术教师向综合型优秀人才迈进,从而带动整个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水平和其他教师专业素养的双向提升。
2.建立艺术高校实践实习平台。
当前的艺术领域人才,基本都是来自于各大高校的艺术专业,正因为这样,农村学校应该和当地的艺术高校建立长久的互助关系,比如,在双方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可以建立相关的教学实践基地,或者下乡实习等机会和平台,为农村学校引进大批量的艺术教育类人才,这不仅为刚从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学习机会,给予他们更好的艺术教学体验,更能够让他们在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有效解决农村学校艺术教师招聘困难的问题。真正深入农村进行实习、工作生活,可以促使当代大学生零距离和当地的民风民俗进行接触,并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农村艺术教育急需发展的强烈诉求,从而吸引更多热衷于农村艺术教育发展事业的大学生。
3.邀请品德高尚、手艺高超的民间艺人进驻课堂。
我国农村地区形式各异的民间传统艺术和民间文化,造就出了许多手艺高超、文化底蕴深厚的民间艺人。而对于农村学校来说,要合理利用这些民间艺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诚挚邀请一些具有代表性、手艺高超、品德高尚的民间艺人进驻课堂,并以此为导向,增设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课程。另外也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探究家乡文化和艺术,调动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浓厚兴趣。民间艺人来校进行授课和演讲表演,为广大在职的农村艺术教师提供了二次学习的机会,更有效处理了农村艺术教师吃紧的问题,还能够较为完整的将艺术文化呈现出来,最终实现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得到了广泛普及,并逐渐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也为多样化艺术内容的传播提供了科学的载体。校内原有的音乐,显然已经很难满足艺术教育的基本需求,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能力,除了音乐和美术之外,应该将其他的艺术科目也纳入到基础艺术教学当中。比如风格不同的舞蹈、文化背景不同的影视剧等等,这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习内容,拓宽学生的艺术眼界,让学生在海量的艺术文化中得到熏陶,另外,农村地区的生态文化资源和民间艺术都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表现形式也比较多样,彼此都有各自的特征,可以说是艺术教育中的优秀材料。
除了传统课程之外,还应该注重对传统课堂的创新,增设偶地方艺术特色和文化特色的艺术课程。比如,农村地区当地的音乐、杂技、戏曲等等,这能使家乡的传统艺术受到更多的关注,促进文化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引导学生从中感受艺术内在的人文精神,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由于各个农村之间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各相关教育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拨放教育经费,并为学校艺术教育单独设立专门的教育资金,用来改善教育环境硬件设施,确保校内使用的设施都是完全符合标准的,同时还应该参照学校的具体发展情况,适当追加投入,进一步扩充设施的种类,提高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环境质量。农村学校还应该将农村地区的艺术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开放思维,灵活运用村里的文化站、广播站等文化公共场所,开展和艺术教育有关的活动。
随着我国多项相关政策的出台,广大农村地区可以从自身的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情况出发,在学校内部或附近建设一些公共艺术文化设施,真正达到资源合理分配的目的。学校也要将校内艺术教育资源对外开放,充分发挥文化场馆、器材等设施设备的功能,满足艺术教育教学和农村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共同需求,实现艺术教育资源协调、共享,使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条件、规模得到改善和提高,也能使其利用率实现最大化,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体现乡村振兴服务的“三农”目的。学校的艺术教育资源,应该不吝地对外开放,让器材室、文化馆等设施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以此来更好的满足人们对艺术精神的追求,促使艺术资源达到平衡协调,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保障。同时,这还有助于加快农村文化建设进程,突出乡村振兴服务的“三农”目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但在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和广大农村艺术教师共同努力,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充分以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提高为背景,实现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